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副刊20250928
中国报-副刊20250928
好的,这是为您整理的各篇新闻的详细介绍内容。
1. NKTS国际青少年艺能大赛:妈妈团的“江湖”与孩子的成长舞台
这篇专题故事深入报道了“NKTS国际青少年艺能大赛”幕后的“妈妈团”现象,以及比赛本身对孩子与家庭带来的深远影响。
-
妈妈团的“江湖”与互助
- 妈妈们在赛场下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江湖”,既有为孩子表演曲目、服装等方面的暗自较劲,更有温暖动人的互助精神。
- 她们会互相借用服装道具,甚至第二年才归还,并在关键时刻彼此扶持。随着参赛年数的增加,妈妈们从陌生到熟悉,逐渐发展出深厚的友谊,甚至会相约喝茶。
- 妈妈们会全身心投入,为孩子精心准备服装道具,将其视为比赛前的仪式感,希望给孩子带来自信。她们也会在培训课外一起缝制道具,这份共同的忙碌成为增进感情的催化剂。
-
共同成长的旅程
- 比赛不仅是孩子的试炼,也是增进亲子关系的旅程。从吉兰丹长途驱车7小时到吉隆坡参赛的过程,充满了母女间的聊天与欢笑。赛前的准备过程,也让孩子从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规划,锻炼了独立与自信。
- 妈妈们最大的感动是看到孩子在舞台上开心地展现自我。她们学会有策略地鼓励孩子,先肯定再提出改进建议,因为父母的认可是孩子最大的力量来源。
- 许多家长不远千里而来,如从砂拉越和吉兰丹,只为给孩子寻找更广阔的舞台和学习机会。NKTS不仅是比赛,更是一个提供培训和后续发展(如专辑录制)的平台,这让家长们坚定地追随。
-
教育理念与心态塑造
- 家长们教育孩子,比赛的重点在于积累经验和心态磨练,而非输赢。他们鼓励孩子将在舞台上的每一次亮相都视为胜利,学会面对失误和抗压。
- 比赛也提供了让孩子学习团队合作的机会,例如教导不会的组员,从而磨练心态。
- 最终获奖的选手叶思伶分享,她获胜的秘诀在于真正享受舞台,这让她能够放开自我,展现最佳状态。
2. NKTS大赛创始人刘清莹:教育是比赛的核心
这篇报道聚焦于NKTS大赛创始人刘清莹的办赛理念和25年来的心路历程,强调比赛作为教育延伸的重要性。
-
创办初衷与理念
- 刘清莹于2000年创办NKTS大赛,旨在为有才华的青少年提供一个被看见、被发掘的孵化平台。
- 她认为比赛不仅是娱乐,更是教育的延伸,强调培养孩子的正向生活态度和感恩之心。她提醒孩子们,父母省吃俭用支持他们学习才艺并非理所当然。
- 比赛不仅设有技术评分奖项,还特设“进步奖”、“自律奖”、“谦和奖”等,由导师根据孩子在培训过程中的态度和举止评选,体现了对品格的重视。
-
与家长的关系演变
- 比赛初期,刘清莹与家长之间存在“对立”关系。家长们护子心切,常在台下“遥控”孩子,反而影响了孩子的专注与自信。
- 她坚持劝导家长放手,相信孩子的能力,强调过度干预会成为孩子成长的阻力。她观察到,当家长不在场时,孩子们反而能更自由地表现。
- 随着时间推移,她与家长的关系从对立走向融合。她现在希望将“妈妈团”这股强大的力量转化为互相鼓励和成就彼此的正能量,形成健康的参赛生态圈。
-
对未来的展望
- 刘清莹计划未来举办更多活动,如一日游,以拓宽孩子们的视野,并更积极地将家长纳入“盟友”行列,组建顾问团。
- 她还考虑增设“最佳支援奖”或“最佳爸妈奖”,以肯定家长在幕后的默默付出。
3. 人物特写:万梓良的真实人生
这篇文章通过作者三次采访的经历和个人观察,描绘了著名演员万梓良的真实形象,探讨了他的人生起伏与坦然态度。
-
身世与形象
- 万梓良本姓胡,因家境贫困被送给姓万的乡里做养子。他年少时随养父从台湾移居香港。
- 他标志性的酒窝与其在银幕上声嘶力竭、充满江湖草莽气的“大哥”形象形成反差。但他本人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只是增加亲和力的标志。
-
敬业与坦然
- 万梓良以其投入、霸气的表演风格著称。据演员郑裕玲回忆,万梓良在拍摄《流氓大亨》时入戏极深,曾演到“眼泪鼻涕一起来”,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精神。
- 尽管如今已近七十,他仍被拍到在内地小镇登台演出。作者认为,这并非落魄,而是他活得真实、坦然的表现。他把自己的人生过成了一部写实影片,无论顺境逆境都一肩扛起,活得清醒而磊落。
-
人生的感悟
- 文章结尾引用了万梓良在剧中的经典台词“So What?”来总结他的人生态度。无论是曾经的风光还是如今的平淡,对他而言都如一场梦。他享受着当下的生活,坦然面对人生的跌宕起伏。
4. 书籍与文化评论
这一部分包含了对几本书籍和文化现象的评论与介绍。
-
评《失控的努力文化》
- 文章深入剖析了现代社会中“努力文化”的弊病。这种文化将“忙碌”视为美德,使人们失去休息的能力,甚至在休息时感到罪恶。
- 它将个人失败归咎于“不够努力”,从而掩盖了制度性的障碍。科技的发展使人永远处于“待命”状态,摧毁了工作与生活的边界。
- 作者呼吁人们重新定义成功,将幸福、健康和社群参与置于产能之上,并刻意安排“什么都不做”的时间,勇敢地拒绝过劳,从而夺回自己的生活。
-
《爱的艺术》导读
- 导读探讨了弗洛姆关于两性结合的观点。文章指出,男性和女性都在寻求与异性的结合,以摆脱孤独感。
- 这种结合不仅是生物性的,也是心理性的。每个人内在都同时拥有男性和女性的元素(接受原理与穿透性原理),只有当内在的两极性结合,才能实现创造性的基础。这与中华文化中的“阴阳调和”概念相似。
-
其他书籍介绍
- 《脑科医诊疗物语》:以特殊方法介绍失智症,关注患者与家属如何在这种“灵魂不见了”的疾病中寻找生活意义。
- 《2025迈向丰裕之路》:探讨美国社会面临的基础建设滞后、劳动力不足等问题,并呼吁政治人物跨越分歧,解决问题,取代因恐惧而制造匮乏的政治逻辑。
- 《闽菜史谈》:系统梳理了中国八大菜系之一“闽菜”的历史渊源、演变过程及其文化内涵,深入介绍了“佛跳墙”等名菜的历史。
5. 生活散文与随笔
这部分收录了多篇个人生活感悟和经历分享。
-
有志者事竟成
- 一位职场妈妈分享了她在照顾家庭和工作的同时,重拾近二十年梦想,攻读心理学硕士的励志故事。
- 尽管家人反对,她依然坚持不懈,最终以全科A的优异成绩毕业,成为当届最优秀的学生。这个故事证明了“行胜于言”和只要坚持梦想终会开花的道理。
-
毕业的喜悦与感悟
- 一位即将毕业的学生分享了他收到毕业通知时的激动心情,并期待着将四方帽抛向天空的时刻。
- 他的父亲则感慨万千,因为这个被诊断有读写障碍的儿子,付出了比常人多几倍的努力才走到今天。这个毕业典礼不仅是对儿子努力的肯定,也证明了“输在起跑点又如何?”,只要不放弃终能成功。
-
中秋赏月绘本《看月亮》
- 作者分享了对月亮的喜爱以及与绘本《看月亮》的相遇。这本绘本由阿万纪美子与黑井健创作,情节清新,跳脱了传统中秋故事的框架,用生动的方式歌颂自然。其柔美的画风和新颖的创作手法,被认为是培养孩子美感的佳作。
-
充满松弛感的演唱会
- 作者分享了观看歌手陈升演唱会的经历。整场演唱会充满了松弛感:没有华丽的舞台,歌手穿着随意,甚至大方地看歌词小抄,与观众互动自然。
- 这种轻松的氛围让观众紧绷的神经得到放松,重新找回内心的豁达与从容。结尾时歌手潇洒退场,没有传统的安可环节,也体现了这份独特的松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