“华语人”缺席新山艺术节?
杨邦尼
在新山市区皇家山举行的第7届新山文化节,有来自狮城蜚声国际的“唐‧四重奏”(T’ang Quartet)。
游晃在昔日皇家禁区,和艺术节的工作人员随意用英语攀聊。在艺术飨宴之后,原来新山或大马的文化人,壁垒分明,彼此在各自的高墙内演出。一边是华语文化人,他们正如火如荼筹办陈徽崇老师的音乐会,经常挂在嘴边的是“一山一庙一校”的精神如何动人,而另一边的英语文化人(他们或是讲英语的华人,印度人甚至马来人)的文化气息显然不同于华语文化人。
英语人的气质有别于华语人,不在贬低华语人,而是文化教养使然。华语人的音乐会特别热闹,演出进行时,闪光灯啪啪亮,手机响。比如,6月旅美的陈万达博士吉他独奏会在古来宽中分校大讲堂举行,音响一开始就出状况,陈博士忘神演奏时,闪光灯像闪电震慑全场,陈博士幽默的响应,他说在美国有一次听马友友,有观众摄影,工作人员趋前将相机没收。云门舞集在北京演出,舞者一出现,闪光灯闪现,林怀民气出场,闭幕,重来!
艺术就是艺术,音乐就是音乐,不用剪彩人,没有开锣仪式,没有官员冗长的致辞或训话,买票的目的很清楚,观众是纯粹来欣赏艺术表演的。
新山艺术节,碍于硬件、财力和知名度,没能力请到像柏林爱乐或云门舞集那样高档次的艺术团体,可是英语文化人的努力和热忱从来就不输华语文化人。艺术节秉承在地与国际,跨种族,跨文化,流行与古典,纵使没有象样的音乐厅,少则几十人,多则百人,安静的欣赏表演,或随之摆动身体和欢呼,其乐融融。
数十场的表演,华语人关注出席的有多少:澳洲男声合唱团、以新山开端口为故事的音乐剧《瑰丽大地》、原住民乐团《红石123》、融合东西方音乐的阿迦奢(Akasha)、以各族鼓演绎的亚西阿那(Aseana)打击乐、日本古筝和传自唐朝竹制的尺巴笛带给新山一个东洋风味的夜晚、潮州剧、华语古典流行乐、爵士玛玛之旅和最后一场的舞术剧《霸王别姬》。
主办人之一的苏希在电邮中告知办艺术节很吃力,有时想放弃,但是这些年总有观众默默支持,就一路走下来。语言重来不阻碍艺术的交流,华语人和英语人的藩篱让我们一起跨越吧!
星洲日报/言路‧作者:杨邦尼‧2010.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