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化与私营化
洪庆铭
前些时候马大当局宣称马大将在不久的未来企业化,结果引来了一些揣测说马大将私营化。究竟企业化与私营化二者是不是同一回事?其实企业化与私营化并无必然的关系;所谓企业化是指组织的经营而言,而私营化则是针对组织所有权而言。故我们可以这么说,企业化与私营化是组织中两个不同但却相辅的概念。
对于马大的宣称,个人感到非常的兴奋,原因无他,组织欲有效地运作,企业化可说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概念。因此果真马大成功地企业化后,影响所及的不仅是马大将成为一个更有效力的教育机构,它还能起带头的作用,尤其是全国60间独中从此便有仿效的榜样。
实际上,在一些先进国家,一般称为非营利机构者(学校、教会、乐团、慈善基金等都是)企业化的例子并不少见,尤以美国为最。然而企业化的魅力何在?功效何在?为何原先一直把企业(即营利机构)视为公敌的非营利机构也有企业化的一天?企业化本身是个很概括性的说法,故要严格来定义它并不容易,但基本上它至少包涵了以下两个重要的概念:(I)追求效率及(2)市场导向;在追求效率这点上,一般的非营利机构都有一非常“崇高”的目标,因此,在心态及处事态度上,这些机构的行政人员都有为了达致目标而不惜牺牲一切的想法。这样的作法正是违背了成本——效益这重要的企业原则,对于一家营利的企业而言,利润是它生存的唯一凭藉,故不讲求成本一一效益简直是自杀。而营利机构一般都要比非营利机构来得有效率便是这道理。
至于市场导向,这是企业化最为明显的特征,而缺乏市场性正是一般非营利机构被诟病的原因。一般非营利机构的想法是,机构目标既崇高且圣洁,故实没什么必要去顾虑成员的意向及想法,即有敞开门你愿来就来,不愿意来我们也不怎么稀罕的味道。然而时之所趋,市场导向的观念已是时下组织生存不可或缺的凭藉,不管是营利的机构企业或非营利的机构皆然。在美国,一家位于芝加哥市郊外的教会——维罗克里克社区教会(Willowcreek Community Church)已成为美国规模最大的教会。这家成立不到20年,却有1万5千名教友的教会之所以成功,所依据的正是市场导向的观念。创始人海伯士(Bill Hybels)在创立教会时常逐户沿家地去问:“你为什么不上教堂?”根据他所得到的答案,海伯士设计了一座能因应“顾客”所需的教堂;例如许多上班父母礼拜天都要留在家里陪小孩,故该教堂就安排在星期三晚作礼拜。
此外,当教友们向海伯士说:“我在开车回家、上班时需要听布道,以便将这些讯息融入生活中。”海伯士便将布道内容录下并随即拷贝,让教友离开教堂时可带走;而当教友们向他说:
“布道总要我改变生命,却从未告诉我要如何改变。”海伯士便在每一场布道提出具体的的行动建议。这些作法不仅使该教会成为了全美规模最大、最成功的教会,也给全世界面临教友逐渐流失,教会活动萎顿的教会带来了一点曙光。
另一方面,个人亦觉得将公营的一些机构私营化,也是大势所趋,故尽管马大现时似乎对私营化持有抗拒之心,但长远来看,马大私营化是明智兼必然的。况且,也惟有企业化结合私营化组织才能完全发挥应有的功效。
(27-02-1995《星洲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