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应之谜:走近分形与混沌》:一场引人入胜的科学探索之旅 张天蓉

 

《蝴蝶效应之谜:走近分形与混沌》:一场引人入胜的科学探索之旅

张天蓉

 


概述了张天蓉所著的《蝴蝶效应之谜:走近分形与混沌》一书,该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分形和混沌理论。书中首先阐释了分形的概念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体现,如科赫曲线谢尔宾斯基三角形分形龙,并探讨了分数维的数学意义。随后,文章转向混沌理论,从拉普拉斯妖的决定论思想出发,通过洛伦茨吸引子蝴蝶效应的发现,揭示了确定性系统也可能表现出内在随机性的现象。此外,书中还追溯了庞加莱三体问题研究中对混沌现象的早期探索,并通过逻辑斯蒂方程在生态学中的应用,进一步说明了系统从有序到混沌倍周期分岔过程。整体而言,这些材料旨在向读者普及分形与混沌这两种非线性科学理论,强调它们对现代科学和世界观的深远影响。

 

张天蓉博士,一位在美国奥斯汀大学获得理论物理博士学位的四川成都人,现居美国芝加哥。她曾研究黑洞辐射、费曼路径积分、毫微微秒激光、高频及微波通讯的EDA集成电路软件等,发表专业论文三十余篇。自2012年起,她在科学网发表一系列科普博文,其文风深入浅出,趣味盎然,且保持科学的严谨性,深得读者喜爱。本书《蝴蝶效应之谜:走近分形与混沌》由清华大学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旨在向公众普及分形与混沌这两个现代科学中的重要概念。正如饶毅教授在序一中所言,张天蓉是将科学栩栩如生地介绍给公众的凤毛麟角之一,其文笔有助于改善中国很多人只注重科学功用而不欣赏科学趣味的问题。程代展研究员在序二中也高度评价张博士的文章,认为它既保持了科学的严谨性,令读者开卷有益,收获真知;又能深入浅出、趣味盎然,引人入胜

本书围绕蝴蝶效应这一核心概念展开,蝴蝶效应最初源自美国气象学家洛伦茨对气象预报初始条件敏感性的研究。它形象地比喻了初始值微小偏差可能导致结果天壤之别的现象。前言部分通过钉子缺,蹄铁卸的英文诗、苏轼的诗句和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成语引出蝴蝶效应,并延伸到社会现象、股票市场乃至科幻小说和电影中的应用。作者提出一系列疑问,引领读者探索蝴蝶效应背后的科学奥秘——分形与混沌理论。全书共六篇,层层递进,将读者带入一个美妙神奇的科技世界。

第一篇:美哉分形

本篇首先指出蝴蝶效应与混沌理论相关,而理解混沌最好先理解分形。作者从分形龙这一生动的例子切入,通过纸带对折的几何迭代过程,揭示分形的三个有趣之处:简单迭代产生复杂图形、自相似性以及维数可能趋向于

  • 自相似性: 分形图形的自身可以看成是由许多与自己相似的、大小不一的部分组成的,最通俗的例子是花菜。分形龙也具有这种特性,可以由4个更小、形状完全一样的小分形龙组成。
  • 分数维: 作者通过张三、李四和王二对分形龙是线的争论,引出了维数是个分数这一颠覆性概念。这一概念早在1890年就被意大利数学家皮亚诺提出。德国数学家豪斯多夫在1919年给出了维数的新定义,为维数的非整数化提供了理论基础。李四通过度量方法定义维数(豪斯多夫维数)的公式,解释了直线、长方形、立方体的整数维数,并计算出科赫曲线的维数约为1.2618…,谢尔宾斯基三角形的维数约为1.585。分形龙的豪斯多夫维数则为2,表明其无限迭代后能充满二维空间。
  • 分形的特征: 本篇总结了分形的四大特征:自相似性、无穷多的层次(无限细节)、维数可以是分数、以及通常可由简单迭代产生。
  • 大自然中的分形: 作者通过王二拍摄的蕨类植物、闪电、贝壳图案、枯树枝和海岸线等照片,展示了分形在自然界中的普遍存在。与欧氏几何的抽象近似不同,分形几何能更精细地描述自然界的复杂性。
  • 分形之父曼德勃罗: 介绍了分形之父本华·曼德勃罗的生平及其在1973年首次提出分形几何构想并创造“fractal”一词的故事。曼德勃罗曾用海岸线的长度为例,说明其长度随测量尺度的减小而趋于无穷,这与科赫曲线类似。他认为自然界的分形(如海岸线、山峰、云彩等)更接近于由随机过程生成的分形,而非简单的线性迭代。曼德勃罗用分形之美改变了世界观,被誉为20世纪后半叶影响深远的科学伟人之一。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约翰·惠勒曾评价:今天,如果不了解分形,不能算是一个科学文化人
  • 曼德勃罗集与朱利亚集: 介绍了曼德勃罗集(被称为上帝的指纹魔鬼的聚合物)和朱利亚集,它们都是由简单的非线性复数迭代公式Z_(n+1) = Z_n^2 + C产生的。曼德勃罗集是所有使无限迭代结果保持有限数值的复数C的集合,而朱利亚集则是固定C值,通过Z的初始值Z0的颜色来标识轨道的发散性。这两个集合的边界都具有惊人的复杂结构。本章还讲述了法国数学家朱利亚的坎坷人生,以及他早在曼德勃罗之前就对函数迭代性质进行研究的贡献,但其工作直至曼德勃罗推广分形几何后才广为人知。

第二篇:奇哉混沌

本篇深入探讨混沌理论,首先区分了科学意义上的混沌与日常及古人概念中的混沌

  • 决定论与拉普拉斯妖: 介绍了牛顿力学时代的机械决定论,认为宇宙是完全可预测的。拉普拉斯的拉普拉斯妖假设,如果知道宇宙中每个原子的确切位置和动量,就能计算出宇宙的过去和未来。然而,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和混沌理论揭示了即使在经典决定论系统中也可能出现内在随机性,给决定论以致命一击。混沌理论揭示了有序与无序的统一、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
  • 洛伦茨的迷惑与蝴蝶效应: 重点介绍了爱德华·洛伦茨在20世纪60年代初通过计算机模拟气象时,因初始数据微小差异(例如0.000127)导致结果千差万别的偶然发现。他将气象模型简化为三个变量的非线性微分方程组,并绘制出著名的洛伦茨吸引子
  • 奇异吸引子: 解释了系统相空间的概念,并定义了吸引子”——系统长期行为的最终归属。与经典吸引子(固定点、极限环、极限环面)不同,洛伦茨吸引子是一种奇异吸引子它是一个具有无穷结构的分形,洛伦茨吸引子的分形维数约为2.06±0.01。奇异吸引子对初始值具有敏感性,初始状态接近的轨迹之间距离会随着时间指数增加,这正是蝴蝶效应的数学体现。
  • 庞加莱与三体问题: 回溯到19世纪末法国数学家庞加莱在解决天体力学中三体问题的工作。三体问题比二体问题复杂得多,没有一般条件下的精确解。庞加莱通过定性研究解的性质,深入研究了小天体在同宿轨道和异宿轨道附近的行为,并在数学上构造出了限制性三体问题中的某些奇特解的雏形,看到了混沌现象。他虽然未能完全理解,但预见了解的复杂性,这早于洛伦茨发现混沌现象约八十年。
  • 生态繁衍和混沌(逻辑斯蒂方程): 介绍了英国生态学家罗伯特·梅对逻辑斯蒂方程(生态学中用于描述生物繁衍和种群数量的非线性修正模型)的研究。他发现方程中的参数k的数值大小决定了混沌是否出现。当k值增大到一定数值时,系统会从灭绝、平衡、双态平衡,最终进入混沌状态。
  • 从有序到混沌(倍周期分岔): 罗伯特·梅详细研究了混沌诞生的过程——倍周期分岔现象。随着参数k的平滑增长,系统长期行为会经历周期加倍(如周期1到周期2,再到周期48…),最终在k3.57之后,系统进入混沌区域,失去周期性。这种倍周期分岔现象具有自相似性,是一种具有无穷嵌套的自相似结构。
  • 混沌魔鬼不稳定 讨论了混沌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系统的稳定性。李雅普洛夫指数被用来判别系统是稳定(指数小于0)还是不稳定(指数大于0),不稳定状态与混沌的出现密切相关。逻辑斯蒂方程作为一个简单的一维离散系统,能清晰地展示混沌的这些特征。

第三篇:分形天使处处逞能

本篇展示了分形和混沌理论在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揭示了其天使的一面。

  • 分形音乐: 探讨了音乐与数学的深层关系,并介绍了分形音乐。通过将曼德勃罗集和朱利亚集生成图像时使用的颜色映射到音阶(如哆来咪发唆拉西),可以利用迭代法产生音乐。分形音乐的魅力在于其自相似性与随机性的和谐结合。研究发现,分形结构普遍存在于巴赫、贝多芬、莫扎特等音乐大师的作品中
  • 分形艺术: 分形概念也广泛应用于绘画、雕塑和建筑设计。古代建筑如非洲部落、印度庙宇、欧洲教堂、中国古寺等都有明显的分形特征。分形几何理论的建立,拓展了建筑形式与功能的可能性。计算机也能生成各种分形绘画,如模拟山脉的迭代过程。
  • 分形用于图像处理: 强调了计算机技术对分形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分形数学反过来对计算机技术的造福。分形压缩技术利用图形的自相似性,用简单的变换规则表示复杂的结构,从而实现高效的图像压缩。例如,储存科赫曲线时,分形编码比原始像素编码压缩了100倍以上。文章还通过傅里叶变换压缩声音信号的例子,对比了传统压缩方法与分形压缩的原理。
  • 人体中的分形和混沌: 这是本篇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分形结构在生物形态中普遍存在,特别是人体器官,如肺部细胞、大脑表面、小肠结构、血管伸展、神经元分布等,都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
    • 大脑的分形维数约为2.732.78,褶皱越多维数越高,表明在有限空间内能占据更大表面积,具备更复杂的思考能力。
    • 肺泡的分形维数非常接近3,等于2.97,这种分形分岔与折叠增加了气体吸收的表面积。
    • 人体动脉的分形维数大约为2.7,这种分形网络确保了血液能直接供给所有细胞。
    • 文章还提出中医经络、穴位理论与生物分形原理似乎一脉相通。
    • 更令人惊讶的是,时间上的分形——混沌也普遍存在于人体生理信号中。健康成人的心率曲线、脑电波(如α波)等都呈现不规则的、貌似混沌的自相似性。而癫痫、帕金森病等患者的心率曲线和脑电波反而呈现更多的规则性和周期性。这颠覆了传统观念,表明健康的生理状态在本质上应该是混沌的,复杂性丢失则意味着病态和衰老。混沌系统的高度适应性和灵活性,使得人体能够应付复杂的环境变化。

第四篇:天使魔鬼一家人

本篇进一步阐述了混沌的普适性以及混沌与分形之间的深层联系。

  • 万变之不变(费根鲍姆常数): 介绍了倍周期分岔现象的普适性。物理学中最简单的单摆,当外力加大时,也会出现倍周期分岔并最终走向混沌。这种分岔的速度越来越快,但其增快的比例却遵循某种规律,收敛于两个普适常数:δ4.669201609…和α2.502907875…,即费根鲍姆常数。这两个常数与迭代函数的细节无关,反映了从有序到无序过渡的某种普遍物理规律。作者还讲述了费根鲍姆用HP-65计算器发现这些常数的故事,强调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 再回魔鬼聚合物: 强调了费根鲍姆常数也出现在曼德勃罗集的美妙图形中,将逻辑斯蒂映射中的混沌聚合在其实数轴上。
  • 混沌游戏产生分形: 回应了混沌与随机过程的关系。作者通过混沌游戏的例子,展示了分形(如谢尔宾斯基三角形)可以从随机过程中产生。混沌游戏通过随机选择顶点并取中点的方式,最终会生成分形图案,这说明混沌本质上与迭代效果一致,是随机过程和决定规律的结合。文章指出,任何分形,只要找到对应的迭代函数系统(IFS),就能用迭代法或混沌游戏的方法产生,包括非线性分形。
  • 混沌和山西拉面(马蹄映射): 形象地将洛伦茨吸引子与山西拉面的制作过程联系起来。通过介绍美国数学家史蒂芬·斯梅尔的马蹄映射,解释了动力系统中混沌轨道复杂性形成的过程。马蹄映射通过压缩、拉伸和折叠来模拟混沌,就像厨师揉面团的过程。斯梅尔证明了马蹄映射既是混沌的又是结构稳定的,这解释了混沌、局部不稳定和结构稳定可以同时存在。马蹄映射以严格的数学模型解释了混沌的本质,证明了混沌吸引子的存在并非数值计算误差,而是源于系统的非线性特性。

第五篇:混沌魔鬼大有作为

本篇聚焦混沌理论的实际应用价值。

  • 单摆也混沌: 回顾了伽利略对单摆等时性的发现。指出经典物理学中单摆运动定律的极限,即其线性数学模型只适用于小幅度摆动。在混沌理论的冲击下,物理学家重新考察了带有阻尼和外力的非线性单摆,发现它也能产生极其复杂、包括混沌在内的多种动力行为,如通过倍周期分岔、准周期道路、阵发性混沌道路、椭圆环面破裂等多种途径走向混沌
  • 混沌电路: 介绍了电子工程师们如何将混沌理论应用于电路设计。重点讲述了美籍华人教授蔡少棠与日本松本实验室合作,于1983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混沌电路——“蔡氏电路。蔡氏电路是一个简单的振荡电路,通过巧妙选择非线性元件的特性,提供两个不稳定的平衡点,从而引发混沌现象,产生混沌双涡卷吸引子
  • 股市大海找混沌: 揭示了分形之父曼德勃罗最初的灵感来源于对股票市场数据的研究。他发现金融价格增量的曲线不符合传统金融学的正态分布,而是更接近于稳定帕累托分布,表现出尖峰胖尾现象,这与分形和混沌的概念一脉相承。混沌理论有助于解释社会财富分配中的帕累托法则80/20法则),即微小的偏离会被放大,导致财富集中。文章还提到陈平教授从货币指数中发现经济混沌,并将其描述为色混沌,这与布朗运动理论有本质区别。经济混沌的存在虽不一定能大大改进预测能力,但可以改善市场调控。
  • 混沌在CDMA通信中的应用: 详细介绍了混沌在CDMA(码分多址)扩频通信技术中的应用。扩频通信通过扩大信息频带实现多址通信。文章穿插了20世纪40年代电影女明星赫蒂·拉玛尔发明跳频扩频技术的有趣历史。混沌信号具有没有周期性、对初始值高度敏感(蝴蝶效应)以及数学模型简单等优点。这些特性使其能够产生无穷多个不同的混沌码,从而解决线性伪随机码数量有限的问题,增强通信的保密性。

第六篇: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本篇以老子的哲学思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为引,探索混沌如何从简单中生成万物,以及从无序中产生有序的机制。

  • 三生混沌: 讲述了李天岩和约克教授在1975年发表周期3意味着乱七八糟“Period Three Implies Chaos”)的论文,并创造了混沌chaos)这个词的故事。该定理证明如果一个系统出现周期3”现象,那么它将出现任何正整数的周期,最终走向混沌。文章也提到乌克兰数学家沙可夫斯基在1964年已经证明了更为一般的沙可夫斯基定理,李-约克定理是其特例。这揭示了混沌现象背后隐藏的普适性规律,也引发了关于决定论的争论。
  • 自组织现象: 探讨了非线性系统从无序中产生有序的机制,这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加原理)描述的从有序到无序的演化方向相反。比利时物理化学家普里戈金创立了耗散结构理论和自组织现象理论,填补了理论物理与现代生物学之间的鸿沟,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自组织现象需要开放系统、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以及参数涨落等条件。激光的形成就是一个时间有序的自组织现象的例子。
  • 孤立子的故事: 介绍了1834年苏格兰工程师约翰·司科特·罗素首次发现孤立子(平移波)的故事。孤立子是一种特殊的水波,它能长时间地保持形态不变、速度不减地传播,甚至在碰撞后也能各自恢复原状。物理学解释孤立子是物质色散效应和非线性畸变相互抵消的产物。孤立子在光纤通信、蛋白质和DNA作用机制等领域有重要应用。
  • 生命游戏: 介绍了由冯·诺依曼提出,并因约翰·康维在1970年设计的《生命游戏》而广为人知的细胞自动机概念。生命游戏在一个二维网格中,通过简单的生存定律(如康维的B3/S23规则)模拟细胞的生生死死,展示了复杂图案的演化过程。该游戏能模拟从混乱无序到形成规则图案的自组织现象,以及静止型、振动型、运动型、死亡型和不定型等多种生命模式。它也证明了存在无限增长甚至自我复制的图案。
  • 木匠眼中的月亮: 借用谚语在木匠眼里,月亮也是木头做的,引出计算机科学家史蒂芬·沃尔弗拉姆万物之本是计算的观点。沃尔弗拉姆在《一种新科学》中宣称宇宙是一台细胞自动机,各种复杂自然现象都可等价于简单的运算法则,如规则110”被证明等效于通用图灵机。文章介绍了初级细胞自动机的分类和演化规则,以及规则30”的混沌行为和规则110”的有序结构。尽管沃尔弗拉姆的观点具有争议性,但他对细胞自动机的研究和论证仍然令人钦佩。

总结与启示

本书以生动的故事和通俗的语言,将分形与混沌这两个复杂而迷人的科学领域展现给读者。它不仅介绍了分形与混沌的定义、特征和发展历程,还通过洛伦茨的气象预报、庞加莱的三体问题、罗伯特·梅的逻辑斯蒂方程、费根鲍姆常数、混沌游戏、马蹄映射、蔡氏电路等丰富的例子,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这些概念。更重要的是,本书探讨了分形和混沌在自然界(如人体、天气)、艺术(音乐、绘画、建筑)、工程(图像压缩、通信)和社会经济(股市)等领域的广泛应用,颠覆了人们对确定性和可预测性的传统认知。

正如陈平教授在从数学游戏到真实世界的序中强调,张天蓉的书不仅介绍科学发现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讲述思想,启发读者思考新思想的灵感来源。通过科学家们在探索过程中的疑惑、困境、突破与争议,读者能够感受到科学研究的真实面貌和魅力。本书展现了复杂性科学的萌芽与发展,挑战了牛顿力学的决定论,揭示了自然界中无序产生有序、确定性中蕴含随机性的深刻哲理。这本书无疑能引发读者对科学的好奇和探索欲望,是一部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的优秀科普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