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社文史论集
郑良树著
郑良树教授的学术著作《马来西亚华社文史论集》。书中收录了多篇文章,涵盖了早期马来西亚华族历史研究,特别是对马六甲青云亭及其在华族社会中所扮演角色的考察。内容涉及青云亭的文献资料、《青云亭条规簿》的结构和内容、亭主制度下青族社会的组织与运作、教育设施及礼俗的变迁。此外,也讨论了新山华族的开埠历史以及历史小说创作在保存华族历史方面的意义,并收录了悼念林连玉先生及致敬沈慕羽先生的文章。
《马来西亚华社文史论集》一书,由郑良树先生著,南方学院出版/发行,于1999年5月出版第一版。本书获得海华基金会的部分出版费资助,并被列为南方学院学术丛书的第一种。
本书作者郑良树先生,祖籍广东潮安,生于柔佛新山。他是一位史学博士,曾任马来亚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及系主任。出版时,他正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并兼任多间大学学术顾问及特约研究员。郑良树先生著作颇丰,涉及汉学和海外华族研究,由北京、上海、南京、台北、香港、新加坡及吉隆坡等地出版。他的主要著作包括《战国策研究》、《竹简帛书论文集》、《续伪书通考》、《韩非之著述及思想》、《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已出版两册)等学术作品。他还著有多部散文集和小说,并与夫人李石华女士多次举办书画展并出版作品集。
根据作者在1999年4月所作的自序,本书是他多年来研究历程的一个小结。书中所收录的,大部分是与大马华社相关的文史课题,也间或附入一些与华族文化有关的短论。作者认为,大马华族作为一个拥有四百年历史的社群,其历史课题错综复杂,颇能激发学术界的兴趣。虽然作者素来专注于汉学研究,对先秦两汉古籍兴趣浓厚,但他自七十年代初执教于马来亚大学以来,也涉足了华社文史研究。他将本书中的文章描述为“比较短篇的,随想式的学术作品”。本书列入南方学院学术丛书,旨在展示该学院在学术领域的方向,并希望培养本地新一代学人,为华社谋福祉。
本书目录显示,全书分为三辑。
第一辑 主要关注马六甲青云亭及早期华族社会。文章包括:
- 对《青云亭条规簿》这一早期文献的介绍、考订其编纂时间和内容。《条规簿》被认为是研究青云亭和早期马六甲华族社会的珍贵史料。
- 探讨亭主时代的青云亭及其在华族社会中的地位、权力结构(如亭主、四大理、里长等)、意识形态转变(从传统华族社会组织转向受殖民政府影响)、与教育设施(如培风学校)的关系,以及礼俗(如婚俗、祭祀、戏曲)。文中指出青云亭虽有辖治权但缺乏司法权。
- 对青云亭第二代亭主薛文舟(薛佛记)的专题介绍。文章探讨了他在六位亭主中的地位,他在新加坡和马六甲的生活阶段,以及他重视青云亭历史文献、崇敬先贤的独特品质。文章强调了他通过立碑保存了前三代甲必丹郑芳扬、李为经、李正壕的历史记录的重要性。
- 对柔佛开埠功臣黄亚福及其他人物(如天猛公依不拉欣、苏丹阿武巴加、陈开顺、陈旭年、林亚相)的介绍,着重阐述华族在柔佛新山(Tanjong Puteri)开发中的巨大贡献,以及早期华巫族群(如与柔佛王室)之间的和谐关系。
- 讨论文学与历史的结合,特别是马华历史小说的开发。作者指出马华文学在史诗、史剧、历史小说方面有所欠缺,并阐述了自己创作历史小说(如《青云传奇》、《石功风云》、《新柔佛之晨》)的动机——通过文学形式普及华族历史。
- 记述新山讲古会,并联想到新山华社在保存历史方面的天时、地利、人和优势,呼吁加强本地研究和文化活动。
第二辑 侧重华社人物及华文教育课题。文章包括:
- 敬悼林连玉先生,称其为大马华族史上的第一位名人。
- 祝贺沈慕羽先生七秩荣庆,赞誉沈先生及其家族为马六甲的第一世家,强调其对马六甲华语普及的贡献。
- 通过阅读林连玉先生的诗集,分析其人格和情怀,包括贫困但热爱教学、真挚情感(悼亡妻)、傲骨和民族气节。
- 郑良树先生为《沈慕羽资料汇编》所作的总序,介绍沈慕羽先生及其父亲沈鸿柏先生的家世和贡献,特别是沈慕羽先生领导教总、创办马青团、长期从事教育的经历,并认为沈家父子是儒家文化的实践者。
- 探讨华文教育面临的“认同”困扰,梳理了殖民地政府时期和独立后政府对华文教育的态度和政策演变,指出早期华教受中国影响是时代背景所致,后来的政策逐渐将国家意识融入华文课程,强调华教在培养效忠本地国家的学生方面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 记述东南亚华文教学研讨会,反映了印尼、泰国、汶莱等地华文教育面临的挑战和状况,并与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情况进行对比。
第三辑 包含一些与华族文化有关的短论。文章涵盖了:
- 先天道德说,探讨孝敬、友悌等超越民族和宗教的普遍人性。
- 关于文化如何提供安身寄命之所,强调文化应提供阳刚奋斗和阴柔休闲两个层面,并以儒家文化为例说明其体系的完整性。
- 建国的理想,强调崇高、超越民族利益的共同理想对国家的凝聚和发展至关重要。
- 宪法意义与立国精神,论述宪法是国家理想和精神的体现,需要通过法律的推行和执行来贯彻,并需要不断被见证和实践。
- 知识分子的抱负和命运,引用韩非思想,探讨知识分子向当权者进言的困难和危险,以及法家“术”的阴暗面。
- 文化匮乏症和文化臃肿症,前者批评法家文化在精神层面的不足,后者借空气、河流污染的类比,指出传统文化(如儒家)在历史流变中累积的繁琐和“废物”。
- 法家学派的中断,回顾法家的发展,特别是后期商学派提出法律独立于人君的新见解,但这一发展未能延续。
- 真与善,对比科学的“真”和人文的“善”,并分析法家和儒家分别侧重于对人类“真”和“善”的认知。
- 消墙撤篱,放眼世界,倡导放下意识形态、种族、宗教、语言等隔阂,以开放、合作的态度面向世界和国家发展。
- 兼容各族文化和开发各族资源(作者对华族文化的信念),强调文化交流的重要性,阐述中华文化的开放性和兼容性,认为马华文化继承了这一精神,应积极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并强调华族文化和传统对马来西亚发展的积极贡献及其价值。
- 文化中华圈,提出了亚洲中华文化的三种现象(中国版图内、中华次文化圈、中华外文化),并将马华文化定位为中华次文化圈中层次较高的一种,讨论了其特点和未来发展可能性。
- 开拓与发展,讨论了收集和保存华社史料文献的重要性,介绍了华社资料研究中心的成立及其目标和发展阶段。
- 华族的学术事业,回顾了马华学术发展的历程,从早期低层文化到寻求建立高层学术的努力(如南洋大学的创建),指出华族对学术有热诚但缺乏领航者。
本书附录中收录了多篇文章,包括周伟民先生评价作者为“第一位撰写南洋华族长篇历史小说的学者”,谭家健先生记述作者学术及文学成就的“南方有嘉木”,以及作者为他人的书或活动所写的序言和献词等。这些附录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郑良树先生的学术贡献、文学创作及其在华社文化教育领域的活动。
总的来说,《马来西亚华社文史论集》是一本汇集了郑良树先生多年来关于马来西亚华社历史、人物、文化以及一些 broader Chinese文化议题的学术随笔和短论的合集。书中内容广泛,既有对早期重要史料(如青云亭条规簿)和人物(如薛文舟、黄亚福)的细致考证和深入分析,也有对马华教育发展、文化认同等重大议题的梳理和反思,还包括了作者对中国哲学、文学及文化现象的思考。通过本书,读者可以了解作者的研究领域、治学思路,以及他对马来西亚华族历史、文化和教育的深刻洞察和情感。本书作为南方学院的学术丛书之一,也体现了该机构在华社文史研究方面的努力方向。附录中的其他学者评价和作者的随笔进一步丰富了本书的内容,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在学界的地位。
这本书的出版,为研究马来西亚华社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视角,尽管作者自谦这些是“随想式的学术作品”,但其中包含的许多研究都基于其对原始文献的发掘和长期积累的学术功力。
南方学院学术丛书第一种
南方学院出版
《目录》
马来西亚华社文史论集
序
第一辑
1.大马华族史早期文献——青云亭条规簿
2.亭主时代的青云亭及华族社会
3.青云亭的文献
4.我讲薛文舟
5.青云亭第二代亭主薛文舟
6.黄亚福及其他
7.文学与历史的结合
8.新山讲古会联想
第二辑
1.华族社会第一世家——敬悼林连玉先生
2.马六甲第一世家——寿沈慕羽先生七秩荣庆
3.论林先生人格和情怀——读《连玉诗存》后
4.《沈慕羽资料汇编》总序——儒家文化的实践者
5.华文教育——超越认同的困扰
6.在大道奔驰的儿女——“东南亚华文教学研讨会”侧记
第三辑
1.先天道德说
2.安身寄命的文化
3.建国的理想
4.宪法意义与立国精神
5.知识分子的抱负和命运
6.文化匮乏症
7.法家的阴暗面
8.论文化臃肿症
9.法家学派的中断
10.真与善-中华文化的两个性格
11.消墙撤篱,放眼世界
12.兼容各族文化
13.开发各族资源
14.文化中华圈
15.开拓与发展
16.华族的学术事业
附录
1.第一位撰写大马华族历史小说的学者(周伟民)
2.南方有嘉木(谭家健)
3.《古典文学论丛》序
4.“华语语言文字应用规范化”学术讲座献词
5.许庆平《红尘有泪》序
6.《新马华族文献史料汇目》序
7.说因缘•谈往事
8.华文教育——从误解到理解
9.郑良树《商鞅评传》审稿意见
序
本集分三辑,大部分都是与大马华社相关的文史课题,间亦附入一些与华族文化有关的短论。大马华族作为一个拥有四百年历史的社群,其历史课题不但错综复杂,也颇能激发学术界的兴趣,成为学者覃思深琢的对象。外国学者对华社研究的风尚,以及晚近数十年来本地学者的冒起,都一再证明此事实。
笔者素来耽成汉学研究,於先秦两汉古籍兴趣尤其浓厚;然,自七十年代初执教於马来亚大学以来,对华社文史之研究,间亦涉足焉;惟才弩力拙,少有成绩。本集所捜者,大部分都是一些比较短篇的,随想式的学术作品。附录内的一些友人文章,或评介笔者,或评介笔者专书,录以为念尔。
南方学院作为一所民办高等学府,除创设中文系以发扬中华文化之外,亦极力提倡华族文史研究,藉以培养本地新一代学人,为我华社谋福祉造业绩。此书列为南院学术丛书,一则以小结多年来的研究历程,一则以展示南院在学术领域的方向。
1999年四月自序於香港中文大学
作者主要著作:
A.学术
1.战国策研究
1972新加坡第一版,1975台北第一版,1998台北第四版
2.竹简帛书论文集
1982北京,1982台北第一次翻印,1994台北第二次翻印
3.续伪书通考(三册)
1984台北第一版,1998台北第二版,1997大陆翻印版
4.顾颉刚学术年谱简编
1987北京出版
5.商鞅及其学派
1987台北出版,1989±海出版
6.韩非之著述及思想
1992台北出版
7.韩非知见书目
1992香港出版,1993台北出版
8.老子新校
1997台北出版
9.辞赋论集
1998台北出版
10.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已出版两册)
1998、1999吉隆坡出版
11.商鞅评传(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1999南京出版
B.文学作品
散文集有《中央之国》、《我情我怀》、《让香港人继续做梦》、《春城无处不飞花》、《迥荡在马大校园的师生曲》及《爱山的民族》。
小说有《香港大学》、《青云传奇》、《石功风云〉等。
C.书画
曾与夫人李石华於吉隆坡及香港举行多次书画展,出版有《百年书画集》(吉隆坡)及《百年书画选》(香港)。
郑良树,祖籍广东潮安,柔佛新山人。文史学博士。曾任马来亚大学中文糸讲师、副教授及糸主任,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兼任多间大学学术顾问及特约研究员。学术著作二十馀种,分别由北京、上海、南京、台北、香港、新加坡及吉隆坡出版,包括汉学及海外华族研究。与夫人李石华皆耽於丹青。
南方学院学术丛书第一种
马来西亚华社文史论集
郑良树 著
(本书部分出版费由海华基金会资助)
南方学院出版
1999
马来西亚华社文史论集
作者:郑良树
出版/发行:南方学院
Kolej Selatan
PTD 64888, 15km,
Jalan Skudai, P. O. Box 76,
81300 Skudai, Johor, Malaysia.
Tel:07-5586605
Fax:07-5563306
承印者:益新印务有限公司
Percetakan Advance Sdn. Bhd.(45169-)
19, 21 & 23, Jalan Segambut Selatan,
51200 Kuala Lumpur.
Tel: 03-6269211, 6270699
岀版日期:1999年5月第一版
印数:000,1-1,000
定价:RM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