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贤的腳印 区如柏

 

先贤的腳印

区如柏

 


这些文献概述了五位重要的华人先驱在新加坡和东南亚的生平与贡献。区如柏所著的《先贤的腳印》一书节选,重点介绍了陈六使、高德根、孙炳炎、胡文虎和周子敬。文章详细记述了这些人物的创业历程,从卑微的起点到建立商业帝国,例如陈六使在橡胶和教育领域的贡献,胡文虎的万金油与报业成就,以及周子敬创建康元饼干厂的经历。此外,文献也着重阐述了他们在社会公共事业上的投入,包括争取公民权利、支持华文教育和慈善捐助,展现了他们对所在社区和国家的深远影响。

 

《先贤的脚印》一书由区如柏撰写,新加坡木犀书局印行,于20094月初版。本书旨在记录那些曾对新加坡社会做出贡献的先贤们的生平事迹,他们的奋斗历程和社会贡献,尤其是让年轻读者了解这些历史。作者区如柏曾是《联合早报》的新闻从业员,她的文稿多是在先贤健在时通过采访写成,内容生动,真实性强,是第一手资料。本书收录了23篇撰写先贤事迹的稿件,打破了坊间书籍多集中于陈嘉庚、李光前和林义顺的范围。

以下是本书各章节的详细介绍:

一、企业人物 本章介绍了12位在企业界取得成就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物。他们来自不同背景,却都热爱国家、热心社会服务。

  • 南洋大学倡办人——陈六使
    • 生平背景: 陈六使(1897-1973)祖籍福建同安县集美乡,排行第六,早年父母双亡,家境贫困。他只念过几年小学,19岁时从中国南来新加坡谋生,在堂叔陈嘉庚的树胶厂从底层做起。
    • 事业成就: 凭借聪明才智和刻苦耐劳,陈六使迅速在树胶业崭露头角,后与兄弟创立联和树胶公司和益和树胶公司,成为新马最大的树胶贸易公司之一,与李光前的南益齐名。他还投资金融业,成为华侨银行和大华银行的股东,并创设亚洲保险公司、创办华联银行。
    • 社会贡献: 陈六使秉持取自社会,用诸社会的宗旨。他担任福建会馆主席和中华总商会会长期间,大力发展和支持教育事业。他是南洋大学的倡办人,于1953116日号召创办华文大学,并认捐五百万元。他领导南大渡过重重难关,包括殖民政府的阻挠和林语堂事件。南大在他的努力下,为新马及东南亚培育了近12000名学子。此外,他还致力于反对议会语言限制和争取公民权,对本地树胶业争取平等地位也做出重要贡献。
    • 逝世与身后: 1972911日逝世,享年76岁。他一生慷慨仗义、乐善好施,尤其热心教育事业,深受各界敬爱。
  • 第一任驻马最高专员高德根
    • 生平背景: 高德根(1911-1966)出生于福建省龙溪县石码,少年时随父移居印尼巨港,在华文小学念书。他曾因不满荷兰殖民统治,拒绝参加女皇诞辰庆典演奏。
    • 事业成就: 在父亲经营的商行工作,后移师新加坡,创设高隆兴分行、嘉兴树胶有限公司、和昌轮船有限公司,并在韩战期间赚取巨额财富。他是第二个购置大片日本留下来的树胶园园主,在短时间内成为巨富,并创设金城实业有限公司,出任崇侨银行董事主席。
    • 社会贡献: 高德根自1952年起活跃于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担任会长9年。他领导总商会为华人争取公民权,并将居留年限改为8年。他还积极争取废除议院语言限制,促成华语、巫语、淡米尔语与英语并列为四大官方语言。他于1959年主办庆祝新加坡自治博览会。作为南大执行委员会财政和募捐主任,他以身作则认捐50万元,并与陈六使等人为南大筹募基金。1964年,他接替陈六使担任南大理事会兼执委会主席。1963年,新加坡、马来亚、北婆三邦合并为马来西亚时,他被选派为上议员,后于1965年新加坡独立后,被委任为第一任驻马来西亚最高专员
    • 逝世与身后: 1966年因鼻癌在香港病逝,享年55岁。
  • 孙炳炎独木成林
    • 生平背景: 孙炳炎(1912-2002)出生于福建同安县孙厝社,童年时在家乡乐安小学念书。因家乡治安不佳和生意受阻,14岁时随母亲和兄弟姐妹南来新加坡与父亲团聚。
    • 事业成就: 早期做过杂货店学徒、小酒铺伙计、书记,后在文流公司和黄梨厂工作。1932年,与大哥合组森林公司经营木材生意,后独资经营,业务扩展到建筑材料(水泥、钢铁、木材)。韩战爆发后,森林(私人)有限公司获利丰厚,业务扩展到马来西亚和香港。60年代,创立国民发展有限公司(油棕园)、森林金融有限公司,并涉足房地产、建屋计划、大众钢铁厂等多元化业务。
    • 社会贡献: 23岁起参加陈嘉庚领导的南侨筹赈总会,担任芽笼区分会主席。光复后,积极参与福建会馆会务,协助兴建和扩建福建会馆属下5校。他担任中华总商会副会长和会长,为会员和商家争取利益,协助新加坡开拓经济、发展工业。曾荣膺尤索夫总统颁赐公共服务星章(BBM)。
    • 经营理念: 强调谦虚、搞好人际关系,靠辛勤耕耘成功,重视劳资关系和培养员工归属感。
  • 万金油及报业大王胡文虎
    • 生平背景: 胡文虎(1884-1954)出生于缅甸仰光,祖籍福建省永定县。其父胡子钦是仰光永安堂国药行东主。胡文虎10岁被送回福建永定家乡受教育,后返回仰光跟随父亲学习药行业务和医术。
    • 事业成就: 与弟弟胡文豹继承父业,将永安堂从小药材店发展成为虎标良药(万金油、八卦丹、头痛粉、清快水)王国,产品销往各地。1923年到新加坡发展,在尼路建造制药厂并设总行,业务蒸蒸日上,在中国及东南亚各地开设分行。他认为办报是宣传良药的好途径,在1913年至1952年间创办了10多家报纸,包括《仰光日报》、《星洲日报》、《星华日报》、《星中日报》、《星光日报》、《星岛日报》、《星槟日报》、《总汇报》等,被称为报业大王。他还投资金融业,创办崇侨银行与大众保险公司。
    • 社会贡献: 秉持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原则,将盈利的四分之一甚至十分之六用于慈善公益。他捐款资助中国、香港及东南亚各地的学校、医院、孤儿院、养老院,并支援中国抗战和救济灾民。他酷爱园林环境,兴建了新加坡虎豹别墅、香港虎豹别墅和福建永定虎豹别墅,免费开放给公众游览。还修建虎豹寺、购买虎豹岛,并捐钱修茸各地名胜古迹。
    • 逝世与身后: 1954年在美国逝世,享年71岁。他的万金油王国和报业王国在他逝世后经历波折,部分转手或合并。
    • 胡一虎: 胡文虎的儿子,曾任《星洲日报》执行董事,为人平易近人、言而有信。他热心推广华语运动,喜爱音乐和旅游,曾独自驾驶飞机从伦敦飞回新加坡,也曾拥有游艇。
  • 筹建中正大礼堂功臣康振福
    • 生平背景: 康振福(1921-1996)祖籍福建龙溪,出生于印尼巨港。他曾是五六十年代有名的华社领袖,敢说敢做。
    • 社会贡献: 担任中华总商会董事财政多年,是重建中华总商会大厦的募捐主任。他还担任中正中学董事财政多年,是筹建中正大礼堂的功臣,在没有政府津贴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使大礼堂于1967年落成。他亲自投入募捐和建筑工作,与学生打成一片。他积极主张废除中华总商会的分帮选举制度,并曾因此辞去财政职位。他还担任龙溪会馆主席、龙溪学校及南洋丹绒学校董事财政,并曾担任福建会馆慈善科主任。
  • 饼干大王周子敬
    • 生平背景: 周子敬(1916-2001)出生于中国福建省同安县,童年家境贫困,只完成小学教育。20岁时南来新加坡,在陈嘉庚的谦益饼干厂工作。
    • 事业成就: 得到陈嘉庚赏识,学习到饼干制作秘诀,并被陈嘉庚改名子敬。后在曾明智鼓励下,与叔叔周文山投资创立康宁饼干厂。二战前夕,因面粉断绝拆伙,转而经营肥皂厂、椰油厂、裕泰出入口公司(经营白米、木炭、电线贸易)、海水煮盐,并收购小饼干厂。1946年在新加坡注册成立康元饼干厂,初期规模最小,后逐渐崛起,成为独占大部分市场的大企业。康元的业务遍布马来西亚、印尼、泰国、菲律宾、中国,并出口到中东、美国、日本、欧洲、加拿大等国际市场。他还在丹戎禺兴建面粉厂,并在裕廊建自动化饼干厂,采用电脑化技术分析原料成分,实现了70%的自动化生产。
    • 经营理念: 强调辛勤耕耘,做事按部就班。他拥有30间工厂,一万多名员工。
    • 个人生活: 周子敬是虔诚的佛教徒和儒家思想推崇者,有四位太太和13个子女。他认为人口多不是造成生活不好的因素,关键在于国家如何利用土地和改良技术。
  • 连瀛洲打工、开店到办银行
    • 生平背景: 连瀛洲(1906-2004)祖籍潮阳大布乡,14岁南来新加坡,在罗敏申路老巴刹对面的一家店舖打工。
    • 事业成就: 在繁忙工作之余进修英文。1928年,23岁时与朋友合股创设华兴有限公司,经营杂货兼代理船务,供应粮食给英殖民地海陆空三军。华兴业务蒸蒸日上,在马来亚各大商埠成立分公司。1941年当选中华总商会会长,后到澳洲、印度、重庆。在重庆组织华侨联合银行并被选为董事长,这是他踏入银行界的起点。1946年发起组织华联银行1947年注册成立,1949年开始营业,他出任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在他的领导下,华联银行发展成为新加坡四大银行之一,并开拓了我国银行进军国际银行业的先河,海内外分行及办事处达70余家。他还投资酒店、地产、保险、投资等业务,兴建了新加坡文华酒店。
    • 社会贡献: 连瀛洲是南洋大学的创办人之一,捐献25万元作为南大经费。他是义安工艺学院的创办人之一。1980年设立连氏基金,与李氏基金、邵氏基金鼎足而立,捐献慈善与教育事业。1966年至1969年,受新加坡政府委派出任新加坡驻马来西亚最高专员,促进两国邦交。
    • 经营理念: 秉持奉公守法、刻苦耐劳,加上运气,一步一步走向成功。他决心在莱佛士坊建筑一幢最高的商业大厦,历经35年购地,5年兴建,建成了高280公尺的华联银行中心。
    • 个人生活: 83岁高龄仍工作不言退休,每天运动保持健康,有22个孙子,四代同堂。
  • 张泗川从鸡蛋、白糖到地产
    • 生平背景: 张泗川(1918-2008)祖籍潮阳,15岁时在乡下没念完小学便到吉隆坡与父亲一同闯天下。
    • 事业成就: 早期与父亲在吉隆坡中央巴刹卖鸡蛋和鸭蛋五年。后开设杂货店,并眼光独到地购买地产作为长期投资。1939年与父亲成立张汉三实业公司与四海栈,经营米、糖和地产生意。日治时期将日本香蕉钞票买成地产,未受损失。1945年到新加坡发展,以四海栈招牌经营米、糖、国际贸易。韩战爆发后,通过转口白米赚取不少钱。1952年将公司改为有限公司,在新马两地营业,并扩展房屋地产业务。1959年进军树胶、棕油种植业,成为拥有大片园丘的巨富。60年代与新加坡政府联营糖厂,投资新加坡糖厂,成为新加坡糖王。他还投资华联银行、华联企业等,并担任董事。
    • 社会贡献: 张泗川虽教育不多,但热心社会活动。他曾担任南洋大学理事,并坚持支持义安工艺学院的发展,促使义安公司每年将总收入的75%资助学院。他担任中华总商会副会长、义安公司总理、潮阳会馆理事长、修德善堂主席等职。
    • 经营理念: 秉持保守、不冒险、按部就班、稳扎稳打、不做投机生意的原则,强调刻苦经营和运气。
    • 个人生活: 坚持生活节俭,每天清晨跑步运动,每天只睡5小时,大部分时间用于工作。他有7个子女,16个孙子。
  • 白清泉在酱油缸旁泡了卅五年
    • 生平背景: 白清泉(1911-2005)出生于福建安溪,14岁小学毕业后不再念书,性格好动,向往自食其力的生活。
    • 事业成就: 早期当过泥水匠、汽车修理学徒、司机,并在福建开设汽车修理车间。21岁南来新加坡谋生,曾与朋友合股开设咖啡店,后担任中医师司机。1949年离开报社后,以2500元资本加入源春酱园。后独资经营并易名为大华食品工业有限公司,从酱油生产开始,逐渐扩展到罐头食品的入口及经销业务,成为我国食品工业的成功人物。他的酱油工业从人工操作走向机械化,投资近8百万元建设自动化生产线。
    • 社会贡献: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白清泉满腔爱国热忱,毅然参加由怡和轩俱乐部领导的地下组织爱国团,后参加南侨机工服务团回国参加抗日运输工作。曾参加1959年武吉知马区立法议会竞选。
    • 经营理念: 他的成功依靠坚强的意志、刻苦耐劳、有勇气、讲信用、人际关系好和善于用人。他认为所有食品工厂应合作减少竞争,集中资本和人才,向国际市场进军。
    • 个人生活: 他的夫人是他创业的好帮手,帮助他料理家庭、照顾孩子,并在经济困难时向亲友借钱。他有女儿、女婿和孙儿孙女协助业务。

二、教育先驱 本章介绍了两位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先驱,他们为本地华校培养了师资和人才。

  • 湖畔树秀木,竹林育英才——庄竹林博士
    • 生平背景: 庄竹林(1900-1973)出生于福建惠安县。大学毕业后到新加坡在《南洋商报》担任电讯翻译员,后在华侨中学任教。1929年赴美国密芝根大学攻读政治及市政学,先后考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34年返新。
    • 教育贡献: 1938年上任中正中学第一任校长,罗致了18名著名大学学者为教师,师资阵容强大。他倡导学术自由,鼓励学生课外活动,成立了15个研究会,培养了中正学生高度的组织和活动能力。中正中学在他领导下发展为新马规模最大的中学,学生人数达5566人。1960年,受聘为南洋大学副校长,克勤克俭地维持南大收支。
    • 坎坷经历: 他曾两次被日本宪兵逮捕,受尽酷刑,后被英军政府扣留。1957年,因中正成为反殖民统治学生运动的大本营,被林有福政府逮捕入狱将近一年。晚年身体欠佳,患上帕金森衰老病。
    • 身后: 1973年逝世后,中正校友成立治丧委员会,并遵照遗志在中正中学设立庄竹林博士奖学金。
  • 杨瑞初为女校教育,穷一生心血
    • 生平背景: 杨瑞初(1909-1984)祖籍山西,但其家族移居广东番禺。1930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教育系,年少时勤勉好学。
    • 教育贡献: 1935年南来新加坡,担任静方女校校长。她注重学生品学兼优和课外活动,将女童军概念引入静方,组织铜乐队,使静方舞蹈在战前华校中有名。1945年至1971年掌管南华女校/中学26年,为华校培养了师资和人才。她以慈祥、温和、怀柔的方式感化学生,培养了良好的校风,与学生建立真挚师生情。南华中学在其任内成为一所从幼稚园、小学、初中到高中的完整中小学校。
    • 社会服务: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她领导静方师生积极参与陈嘉庚领导的南侨筹赈会活动,支援中国抗日。1941年曾在新加坡广播电台播讲《马来亚战时妇女应有的工作和常识》,鼓励妇女参加战时工作。
    • 身后: 1984年逝世,享年75岁。她的侄儿赵自成教授设立杨瑞初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1968年荣膺我国已故尤索夫总统颁赐公共服务星章。

三、讲古大师 本章介绍了新加坡的讲古大师,他们用抑扬顿挫的声音,把听众带入奇幻多采的历史世界,在方言讲古后继无人的今天,他们的故事更显珍贵。

  • 李大傻的一生
    • 生平背景: 李大傻(原名李福鸿,1913-1989)出生于新加坡,祖籍广东省东莞县。童年时曾患大病失声,后恢复声音。他在养正学校念书,喜爱华文,通过演戏培养讲古基础。
    • 讲古生涯: 1938年加入马来亚电台,成为全马来亚第一个说书人,艺名李大傻。他的讲古事业长达50年,擅长历史故事(如《隋唐演义》、《狄青五虎平西》)、侦探故事和武侠小说。他的声音抑扬顿挫、音韵铿锵,深受新马听众欢迎,也曾飘扬到香港和澳洲。日治时期,他在戏院担任电影讲解员。
    • 面临挑战: 1973年因非马来西亚公民身份不能在大马电台讲古,1979年新加坡推行华语运动后,方言讲古节目停播,丽的呼声也于1982年停止方言播音。
    • 社会贡献: 他很有正义感,热心社会公益,乐于助人,积极参加各种义演、义讲,为粤剧团讲解剧情以带动票房。晚年仍在东安会馆讲古并教授讲古技巧。
    • 身后: 1989年逝世,享年76岁。
  • 讲古乐、听古迷
    • 讲古的起源与发展: 讲古是古老的通俗文学,起源于唐朝,随着华人移居海外来到新加坡。街头讲古在1938年左右进入电台。战后丽的呼声的出现助长了讲古节目的兴盛,除粤语外,厦语、潮语、客语、琼语以及福州评话等也应运而生。
    • 王道(厦语讲古大师): 原名王笃恭(1920-1999),生长于厦门,在英华书院念书。1948年加入丽的呼声,后在电台与刘祥轮流播讲《上下古今》,擅长以简练口语讲述历史和成语故事,深受听众欢迎。他身兼教师与播音二职,曾担任星洲幼稚园校长。
    • 黄正经(潮语讲古大师): 原名黄庸根(1912-2003),出生于汕头仙溪乡。全靠自修饱读诗书。1947年初在电台开始讲古,节目取名坡凉诋热,艺名黄正经,一炮而红,收听率很高。1950年加入丽的呼声,1955年辞去金店工作,全力从事播音。他还倡组中庸潮语业余广播队为电台及丽的呼声播演长篇广播剧,培养播音演员。
    • 其他方言讲古人才:
      • 任增华(福州评话): 播讲福州评话历史久远,深受福州听众欢迎,多讲历史故事和武侠小说。
      • 梁德儒、符振鸿、张韵若、高山、朱新民(琼语故事): 梁德儒可能开创琼语故事先河,符振鸿和张韵若较为资深,符振鸿曾任醒华学校校长。琼语故事内容多为民间故事。
      • 张斯仁、古奋鹏、张顺发、胡去月(客语故事): 张斯仁是客语故事最早播讲者,古奋鹏在5060年代活跃,张顺发是最后一位客语讲古人。客语故事多为民间故事、历史故事和武侠小说。

四、文化艺术 本章介绍了在文化艺术领域做出贡献的先贤,包括诗人、戏剧家和篆刻艺术家。

  • 一代名士多风流——邱菽园生平事迹
    • 生平背景: 邱菽园(原名炜葸,1874-1941)出生于福建海澄,其父邱正忠是新加坡恒春号的米业富商。邱菽园7岁南来,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20岁回福建参加科举考试中举人。
    • 文化贡献: 返新后,醉心诗文,聚集名士饮酒赋诗,创立丽泽社乐群文社,主持会吟社,成为诗坛盟主。他主张维新,于1898年创设《天南新报》,鼓吹维新思想。他还参与翻译外文小说,如《李觉出身传》、《剧盗遗嘱》等。热衷收藏印石,收藏数百枚。
    • 政治活动: 1899年与林文庆等创办新加坡华文女子学校,开启女子教育。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发动华人社会致电光绪皇帝问安。1900年汇款资助康有为南来新加坡避难,并慨捐十余万元资助唐才常的自立军勤王。后与康有为交恶。
    • 生活与身后: 他继承父业后曾家财万贯,生活奢侈,仗义疏财,但因地产投机失败于1907年破产。家道中落后,曾担任中华总商会秘书、《星洲日报》副刊编辑,培养了不少年轻诗人。晚年病重时得到瑞于法师和旧日友人的照顾。1941年病逝,享年67岁,安葬在咖啡山。
    • 邱鸣权: 邱菽园的女儿,南洋女中毕业生,精于女红,先后在中华、南华、南侨三间女校教手工,对中华与南华的建校或扩建校舍做出了贡献。
  • 诗僧瑞于法师岀世入世
    • 生平背景: 瑞于法师是一位有才学的诗僧。从其诗句推测,他遁入空门时年龄不大,曾经历忧国忧民的年代,后成为随遇而安的僧人。
    • 诗词创作: 他的诗作反映了不满现实、关心国事的心境,如在八国联军入京后写下《义和团肇乱》,戊戌政变后写下《哭六君子戊戌杀身成仁者》。在中国发生水灾时,他一口气写下10首七言绝句,对不幸灾民念念不忘。诗歌内容博古通今,吟诵历史人物,也有描写热带风光的轻松一面。
    • 交游与地位: 他的《诗集》收录了与龙山寺、居士林、凤山寺等佛教团体的诗作,也与太虚法师、圆瑛法师,以及邱菽园、李俊承、陈延谦等名流诗词酬唱,可见他在当时的佛教界颇有地位。他曾资助邱菽园创建都城隍庙。
    • 作品保存: 他的诗作由友人显玉与陈丽墀等提供,并由李俊承居士赞助出版《瑞于上人诗集》,使后人得以了解这位诗僧的思想和交游。
  • 赵如琳与《油漆未干》
    • 生平背景: 赵如琳(1909-1983)原籍湖北,落籍广东,是三四十年代中国著名的戏剧家,誉满华南,与欧阳予倩、田汉等齐名。他是美国著名建筑师赵自强和我国著名病理学家赵自成教授的父亲。
    • 戏剧贡献: 抗战初期,创设省立广东艺术专科学校并任校长,培养戏剧人才,领导华南地区的战时剧运,通过戏剧唤醒抗战意识并筹募抗日基金。1946年南来新加坡,被中正中学校长庄竹林聘请专教戏剧。他执导并演出其翻译的法国喜剧《油漆未干》,该剧在1948年演出时轰动一时,甚至获得英文报章的大篇幅报道。他在中正中学执教期间,组建新加坡学生剧团,开设戏剧研究班,培养戏剧接班人。
    • 经历与身后: 1949年中国解放后,他思想未与新政权认同,于1951年在巴黎开设中国餐馆,并继续以法文写作和翻译剧本。1983年在巴黎病逝,骨灰运回新加坡。他的代表作《油漆未干》剧本曾因战乱失传,后经他凭记忆重写并在新加坡出版,1985年由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再版发行,得以流传。
  • 戏剧界长期义工黄天能
    • 生平背景: 黄天能(1929-2003)祖籍福建金门,生长在印尼苏门答腊。从小就有艺术天赋,曾参加青年团支援中国抗战。
    • 戏剧贡献: 在新加坡华语戏剧界活跃了50年,能导能演,尤其擅长舞台美术和化妆。他以校友身份参与中正中学戏剧活动,是新加坡艺术剧场发起组织者之一。他热爱艺术,乐于助人,义务帮助各种文化团体和学校进行演出工作,从不收费,是戏剧界的长期义工。他的化妆技艺高超,尤其擅长化妆古代人物和孙悟空。他还精于舞台布景、道具和服装设计,曾亲手制作幻灯机和幻灯片。
    • 经历与身后: 曾因经济拮据辍学当教师,后从事建筑、船务、树胶厂等工作,也曾是高德根的家庭舞蹈教师。晚年突然中风,住在安老院,过着寂寞的晚年。他毕生献身艺术,但其贡献未得到表扬。
  • 刘仁心为戏剧与会馆奋战终生
    • 生平背景: 刘仁心(1924-2000)祖籍福建闽清,出生于砂劳越诗巫。1939年是中正中学第一批学生之一。新加坡沦陷后,曾在泰国桂河桥建筑死亡铁路,后逃亡曼谷,做过多种艰苦工作。
    • 戏剧贡献: 10多岁就积极从事戏剧活动,在台前幕后奋战60年。光复后回到新加坡,加入星洲实验剧团。后回中正中学推动戏剧发展,排练《青春》、《阖第光临》、《娜拉》、《家》等剧,其夫人也协助缝制戏服。1954年后,因教育局禁令,与校友筹组新加坡艺术剧场,继续推动戏剧。他能写剧本、诗歌,当导演、演员,著作丰富,曾出版诗集《新加坡颂》及剧作《金鱼缸边》,并于1985年获颁国家文化奖。
    • 社会贡献: 他将文化艺术注入会馆,把年轻人带入会馆,负起会馆承先启后的重任。1982年在福州会馆成立青年团并担任团长。1986年在福建会馆发起成立文化艺术团并担任团长,今天福建会馆文化艺术团拥有2000多人的文化队伍。
    • 经历与身后: 他的长子和次子英年早逝,对他夫妇俩打击很大。2000年逝世,享年76岁。他为人风趣,被称为老顽童
  • 篆刻艺术家胡少献
    • 生平背景: 胡少献(原名胡绍洪,1930-2005)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棠下镇。因二战和母亲病逝,五年级辍学,挑起小当家重任。
    • 艺术成就: 15岁时在乡下无师自通地刻章。南来新加坡后,尽管物质生活贫乏,他仍坚持自修和上夜校学习簿记、会计,并投入篆刻艺术。1960年到新加坡艺术学院修读中国绘画系,后专注于篆刻。他是中华美术研究会会员。1970年,他为当时的财政部长吴庆瑞刻的印章,被选为印在新加坡发行的钞票上,这是新加坡第一次有中文印章的钞票。他一生曾为教宗保禄、英女皇伊丽莎白二世、新加坡元首敦尤索夫、黄金辉总统、李光耀资政及许多部长、社团和社团人物刻印。
    • 生活与身后: 他不以篆刻艺术谋生,却以赠送作品为乐,广结善缘。他个性执着孤僻,宁可过着淡泊的生活,但精神生活丰富,堆满了书籍和印章。晚年因眼力衰退淡出江湖。20059月逝世。他的遗物包括60枚篆刻印章、10余幅卷轴、书籍等由冈州会馆处理,部分捐赠给新加坡美术馆和江门市华侨博物馆,书籍送给南洋理工大学中文图书馆。

五、其他 本章介绍了一位对新加坡社会有独特贡献的非华裔先贤。

  • 麦尼斯爵士为民服务无憾事
    • 生平背景: 麦尼斯爵士(Sir Percy McNeice1901-已故)出生于英国北爱尔兰,6岁时移居英格兰。天资聪颖,获得奖学金到牛津大学深造,考获文学士。
    • 殖民官员生涯: 1924年被派到马来亚,在华民政务司署工作。为了接近华人,了解实情,他埋头学习广东话和华文。在澳门住了两年多,打下华文基础,能讲流利的广东话、潮州话、福建话和马来话。1927年回马来亚,出任新加坡华民政务司。1928年被委派到圣诞岛担任行政长官兼警察总监。在马来亚各地担任过副华民政务司、华文提学司、裁判官、总视学官等职。
    • 战争经历: 二战期间在吉隆坡组织雪州医药辅助队并任队长。新加坡沦陷后,被日军抓去,当作战俘被押入樟宜监狱,后被押送缅甸和泰国建筑死亡铁路。因通晓华人方言,他能与当地华人沟通,获得物质供应。1945816日获释。
    • 战后贡献: 1946年返新任社会福利部秘书长,光复后的新加坡百疮百孔,他着手成立食物管理委员会,售卖廉价食物给民众,并成立儿童给养所免费供应食物和牛奶。1949年,社会福利部成立新加坡家庭计划协会,鼓励节育、绝育。1950年正式成为市议会主席,市议会掌管着新加坡人民的日常生活设施,其地位仅次于总督。他直接与小贩对话,解决小贩问题,并面对电流供应不足、劳资关系紧张等挑战。他曾提出设立市岛议会(District Councils)的概念,以代替市议会和乡村局,这类似目前的市镇理事会。
    • 身后: 1956年荣获英女皇赐封爵士荣衔。退休后,与夫人周游列国,过着快乐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