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阵线的未来
黄家伟
大选尘埃落定,国阵忙着组织内阁,另一轮权力斗争的开始。替阵也正谋定未来方向,包括内部改组、进行合并、检讨与友党的合作方式等,这种积极态度,胜于挫败后互相指责,找代罪羔羊。
世代交替现象
值得留意的是:大选过后,除了回教党及首次参选的国民公正党,替阵内另两个成员--民主行动党及人民党,都出现世代交替现象。少壮派领袖终于可在“兵不刃血”情况下,从元老手中接过领导棒子,完成和平演变。这是反对党在过去选举中鲜少出现的例子。
行动党主席曾敏兴、秘书长林吉祥都表示为该党在大选的失败负责,主动辞去党职;人民党主席赛胡先阿里也表示,已担任三届党主席,是把机会让给其他人的时候。他甚至表示考虑与公正党合并,壮大替阵的力量。
反对党能在大选后自我评估,并且着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说明它们意识到反对党的组织、人事、策略及发展已到了存亡之秋,不进行改革再造,便会陷入僵化及呆滞的危机。
因此,林吉祥及曾敏兴交出领导棒子,由党内年轻领袖去决定行动党未来的发展,是正确的作法;替阵在其竞选宣言中强调,首相任期不可超过两届的作法,更应进一步落实到其党组织,否则,便难以令人信服。
事实上,替代阵线在未来仍有很大发展空间,不自暴自弃、或是自怜自怨,才能告别悲情,并为下一届大选备战。如果在蒙受打击后便宣告瓦解,无疑说明反对党的结盟不堪一击,是脆弱不堪及毫无远大目标的结盟,不值得人民信任。在政治斗争的时间长河里,5年不过是稍纵即逝的光景,真正的斗争必需要等到10年至20年,才有分晓。
扭转畸型政治
向来受华族强力支持的行动党,及被视为代表马来人利益的巫统,都在本届大选中蒙受重挫;此外,回教党崛起,并取代行动党成为主要反对党,也相对扭转“华人反对党对垒马来人执政党”的畸型政治结构。今后的执政党与反对党,都由马来人主导及由其他种族(主要为华裔)配合。
因此,替阵及国阵在未来抗衡中,如果再靠强调马来人主权或极端回教化政策,必然无法得到政治伙伴的配合。除非替阵内的华人领袖,自愿妥协以换取政治利益或是将制衡的角色逐渐边缘化,否则,这种情况不会发生。
此外,如果国阵内的马华、民政及国大党慑于巫统权威而自愿投降,那么,任何强调某一种族或宗教特权,不理会国内多元化种族及多元化特性的政党及政客,必将蒙受重大阻力。如果社会上反对种族权威主义的新生代力量壮大,这些玩弄情绪的政党,甚至要付出惨痛代价。
替阵及国阵如果都朝向多元种族政治模式前进,那么,大马将有可能真正落实两线制。过去,46精神、民主行动党及回教党组成的“人民力量阵线”(简称人阵)之所以无法挫败国阵,落实两线制理想,固然是因为结构松散使然;更重要的因素,则是马来西亚人对这个组合没有信心。
当时,许多政界人士及评论家都不看好人阵,认为46精神的党员最终会重投巫统,延续政治生命。果然不幸而言中。这些评论是根据马来人传统政治来分析,如巫统创党人拿督翁脱离巫统创新党,以失败告终;东姑拉沙里脱离巫统,9年后倦鸟知返。基于这些历史背景,使他们论断“替阵失败后必然解散,公正党人必回巫统”的结局。
然而,这套“想当然尔”的推论逻辑,没有考虑到替阵及公正党成立的时代背景,更没有考虑到替阵的四个成员党,都是多元种族政党的事实。替阵在大选挫败后,阵线内的权力,必然会因选后议席多寡而重新分配,就如回教党取代行动党,成为首要反对党一样。行动党尽管认为回教国课题是导致该党重创的肇因,但它宣布不脱离替阵,这是明智之举。替阵是否真的有如其对手所言:一个同床异梦、乌合之众的组织,选后劳燕分飞、没落、甚至瓦解?
安华影响深远
从回教党夺得丁加奴及吉兰丹州两州执政权,并且步步向吉打、玻璃市甚至霹雳及雪兰莪州迫近的最新形势来看,目前还看不出巫统有什么招数阻止它继续挺进;从国阵在大选的得票率来看,它们分别为56%及44%,差距很近,仅有12%。如果选举采用比例代表制,替阵便可否定国阵的三份二多数议席。
此外,安华效应即使随着他可能身陷囹圄而消减,甚至消散,但是,它的影响,却不会就此消失。最起码,过去马来选区便属于国阵“安全区”的条件,已受到严竣的考验。
在未来5年内,掌握州政府资源及宗教力量的回教党,将进一步巩固其群众基础,不受主流媒体对它的负面报道而致势力萎缩;夺得5国4州议席的公正党,如果可以继续扮演推动人权、民主及监督政府的角色,它将会得到更多城市中产阶级选民的支持;如果成功与人民党合并,则能吸纳旧有左翼力量的支持。至于行动党,在元老派移交权力后,少壮派领袖若能励精图治,调整策略,内部组织制度化,它对城乡地区的华裔及印裔青年仍然很有吸引力,绝不会因此而末落。
5年后,受“烈火莫熄”力量影响的大马新生代,加上现有的68万失去投票权的新选民,估计超过200万人,其中不乏替阵支持者。如果替阵现在便开始进入备战,5年后的大马政治版图,可能会出现令人意想不到的新变化。
(06-12-1999^《南洋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