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禁的转折——明初东亚沿海国际形势与郑和下西洋
郑永常 著
国立编译馆主编
稻乡出版社印行
2011年1月出版
国家图书出版品预行编目资料
海禁的转折:明初东亚沿海国际形势与郑和下西洋
郑永常着.--初版.--新北市:稻乡,2011.1
面;公分
ISBN:978-986-6913-95-2:(平装)
1.中国外交:2.外交史:3.明史
643.028 99025763
海
禁的转折:明初东亚沿海国际形势与郑和下西洋
作者:郑永常
主编者:国立编译馆
106台北市大安区和平东路一段179号
电话:(02):3322-5558:传真:(02)3322-5598
网址:http://www.nict.gov.tw
著作财产权人:国立编译馆
印行者:稻乡出版社
220新北市板桥区汉生东路53巷28号
电话:(02)2256-6844、2251-4894
传真:(02)2256-4690
邮拨账号:1204048-1
登记号:局版台业字第四一四九号
展售处:国家书店松江门市
104台北市松江路209号1楼
电话:(02)2518-0207(代表号)
国家网络书店:http://www.govbooks.com.tw
五南文化广场台中总店400台中市中区中山路6号
电话:(04)2226-0330传真:(04)2225-8234
定价:新台币260元
初版:2011年1月
GPN :1010000100
ISBN:978-986-6913-95-2
◎本书保留所有权利。
欲利用本书全部或部分内容者,须征求著作财产权人同意或书面授权,请洽国立编译馆。
蔡石山教授序
一九0四年流亡在日本的梁启超在他所办的《新民丛报》发表〈祖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传〉一文,从此在中国掀起了硏究郑和的热潮。中国自从鸦片战争以还,屡次受到列强的侵扰以及不平等条约的压榨,国势一年不如一年。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民族意识逐渐的高涨,爱国作家如郑鹤声、冯承族、李士厚等人受到启发,着手硏究郑和的家世年谱以及相关的郑和海洋活动。二OO五年,出生于南京的已故教育部长罢京还在台湾成立郑和学会,并且串联中国大陆各种郑和硏究团体以及海洋学会,举行硏讨会、工作坊。
十九世纪由于欧美海洋势力延伸到东南亚以及中国,不期然间引起英、美、法、荷的所谓「中国通China Hands」,对十五世纪初期郑和所走的「蓝色丝路」发生兴趣。其中硏究郑和七次下西洋最有成绩的包括:法国汉学家伯希和(Paul Pelliot),荷兰籍学者兑温达(J. J. L. Duyvendak),日本人藤田丰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富路德教授(Carrington L. Goodrich),和英国人密尔斯(J. V. G. Mills)。还有近年来,李露晔(Louise E. Levathes)和前英国皇家海军潜水艇指挥官加玄•孟席斯(Gavin
Menzies)等也陆续发表郑和船队的著作。就中,孟席斯竟大胆地说:「1421年——明成祖永乐十九年,中国人发现美洲新大陆,早哥伦布七十年。」而且还振振有辞地断言:「郑和船队的分队首次实现人类环球航行,比麦哲伦的出生还早了一个甲子。」
不懂中文的孟卢斯可能因职业的兴趣与好奇心,写出这部耸动听闻的郑和故事,因此名利双收,但同时也遭到中外学界的严厉谴责。海峡两岸爱国文人为了鼓吹民族主义,强化对民族的信心,因此借着教科书以及各种文宣教材,大力标榜郑和为中华民族的英雄。殊不知这位伟大的航海家祖先是来自中亚的回族,小时在云南还遭受到人世间最残酷的性侵害(阉割);而且死后,又受到中国士大夫当权派的歧视咒骂、冷漠对待。再者,史家应该警惕的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政府不遗余力地强调他们的民族意识,不断歌颂自己民族的光荣历史。欧洲具有影响力的史家—如英国的马考雷(Macaulay)、法国的桂若(Guizot)、德国的崔资克(Treitschke)-写了很多民族历史伟人的事迹,以及民族传统的骄傲。论者则认为这批「爱国史家」的过分提倡民族主义,是导致第一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
从整个世界的宏观历史来看,郑和时代的明朝,无论在军事、经济、社会、教育以及书牍的流量,都不亚于西欧。可是十五、十六世纪的西欧,除了不断地发现远洋新航路以及持续扩展海外殖民、贸易之外,也同时提倡人文、艺术教育,纷纷设立大学,以致诱发划时代的文艺复兴。这正是中国与西洋文明的分水岭(watershed)。因为文艺复兴促进了十七世纪的科学革命,而科学革命又替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工业革命铺设了良好的基础。也因为工业革命引发出的「船坚炮利」,使得整个印度与东南亚(泰国除外)全部都变成欧美人的殖民地。反观中国历史文化的演变过程,自从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后的五百年间,中国并没有改变她的极权专制政体,依然遵循科举八股制度来教育人才、拔擢菁英,而且固守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不让将近一半的人口(包括缠足及没缠足的妇女)充分去发挥她们的脑力、智力、精力和体力。
展望二十一世纪的东南亚,几乎不可能再度沦为西洋人的殖民地,不过因为它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以及繁杂的人种与文化、宗教背景,将来依旧是欧美势力与东亚势力(包括中国与日本)角逐的地方。可是真正对十五世纪郑和下西洋前后,东南亚地区的国际政治形势做过深入硏究的学者,仍是极少数。郑永常教授师承全汉升先生的严谨治学态度,几十年来致力于明朝海外贸易政策的硏究,尤其针对洪武二年(1369)到天顺元年(1457)的二十六次下西洋,着墨最多。郑教授大量采用明朝文献,包括《明太祖实录》、《明太宗实录》、《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再比对东南亚国家出版的资料,展现出一系列的地图(有些是作者自绘),而且考证很多十四、十五世纪的不同地理名称,如阇婆(爪哇)、马来半岛洛坤(Nakhon)、印度注辇(Chola)、文莱(Brunei婆罗国)、旧港(三佛齐)、以及中国的明州(宁波)、刺桐(泉州)等等。
从十六世纪中叶文献《马来纪年》一书的混杂报导中,郑永常教授将满刺加(马六甲)的开国者与三佛齐(巴林邦)王室的关系以及暹罗入侵新加坡等事件整理出头绪,这些细心的考证在在显示他治学的功力及耐力。总之,虽然硏究郑和下西洋的中外学术著作在数量方面已经相当可观'郑永宣教授的这册新书,不但能帮助我们更深一层去认识郑和下西洋的时空背景'藉以重新检视明代初期中国人的海洋观念及海洋活动,更可使读者从不同角度来体会东南亚在整个世界文明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蔡石山谨识
新竹,2010年1月5日
自序
自1904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一文,揭开中国人以现代学术方式来硏究郑和的第一页,至今亦有百年历史。自是硏究成果丰硕,专家辈出,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硏讨会此起彼落,气氛最为热烈。近几年来参加了数场纪念变和下西洋的学术硏讨会;如2002年成功大学主办的「郑和下西洋国际学术硏讨会」、2004年北京大学亚太硏究院主办的「郑和远航与世界文明暨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学术硏讨会」和2005年由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等在深圳举办的「郑和下西洋600年周年纪念:回顾与思考硏讨会」等,陆续发表了几篇论文,主要是围绕着明朝对外关系及国际问题来讨论。此外,成功大学历史系从2004年接办《郑和硏究与活动简讯》,笔者忝为编辑委员,为了如期出刊及在编委会仝仁督促鼓励下,又陆续发表了几篇学术性或考证性的短文章,进一步探讨郑和下西洋时明朝与东亚沿海国家的关系。
近年郑和硏究,已超越历史硏究的范畴,各项新思维增加了多采多姿的硏究成果。然而郑和为什么下西洋?基本上仍是各说各话。郑和下西洋离不开当时中国面对沿海国际形势的困局而作出的反应,然而困局之所以出现,以及所引发的效应究竟为何?明朝如何面对及解决这些问题?本书目的就是以历史硏究方法弄清楚郑和下西洋的时代背景,及其与东亚(包括东北亚和东南亚)沿海国家的国际关系,以揭开下西洋的神秘面纱。
近年郑和硏究回顾的论述颇多,读者如要了解百年来的硏究槪况,可参考徐泓教授在2006年12月发表的〈郑和下西洋目的与性质硏究回顾〉一文或可知近年硏究趋向。作者利用史料说明了「明人、清人对郑和下西洋目的和性质,皆偏重于政治、外交层面的解释,不外乎是为寻找惠帝、晓谕赏赐西洋各国,招致各国前来朝贡,建立友好外交关系,显示大明帝国国威,树立永乐帝得国之正当性。」不过,到了明代后期才「开始注意到贸易层面的解释」。(注1)接着徐泓教授又介绍了二十世纪学者们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性质之论述,并精辟响应各项说法,可说是对过去郑和硏究一次总检讨。作者最后说:「总之,百年来,郑和下西洋目的和性质的硏究,每有新说,但大致仍不外政治和外交、军事与经济贸易,其中政治与外交为主导,就连贸易也是为政治外交服务的工具。」(注2)
百年来涉及郑和下西洋的目的都围绕着寻惠帝、招徳朝贡、耀国威、从事国际贸易等几项议题打转,而这几项也成为人们认知的通论。当然不同角度的探讨,特别是史料的新发现,便产生多采多姿的新说,丰富了我们的想象空间。不过'为什么郑和要下西洋?如果是寻惠帝,需要这么多次吗?明成祖继位之初闻说恵童在云南时也没有大规模派员去云南搜索。(注3)又何必劳师动众下西洋呢?关于招徳朝贡、耀国威,又是为什么呢?当时朝贡不顺、国威不耀吗?有何事实证明呢?真要动用这么庞大的军事力量下海远航才能解决问题吗?究竟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至于从事国际贸易,为何不回到宋元时期的国际贸易机制来畅通国际贸易呢?宋元时期中国民间海外贸易不是十分蓬勃吗?海贸税又可增加国库收入,为什么要官方来统筹办理呢?学者们比较喜欢从郑和七下西洋的过程和结果所产生的现象来讨论下西洋的原因,这是倒果为因的看法。正确的硏究方法是探讨郑和下西洋之前明朝面对什么问题?
徐泓教授在文中指出「以明代官方文书所记,郑和下西洋的任务,的确以外交为主……并由此确立大明帝国在亚洲的宗主国地位,将各国纳入『天朝礼制体系』,建立一个儒家理想的天下格局。则外交实为郑和下西洋之主要目的。」(注4)徐教授是读通明史的学者,他认为「郑和下西洋的任务,的确以外交为主」的说法是对的。在这里要提问的是郑超下西洋之前,唐宋元时的中国不是「亚洲的宗主国」吗?当时与中国建立外交的国家不都纳入「天朝礼制体系」中吗?当然锤教授没有解答此问题,在他的硏究回顾短文中也不适合。其实笔者在2004年出版的《来自海洋的挑战-明代海贸政策演变硏究》(注5)一书,对郑和下西洋的时空背景已作了一番讨论,可惜未引起学界注意。
郑和硏究仍有很多可继续的方向,特别是文化层面的硏究,过去一段时间,学者们提出很多不同的或冠冕堂皇的理由来猜测郑和下西洋的原因,若是历史问题还是回归历史硏究才有出路。多年来笔者涵泳于明代海贸史硏究中,较清楚当时东亚的时代背景及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对郑和下西洋之前因后果有较多的认知和了解。
本书是继《来自海洋的挑战:明代海贸政策演变硏究》一书的余绪写成。前一书是大脉络的硏究,稍微触及明初中国与东亚沿海的形势,是纵的论述;而本书是横的硏究,更深入讨论明太祖与明成祖时中国与沿海各国如日本、爪哇、旧港、暹罗、满剌加及苏门答剌等国的关系,以及沿海各国面对郑和下西洋的新形势如何自我因应。过往硏究郑和下西洋,每一项问题都以孤立事件来看待,根本摸不着边际。本书是以东亚局势的整体硏究着手,从而得知当时东亚各国间的互动关系皆有脉络可循,每项事件背后都有诸多因素联结一起,互为影响,轻率不得,也可见证东亚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经过。本书是以当时的史料为基础,重构大时代的历史脉络,务求平白、扎实、系统、通畅可读。文中非必要不作繁琐考证,但如参考别人硏究成果必下注而不夺人之美。
本书于2005年完成初稿后,放下一段时间,其后又经过出版社和国立编译馆几位审査人提供宝贵意见,其中有质疑,也有期许,笔者虚心受教,心存感激,并尽力进行修改及补充,然学养所限,谬误之处或论述不周延的地方,敬请读者指正。本书内容大多是在国立成功大学历史系于2004/3至2005/12接办出版《郑和硏究与活动简讯》时写成,感谢当时简讯主编陈信雄教授及编委同仁陈玉女教授、陈政宏教授等督促和勉励,才使笔者留下这一点成绩,感谢博士候选人奎匮民先生协助本书的编辑和绘图工作。我十分荣幸获得国立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系讲座教授蔡石山先生赐序,感谢稻乡出版社愿意出版这本书。最后,谨将这书献给我挚爱的太太郑惠芬女士,感谢她陪伴我。
作者谨识
台南2010年10月
目录
蔡石山教授序
自序
第一篇 绪言
第二篇 海洋交流:宋元时期沿海国际形势
一、前言
二、宋元时期中日关系
三、宋元时期中国与南海国家的关系
四、结语
第三篇 南海岛主:爪哇满者伯夷的兴衰
一、前言
二、明初南海形势:满者伯夷的势力范围
三、对立的导火线:浮泥入贡与三佛齐的册封
四、明太祖的孤立政策:朝贡贸易一体化
五、分裂的危机:爪哇势力衰退
第四篇 东海扬波:日本幕府将军的妥协
一、前言
二、明太祖对日本外交的挫折感
三、朱棣篡位与中日邦交的恢复
四、永乐二年(1404)捕倭与明使出访日本
五、重建永乐二年郑和出使日本的历史情境
六、结语
第五篇 海峡风云:旧港和苏门答剌的起落
—、前言
二、旧港陈祖义与爪哇的关系
三、西洋总路头苏门答剌的兴衰
四、结语
第六篇 地峡雄主:阿瑜陀耶的委屈
一、前言
二、明太祖时的中暹关系
三、地峡贸易的扩张与发展
四、郑和舰队四访暹罗的意义
五、结语
第七篇 海峡外府:新国际贸易中心满剌加
—、前言
二、满剌加来朝与明成祖的战略部署
三、拜里迷苏剌的身世与三佛齐亡国之痛
四、满剌加独立与国际贸易中心形成经过
五、结语
第八篇 总论: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附录一 郑和下西洋年表
一、前言
二、郑和下西洋年份对照
三、说明
附录二 下西洋海船造价耗费估算
一、前言
二、洪武至宣德年间(1368-1434)海船建造资料
三、海船造价的估算
四、下西洋舰队最低造船价
五、结论
附录三 明朝使者下西洋次数表
一、明朝使者历次下西洋表数据表
二、历次下西洋之解读与说明
三、结语
引用书目
—、史料
二、专书
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