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大力提倡蓝领工作声中看马来西亚的人力发展
张赐兴
人力发展是我国发展策略的重要一环,其用意是要应付人口及重组社会的基本需求,这意味着要建立一个现代化经济,提高农业生产、创造一个以出口为主而以资源为基的制造业,以及不断扩展的有效服务行业。
以1980年的5.2%失业率,加上预测来年的失业率会更低,因此,某些行业及地区的劳工短缺问题,也预料会比目前更为严重。我国必须能更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以提高生产及增加入息。
一些劳工短缺的领域若要不断取得经济增长,主要还是要致力提高劳工的生产力,适当的工资及其他奖励,必须与更高程度的技能获取相辅而行。
尽管是迅速的就业增长及整个失业率的降低,就业不足的现象还是有增无减,尤其是在乡村地区更是如此。就业不足现象未能获得足够的入息,以应付基本需求。所以,这些领域必须加强人力的发展,以期能通过新的技能与工艺,提高那些受雇于较低生产力及入息者的生活水准。
随着新的训练学院的设立,应该能缓和目前某些行业熟练人力短缺的现象。除了劳工及人力部目前已设立的两间训练学院之外,有另外新的3间学院目前也正在兴建中,分设在瓜拉丁加奴、新山及纳闽,并可望于明年或后年启用。
目前有开办3间青年训练学院的文化青年及体育部,也将在新山士古来设立另一间学院,训练建筑业的工人。
当局刻正致力在一些发展较落后地区设立大学分校及人力训练学院,以配合政府主张将工业分散到这些地区的政策。本地各间大学在国内发展较落后地区设立分校,是为了方便为这些地区供应高层人力,以支撑经济及工业发展。
玛拉工艺学院已在沙巴、砂劳越、玻璃市及丁加奴设立分校,农科大学在砂劳越,马来亚大学在吉兰丹,以及国民大学在沙巴。
此外,当局也致力将其他的工业训练学院及职业训练学校,分布到一些发展较落后的地区,这将能配合在这些地区设立某些工业的需求。
目前已开办有9间工艺学院及24间职业训练学校的教育部,也计划在未来的5年内增设10间就业训练学校。此外,一间技能深造中心也料将设立起来。
有鉴于我国的熟练人力的日渐短缺现象,政府近年来已在大事提倡蓝领工作的尊贵感。随着来年我国工业发展的日益加速节奏,蓝领的工作机会也将越来越多。从劳工及人力部的职业介绍所的登记觅职者当中,可明显看出一般人还是很向往白领阶级。社会对蓝领工作的偏见,往往会对工业的发展计划形成一种妨碍。除非社会能铲除对蓝领工作的偏见,并使这类工作获得具有竞争性的工资及激发劳工的尊贵感,否则,熟练工人短缺的现象还是会持续下去的。
政府将加强努力提倡蓝领工作,以及学习熟练技能的需要。当局今年别开生面在吉隆坡举办的全国工业训练博览会及研讨会,其用意正是在于启发国人更为关注蓝领工作,并研讨一些涉及我国工业训练的政策与问题。
工业发展的加速步伐,也已造成某些领域的职业外貌有所改观。有许多在工业化初期设立的入口代替品制造商,已经扩大他们的产品基础及分散到新的活动领域,因而制造了新的就业及技能机会。以出口为主的工业也已开拓了一些新工艺与技能的工作职位。电子工业的成长已经为女性带来新的谋生出路,而且有更多女性受雇于技术工作。品质控制方面的职业已有相当的发展,而且一反往年的情况,已有越来越多人受雇担任化学师、工程师及技术人员。服务方面一般上也有所增长,一些专门性质的服务如专业顾问、保安、广告、市场研究及电脑服务,有一种不断成长的趋势。有更多的商家也已建立本身的支撑服务设备,一些个别的私人机构,尤其是制造业方面,一般上都已扩展它们的人事及训练活动。同时,越来越多的商行也已开设本身市场与销售部门,而不再像过去一样依赖代理商。这一切发展已导致我国对专门人员熟练及半熟练员工的需求比以前更殷切。
所有各层次熟练人力的短缺,足以妨碍及延迟我国的各项发展计划,有鉴于此,政府所推行的一连几个马来西亚5年发展计划,都把人力发展列为相当高的优先地位。
70年代我国经济所产生的结构上转变,已导致我国对专业及技术人才的需求。在这10年当中,制造业、建筑业及服务业具有格外良好的表现,常年增长率分别是12.5%、9.6%及8.6%。1975年之后,石油便形成我国的一大经济活动,这种经济结构上的转变,使我国对各类的人力更为需要。
在70年代,我国的专业及技术员工增加了12万零600名,在1970年这类工人只有15万7千700名,而到1980年已增加到27万8千300名。
因此,本地各大专学院须将学生一向来进修文科的倾向转移到理科及工艺方面。政府已更为强调理科,并鼓励更多学生攻读理科课程。
一大部份的高层人力是受雇于公共方面,根据估计,1980年约有76%的专门及技术员工是受雇于政府服务,并且在1980年至1985年期间的増加人数中,预估有73%将由政府吸收。
政府通过各大专学院计划在培养高层人力方面扮演着一个十分积极的角色。政府积极赞助中学毕业生在本地及海外深造的政策,也为高等教育的成长提供相当有力的支持。
在政府的大力鼓吹之下,本地大学的学生选修课程方面已从文科转向理科,这可从统计数字中看出来。1970年的文科学生占65.5%,理科及工艺课程占36.5%;而到1980年,文科学生则减至47.8%,理科及工艺学生则増加到52.2%。
根据官方的估计,我国在未来5年中将制造出86万个就业机会,其中大约有8%是专业及技术员工、1.5%的行政管理人员、14.1%的销售员工,以及49.3%的生产员工。
随着经济各个领域的转变,尤其是制造业的朝向基于资源及重型工业,这将导致我国越来越需要新的熟练技能员工。工业化计划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在过去的20年而言,已影响到制造业各类职业的需求形式。大致上来说,未来的几年当中,我国所需要的最大一批人力就是生产员工。他们在就业方面所占的份量已从1970的25.2%增加到1980年的30.8%。同时,这一类员工在过去10年中也取得最高的6.2%增长率。
以下是马来西亚1970至1980年的职业分布概况:
|
1970年(%) |
1975年(%) |
1980年(%) |
专业及技术人员 |
4.7 |
5.1 |
5.5 |
行政管理人员 |
1.1 |
1.2 |
1.2 |
书记文员 |
4.9 |
5.3 |
5.4 |
销售 |
8.4 |
9.0 |
9.5 |
服务 |
7.4 |
8.2 |
8.8 |
农业 |
48.3 |
43.4 |
38.8 |
生产 |
25.2 |
27.8 |
30.5 |
马来西亚的工友一向是以深具纪律及生产力而见称,在70年代我国取得可观的经济平衡方面,马来西亚人力因为在生产力方面具有可观的提高,而扮演着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
在1971年至1980年期间,整个生产力的实质常年增长率为7.8%,其中的53%是来自新的就业,而46%是反映在新的生产力。
每个工人所増加的实质价值是从1970年的3千624元増加到1980年的5千141元,显示着劳作生产力每年提高3.6%。
大部份的经济领域都体验到每名工友的生产力提高,尤其是在制造业更是如此。1970年制造业每名工友的生产力比农业方面的好上1.9倍,但在1980年则增加到2.4倍。
劳工生产力的提高主要是由于多项因素所致,包括工友所取得的更佳教育与技能、采用新工艺与现代化仪器,以及公共与私人界管理服务的现代化。
(01-01-1982《南洋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