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拄拐杖的小男孩



第一课 拄拐杖的小男孩 

学习目标

1.理解尊重与协助身障者的重要。

2.学习观察人事物,书写富含启发意义的文章。

3.培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 

学习提示

谁不希望自己拥有一副健全的身躯,同时能够生活在良好的环境之中。但是,天生残疾的人没有选择,唯有以乐观和坚强来弥补遗憾,理想的共生社会,没有人可以坐享其成,它需要所有人参与打造,让爱心与善良拥抱彼此,散发正能量。简貞以拄着拐杖的小男孩为中心,展示了充满关爱的氛围,小男孩的自强开朗和周遭的爱护与支持,建构了一个和谐融洽的画面。

本文是一篇记事抒情的记叙文,作者通过细腻的观察,用有情之心去体会周遭的人事物,写出深刻的感怀。阅读时注意:

1.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有怎样的表现?

2.体悟课文传达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 

第一课 拄拐杖的小男孩 

作者简介

简嫃,本名简敏嫃,1961年出生于台湾,散文家。著有散文集《水问》《胭脂盆地》《老师的十二样见面礼:一个小男孩的美国游学志》等。 

课文 

那还是个柠檬绿的夏天,我们兴奋地站在指定的那棵大树下排队等校车。这是第一天,小朋友脸上的表情透露其年级;一个卷发的韩国小男生牵着妈妈的手一路哭过来,不用猜,一年级。

接着,所有人的眼光被他吸引,一个拄拐杖的小男孩。

他从最远的那区宿舎村走来,银色阳光照着瘦小身影,两根拐杖之间是歪歪斜斜的步伐,脸上戴眼镜,背着书包。他的妈妈推轮椅走在后面。

距离一箭之遥,队伍这里有人喊他,他的小拐杖划得快起来,但脚的速度跟不上手的意志,改以声音回应同伴的招呼。

他未加入排队,站在队伍旁边。我因此看到他有一张开朗的美国小男孩的脸,牙齿未长齐,左耳戴着助听器。妈妈也是温和强壮的样子。他们各与朋友聊着。草地上,小朋友排队,七八个妈妈话家常。

校车来了。小男孩先上,妈妈收好轻便轮椅递给女司机,彼此笑着招呼很熟悉的模样。其他小朋友一一上车之后,巴士开走。

一个拄杖小男孩上学了。不知怎地,早晨的印象像鸟儿整日在脑海回族,令我莫名不解。我重新回想阳光下他与妈妈远远走来的情景,终于了解盘旋的原因在于,那印象如此明亮,自在,温和。这些跟我所来自的那个社会同样遭遇者的处境不同,天与地般不同。

显然,姚小弟也注意他。几天后主动报告,他叫马托,一年级。校车到学校,有个老师会帮忙把轮椅拿下来,送他进教室。全校在大礼堂集会时,他看到马托坐轮椅,老师推他来。后来,他观察到马托搭车的规律,问那位接车老师:“为什么马托星期一和五的早上不搭校车?”老师显然颇惊讶他注意到这事,告诉他,那两天早上马托必须去医院治疗脚。我们猜,应是复健。

学校是一层楼建筑,所有教室、厕所皆是无障碍。马托除了行走不方便无法跑跳,其余作息都很方便。

随着时序流转,每天这一段搭校车的路,似乎成为马托很重要的练习。他越走越稳,展示医疗与自身锻炼的成果,有几次,甚至跑了几步。他的妈妈仍然一派从容走在后面,有时,连轮椅都没带。

接着,这个小男孩跟大家一起排队,站在草地等校车。之前,他与抡椅站在队伍最前面,总是第一个上车。排队的二十多个孩子们无须任何提醒,自然而然等着,让马托先上车,没人催他快一点,没人不耐烦发出叫声,一切是这么自然、平安。即使是宿舍村有名的两位脾气较不易控制的孩子,我默默观察到他们对马托的善行:为他开栅门,走在他旁边以防路滑跌倒。现在,马托不做例外的那一个,他要跟大家一样,开开心心地排队,聊天。

下雪次日,小径非常滑,我必须搂着姚小弟慢慢走,却看到马托拄杖如骑着他的宝马一般,慢慢地稳稳地走着每一步。他戴帽子、手套,穿大夹克、小靴,脸上的眼镜因温差而模糊,依然踏上积雪草坪加入队伍之中,因下雪而欢叫的孩子们嘴里呼出一朵朵热雾。

在一个温和有礼的社会,一个无障碍空间规划完善的城市,像马托这样天生带着多重缺憾的人,其痛苦不会被放大,其遭遇不会引来侧目或取笑。我从孩子们的表情行动读到和善、礼貌,从姚小弟所描述的学校生活窥见马托虽然双脚无力,但随时有人当他的脚我为这个小男孩感到庆幸,他生在如此湛蓝亮丽的天空下,许多人努力要弥补他的天生缺憾,仿佛让他承担肢体不便是大家的失误,不是他遭受诅咒、前世为恶活该如此。我从他那开朗的小圆脸预测,马托不会活在阴暗的洞穴里,用咸泪腌渍自己的生命,不必背着繁复的痛苦,被悲苦的蠹虫啃咬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