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公司的游戏规则
黄家伟
马来西亚米粉厂商总会日前召开记者会,不满国家稻米公司垄断进口碎米,导致国内的米粉业者陷入危机。这宗新闻夹在政治人物互揭丑闻、大专毕业生组织爱国阵线、华团领袖忙着表态的迷魂阵中,容易为人忽略,但是,它正好说明了公共服务私营化的弊端,值得大家关注。
一家公司竟掌控全民
作为米粮食品的消费者,我们除了到超级市场、杂货店购买白米或者米粉之外,对消费行为背后所隐藏的信息,特别是商品价格及品质的变化,也有必要作更深层的认识思考,才不致被眼前的乱象所困扰。
稻米公司为何成为众矢之的?这家私人财团是否垄断白米及碎米的入口权?它若不是官方机构,为何享有这种掌控白米入口的权力?甚至拥有原本只有官方机构才享有的“统筹统办”特权,得以决定全马来西亚入口白米价格?(这应是农业部的权力。)再者,关系2000万人口每日生活的白米,其价格为何由一家公司控制?
由私人财团垄断公共事业(水供、电流、排污、大道收费等)的作业始于80年代中期。国阵政府从英国保守党吸取“私营化概念”,加以推行,它的目的是希望简化政府的组织架构,使政府可更专注于国家发展事务,并减少法定机构官僚化的习性。
将“公营事业市场化”,或许能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及行政效率,但是,如果没有健全的法令予以约束,它可能会产生许多流弊。一些先进国家唯恐私营化的公共机构可能垄断市场,甚至通过国会制定《反托辣斯法令》(Anti Trust Law),避免让私营化的公用事业成为企业怪兽,破坏到自由市场的体制。
我国许多公共机构在“减轻政府负担”、“提高服务效率”,的前提下,摇身一变,成为每年赚取数以亿零吉计的盈利的大企业,然而,私营化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生产利润),大多流入特定财团的手中,其间产生的经济负担如私人财团的行政费用、营运不当的亏损等,却由消费者承担。在这种情况下,民间必须付出更高的代价来换取原本廉宜的公共服务。
稻米公司便是在这种趋势下出现的私营化企业之一。它于1996年成为吉隆坡股票交易所主要板的公司,主要经营白米入口、分销及零售服务。它的前身是国家稻米局,原本为一个非营利的法定机构,职责是确保米粮价格和供应的稳定,使消费人可享有廉宜的米粮,也保障农民的利益。
没服膺市场经济原则
自1974年成立以来,稻米局是唯一入口外国米粮的机构,所有批发商都需向它购买入口米,再转售给零售商;政府则通过稻米局控制粮食价格,并平衡其供求。然而,就像大部分私营化的公共机构一样,稻米局由私营化成为挂牌公司之后,并没有服膺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原则,放下入口白米的垄断权,反而继续以这种特权与民间的传统米粮批发商展开竞逐。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米粮业者唯有投降就范;然而,消费人却没有因此受惠,享受到比过去更廉宜的白米。
只要发挥起码的想像力,便可发现到一家具有政府机构特权的私人财团与传统商家竞争,会产生怎么样的结果。
由于稻米公司掌控入口的特权,单是这点,已使它立于不败之地。稻米公司除了可从入口白米中赚取利润,也从事白米批发及开设白米零售店;传统米粮批发商所批发的白米价格、零售商所售出的白米零售机构,难与它竞争。更重要的是:由于不再是公营机构,它不必再津贴费用,得以一本万利。因此,最终的发展,便是传统米粮批发商的消失,并由国家稻米公司吸纳其原有的市场。至此,一个垄断性的市场便产生了,这对消费人及业者都是不利的。
必须约束私营化企业
一个封闭而具垄断性的市场,只会创造行政上的僵化,以及在商品或服务价格上采取独断的立场,可以决定价格及企业本身所能赚取的边际利润。如果你觉得政府在公用事业如交通、电讯、水供、排污等各方面应更秉持市场原则,加强企业之间的竞争,以提高服务效率及降低服务费,那么,对每天所享用的白米,亦应有同样的看法。
可以预见,如果政府发出更多白米入口执照,现有的米粮价格、素质及种类,必然会更反映市场的走向,而不会任由一家公司牵着鼻子走,电讯市场是最佳的例子。如果政府发出更多执照给提供上网服务的公司,Jaring及TMNET便须提供更好的服务。有竞争,才有进步。
一些政治人物指责国际集团操控金融市场,损害小国利益,但是,对国内一些具有特殊背景的大集团的操控市场,损害业者及消费人利益却视若不见,这显然是十分荒谬的。政府必须对国家稻米公司,甚至其他私营化、企业化的公用事业,有更强力的约束,确保它们在私营化后奉行自由市场的游戏规则,而不是持着垄断权来参与竞争,扼杀了市场的活力。
(08-11-1999《南洋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