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应有现实的基础
郭仁德
理想的社会景界,一直存在人们的想像之中。
有些人向往美国“两党制”,认为那是“理想”的社会,以为只有在马来西亚实现“两党制”或“两线制”,才会有民主和人权。
这个“理想”的设计,听起来似乎很有吸引力,不过,却没有人愿意去追究美国那种有民主与人权的“两党制”,到底埋葬了多少红印地安人的血泪?牺牲了多少黑人的权益?
两线制是主观愿望
我总觉得“理想”固然是一种瞻望得比较远、比较进步的观点,但也还是要在一定的客观与现实基础上产生的,不能一厢情愿与空想,不能只是按照主观设想去推行。
只是空想的“理想”,无论一小部份的人如何积极去推动,也还是难以实现,因为,社会的发展,并不是依照个人主观愿望而定的。
“理想”必须在客观现实基础上产生,必须切合实际,必须以客观条件为依据。有时候,过早地提出一种未来才能做的事,而且强硬去做,反而可能会产生不良的效果,甚至弄巧反拙,妨碍社会的进步。
根据马来西亚目前客观现实环境,在现阶段,“两党制”或“两线制”的理想,应该还是一小部份人一厢情愿的主观设想。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党制的国家,拥有数十个大小不同的政党。根据记录,自从独立迄今,经过7次的大选,执政党所获得的总票数,是介於44%到61%之间;至少有39%到56%的选民,是投票支持反对党。
既然从1959年开始,每次大选都有近一半或超过一半的选民没有投票支持执政党,甚至在1969年,超过56%的选票是投给反对党,执政党失去国会议席的三分之二控制权,照理应该老早就有所谓“两线制”出现,为什么迄今仍无法产生?为什么搞到以林晃升与李万千为首的27人通过参政的方式,敲锣打鼓地要“催生”?
超级市场与杂货店
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三:
1、我国的政治现实,一路来是处在马来人领导的阶段,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马来社会在过去数十年来还没有萌起过“两线制”的念头。
如今,马来人的主要政党巫统虽已分裂,出现马来人反对党46精神,该党领袖东姑拉沙里还是一直强调:不反对巫统,只反对马哈迪一个人;他与同僚甚至口口声声表示:
只要马哈迪下台,可以重返巫统。他们迄今为止还没有公开在马来社会宣扬“两线制”。
由此可见,目前华人社会一部份人士要催生“两线制”,只是一厢情愿的冒险做法。
2、反对党政党虽多,却各走极端、政纲各异,无法能够真正联合起来。
这种情况似乎可以超级市场与杂货店来作为比喻。国阵好像是一间超级市场;而反对党就好像是一间间的杂货店,46精神党、回教党、民主行动党等,各自是落伍的杂货店,却无法真正合并成为另一间新的超级市场,只能偶而(有大选)有所联系,难以与设备先进,冷气与服务周到的国阵这超级市场公平竞争。
3、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个残酷的现实,目前华社一部份人士要达到削减执政党三分之二议席的指标,早在1969就曾经实现过。当时,华人大部份都支持反对党,结果产生的后遗症却是:种族流血冲突事件、没有国会民主的年余军法统治及宪法被修改,导致华社丧失不少权益。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我们也要考虑到马来西亚社会的特殊结构,以及独立迄今的政治现实。
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这也是谁也不能否认的事实。因此,体现在我国的主要政治斗争内容,是贯澈争取民族平等政策的斗争,斗争方式与策略不论如何灵活应用,都不能脱离政治斗争的主要内容,即争取民族平等。
如果高谈多元种族的所谓“民权”,而忽略争取民族平等,将会钻入牛角尖,甚至害人误己。
我们要了解到,所谓没有种族界线的“民权”或“多元种族政治”,在马来西亚历史发展的现阶段,还是空中楼阁,还是空想,与社会政治现实不符。
在宪法还是规定土著拥有特权的时期,在马来人领导政治的时期,只要马来人的政党(不论是巫统,46精神还是回教党)一天不放弃代表巫族争取权益,不放弃单元政党的地位,那么,华人政党代表华族权益,争取民族平等,也是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
如果盲目地主张不谈华族团结,高唱“民权”与“多元种族政治”的调子,结果只能使我们华人社会更加分裂,永远寻不到凝聚的基础,无法发挥集中的政治力量,可以肯定,这种情况继续出现,在合理的权益分配中,我们将会丧失应有的讨价还价协商地位,造成更严重的种族权益分配不平衡现象。
不应滥用华团名义
此外,我也觉得,那些按照主观设想来进行催生“两线制”理想的人士,无法避免动辄利用华团这名堂,确是件奇怪的事。
据我所知,在马来西亚历史上,无数参政的政治工作者,不论在朝在野,都有参加华团,在华团内积极活动,从来没有人利用过华团的名义来参政。
如今,这27人参政,利用华团名义,也许在国人心理与参政声势上,取得很大宣传效果,显得有点理直气壮,可惜,华团名义却被滥用了。
(30-08-1990《南洋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