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与道理


地理与道理
杨邦尼
 
学生由初中升上高中选科时的考虑,最常听到的理由是:文科要念历史、地理,都是背的。即使数理化成绩不算太好,最终选了理科或商科。以为从此就可以摆脱史地科“死背”的梦魇。史地科在学生心中烙上“死背”的恶名,或许和我们的考试制度有关,课时有限,考试范围多,比较像是赶鸭子上架,赴“烤”就了事。
 
可是,地理课对毕业自台湾师大地理系的陈鸿珠老师(1969—2010)来说不仅是应考的科目而是:“每一堂地理课,自己必事先布局一番,从地理现象衍生出的人生哲理,总能令这些莘莘学子感悟良多……举凡大自然的气象、地形以至岩石,我总坚持用活泼的态度来加以阐述。天马行空却不偏离课程单元。唯有如斯的学习方式,封闭的心扉始可以在大自然中得到自由和解放,学生也会因此感受到豁达的灵魂。”(〈小太阳〉,收入《一张精彩的人生地图》,2010年)
 
陈老师的地理教学已是人文教育的最佳实践,天文,地文,水文,乃至石头里纹理,都可以幻化成一个微观的人文世界:我以岩石中的“差别侵蚀”激励着学生,告之坚毅的性格正如硬岩一般。
 
我在陈鸿珠老师身上亲见“情意教学”示范。我试着在她书写的10篇教学论文中找到了那个令她魂萦梦牵在讲台的热情,一切从美出发。
 
“问题是我们的学生除了记忆、理解课堂上的地理知识以外,是不是对于活生生存在于周围的自然环境,还存有耐心和细心?在讲求快餐文化的现今,我们的未来主人翁,对于满天的星光闪烁,从乌云后面透射出来的霞光,中央山脉的峰峦起伏、云烟袅袅,是不是还会把脚步放慢,把声音放小,抬头仰视自然界的神奇?”(〈浅谈地理世界中——美的体会〉)
 
读到这里,鸿珠老师的地理之学亦是她之于学生的处世之学,地理笔记成了她和学生之间不止是知识的记录而是心灵的浇灌,她写道:雪一层层地累积,才会形成冰川。心里有甚么不愉快的事,就要马上扫除掉,不要让他们形成冰川。
 
是啊,以我观物,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我们好像忘了,《山海经》是中国最古老的地理之书,在神话的背后有着先人对天地自然最敬畏的观察和体悟,一直到了《水经注》,地理书俨然就是一部文学之着了,是触动心弦的。鸿珠老师多次引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身为地理老师的她尝试用有限语言把天地洪荒的无限之美告诉学生,慢慢走,慢慢看,慢慢体察。
 

星洲日报/六日谭作者:杨邦尼写在边上文字工作者言论不代表本站立场2010.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