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家庭制趋向探讨大马华族的文化价值观变迁

 当代马华文存6文化卷·90年代

 

从小家庭制趋向探讨大马华族的文化价值观变迁

谢爱萍

 

1.前言

 

谈变迁或利与弊都要有比较才能讲得清楚,马来西亚华人文化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因此本文将略述中国传统社会里的家庭制度与文化价值观,然后和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作个比较,指出其利与弊。

 

2.中国传统社会里的家庭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家庭是中国文化之果的核心。中国人重视家庭,依照家庭的模式来建立神与神,神与人之间的关系。家庭中的人伦关系是社会交往中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时所依据的准则。家也是国之根本,所以必先齐家才能治国。五代同堂、九代同居、百口共食的大家庭是传统的家庭理想,红楼梦里的荣、宁二府即是典型的例子,传统社会家庭有三大功能,即生育、经济生产、与教育。根据Maurice Freedman50年代的研究,在中国的宗族社会制度里,平均的家庭人口只有六人。由此可见在传统社会里,大家庭的数目并不多。西汉贾谊观察到农民之家只有五口;1911年,清朝末期曾经进行过一次京师户口调查,将京师内城和外城人口合计,平均家庭人口5.47人。1982年中国人口普查,平均家庭人口是4.4人。这说明了中国古代、近代写现代家庭人口并没有很大的差异。换句话说,大部分是小家庭,也即是父母、夫妇、子女所组成的主干家庭,及夫妇、子女所组成的核心家庭两种。

 

传统社会里的“多子多孙是福”观念根源于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人手。然而,婴儿出生率虽然高,死亡率也高;而人们的平均寿命也短,所以人口的增长速度是相当缓慢的。因此在传统社会里,生男比生女好,生多比生少强,早婚比迟婚好。

 

3.传统文化价值观

 

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主要组成部分。传统社会的五伦概括了社会上的人际关系,宗族家庭则以孝、悌、贞、顺、男尊女卑、长幼有序、同居共财、尊嫡立嗣、家长权力,冠婚丧葬来维持其操作。此外尚有“忍”的精神使到庞大的宗教家庭得以持久不分。传统文化价值观包含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智、勇、廉、耻。自古以来文章都是文人所写,文人社会地位甚高,在传统士农工商阶级社会里居榜首,商人自秦朝以来即受压制。当时的社会观念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人都视钱财如粪土。这种观念的形成也和中国人的信仰有关,中国人一般上相信(一)命(二)运(三)风水(四)阴德(五)勤读书,因此读书人一般上都勤于读书,参加科举考试,走上仕途,一旦榜上有名,就是光宗耀祖了。另一方面,商人为了提高自己的身分地位,也认同于文人士大夫的价值观,附庸风雅,模仿士大夫的生活方式。这使到文人士大夫的观点、言论与生活方式逐渐形成为社会的文化价值观。

 

在为人方面,所歌颂的是正直、正气(如文天祥的浩然之气),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不亢不卑态度,也歌颂岳飞的尽忠报国,苏东坡的乐观豁达,孔融的尊上礼让等。

 

传统文化价值观在五四运动的时候受到知识分子的抨击,在中国共产之后也受到严厉的批判。反而是在1920世纪时大量南迁的移民把它继承了下来,通过华团的活动、华文教育、与华社的文化事业,弘扬发展至今。

 

4.马来西亚社会里的华人家庭发展趋势

 

主干家庭与核心家庭既然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结构形式,直到今日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也延续了这种结构形式。一直到60年代,马来西亚华人社会里大部分的家庭是子女人口众多的主干家庭与核心家庭。只有极少数的富有商人拥有五代同堂的大家庭。然而由于富不过三代,分家析产等因素使到这些大家庭难以持久。

 

560年代,政府实行人口节育计划,获得城乡区华人社会的积极反应。城市人们自觉地追求人口质量,造成生育率降低,也就是所谓精英政策少子少孙的现象。妇女的普遍就业,造成婚龄的推迟与生育期的缩短,因此今日的华人家庭大部分是45口的核心家庭。富有商人依然拥有人口众多的大家庭,然而这种家庭为数并不多。在吉兰丹乡村地区,土生华人社会依然保留着数代同堂的家庭制度。然而由于生育不多,一般数代同堂的家庭人数也不过介于79人之间。

 

5.文化价值观的变迁

 

传统社会的文化价值观通过华文教育与文化事业在马来西亚流传了下来。早期的移民社会重视节俭、储蓄、做小生意(因为工字不出头)。做生意发财以后就回乡光宗耀祖、娶妻纳妄,因为多子多孙是福,而妻妾成群则代表着社会地位。士大夫阶层的缺席造就了商人在社会上的领导地位。商人建寺庙以利祭祀及对神明的祭拜、建社团以叙同乡、同宗之情、办教育以作育英才、也办慈善公益事业以回馈社会。当时的佼佼者即以陈嘉庚为代表,继以陈六使及李成枫。这种办教育的精神已被誉为“陈嘉庚精神”。

 

今日的华人社会还是以商人为领袖。举凡华人社会的文教事业仍然要依赖商人的慷慨捐助才得以成事。所幸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慷慨解囊的商人数目也增加了。

 

6.是利还是弊?

 

利:主干家庭(父母、夫妻、子女)的形成解除了旧式宗族大家庭中人际关系横生的枝蔓问题,减少了冲突的发生,同时又顾全了“孝”这一项传统文化价值。另一方面,乡村大家庭人口流向城市就业、升学与创业,是人力需求的结果与提升,使到经济工业化能更顺利地进行。

 

弊:小家庭的发展使到人们只重视小家庭与个人的利益而轻视大家庭与众人的利益,自然的也疏远了众亲戚。小家庭的自我隔离形成了城市里的“毗邻而居、互闻鸡犬之声、而老死不相往来”的冷漠社会现象。

 

狭隘的小家庭观念往往使到人们囿于一己之利,只求个人与家庭的舒适、享受,对国家、人民、与民族的利益麻木不仁,缺乏献身、爱国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7.小结

 

在农业社会、以及由农转向工商业社会里,大家庭有利于分工合作及维持多种经营(俗语有说“打虎不离亲兄弟”),具有一定的经济优势。然而城市都市化,社会现代化,国家工业化,造成了人口的社会流动。乡村人口通过各种渠道迸人城市,并就此在城市定居,逐渐地组织了核心家健,这是一种难以避免的趋向。

 

华人当年南迁来到马来西亚开发土地,缺乏政府的照顾与社会次序。在当时的殖民社会里,华人为了取得生存空间与社会地位,就聚族、聚乡、聚党而居,强欺弱、众暴寡。这种局面促使华人强调同乡、与华社内部的团结一致,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马来民族主义的蓬勃发展更加强了这种观念。华人的小家庭趋向使到华社隐然不安,生怕20年后没有立足之地。1991年的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华人人口已经由I98032%降至28%。以马来西亚立国以来所实行的族群政治与固打制,华社的隐忧不是没来由的。然而从当前国内外局势看来,族群政治不会走回头路。马来西亚的经济体系已经由农业转向工业,并且正朝向服务业与资讯工艺业迈进,这将引进更多外国资金、技术与知识工人。为了推动这项发展,族群政治须受到控制,固打制也将随着外国资金的不受限制而逐渐失去意义。

 

马来西亚自实行新经济政策的20多年来,送了大批的马来学生到外国留学。这些学生在外国接触了民主思想,经历了种族主义排斥与仇恨,学习了先进的学科,掌握了流利的英语或其他外因语。他们归国后都受到重用,散播在政,经、文、教等各个领域。他们大都思想开明,友善与热情。马来西亚的将来有赖于各族人民的坦诚携手合作。

 

文化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动,在这过程中,各种因素都在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小家庭制趋向只不过是其中一项因素。知识分子可以主动和积极地影响并带动,甚或领导文化价值观的变迁,使它朝向有利提升人们生活素质的方向。

 

31-03-1997《资料与研究》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