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承刍翻译的《昆仑及南海古代航行考》,探讨了古代文献中“昆仑”一词的多重含义及其所指的地理位置。文章通过分析大量中国和阿拉伯史籍,考证了“昆仑”在不同历史时期代表的不同地区,包括东南亚大陆及诸多岛屿,并分析了“昆仑”作为种族或民族名称的含义及其与古龙、歌伦等名称的关系。此外,文章还探讨了古代中国、印度、东南亚各国之间的航海交通和文化交流,以及爪哇、吉蔑、占婆等国海军力量对地区局势的影响。最后,文章还涉及了古代昆仑人向西迁移至马达加斯加岛的可能性。
一、 概述
《昆仑及南海古代航行考》一书由法国学者费琅(Gabriel Ferrand)撰写,冯承钧翻译,主要探讨了“昆仑”这一名称在古代中国文献和外国文献中的多重指代,以及与南海古代航行的关系。该书深入分析了“昆仑”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所代表的地理、民族和文化内涵,并考察了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及非洲东海岸的航海交流。
二、 主要主题
- “昆仑”的多重指代:
- 地理概念: “昆仑”并非仅指一处具体的山脉,而是中国古代文献中一个含义广泛的地理概念,可以指代山丘、岛屿、国家,甚至是火山。
- 民族概念: “昆仑”也用来指代居住在恒河以东、马来半岛及群岛的具有一定血缘和文化联系的民族。
- 文化概念: “昆仑”还与特定的语言、文字和文化特征相关联,例如昆仑语、昆仑书等。
- 书中强调,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判断“昆仑”的含义,不能一概而论。 例如:书中提到 “中文书籍中志有『昆仑』一地又有他书以『昆仑』为国名如『昆仑诸国之中阁茂(Khm会)为大』之文是已别又有书以『昆仑』为三佛齐(Palemban ) 之语言及林邑(Campa) 之文” 证明了昆仑的多重指代。
- 古代航行与交流:
- 该书考察了古代中国、印度、东南亚和阿拉伯世界之间的航海路线和贸易往来。
- 指出海上航行是古代文化传播和民族迁徙的重要途径,强调了海上贸易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例如:书中多次引用了中国史书关于海外国家来华朝贡的记载,如 “七四九年时1FS 州珠江之れ有婆罗吐波斯昆te船舶无数” 证明了当时海上贸易的繁荣。
- 强调了当时不同地区的海军力量,例如爪哇,吉蔑和占婆等,
他们都曾有强大的海军,“扶南国人共举大将范蔓为王蔓勇健有权略复以兵威攻伐旁国咸服心之自号扶南大王乃治作大船穷!^攻十余国开地五六千里”
- “昆仑”与“古龙”的关系:
- 书中对“昆仑”和“古龙”这两个名称进行了详细的音韵分析和历史考证。
- 指出“古龙”是古代东南亚地区(如扶南、盘盘等国)的王号或官号,与“昆仑”在语音上存在一定的联系,甚至有“昆仑古龙声相近”的说法。 例如: “通典云『扶南王姓古龙诸国多姓古龙讯耆老W,古龙无姓氏乃昆仑之讹』”
- 认为“昆仑”可能源于“古龙”的音讹,但两者并非完全等同,在含义和指代上存在差异。
- 民族迁徙与文化传播:
- 该书探讨了古代亚洲高原民族向东南亚、南亚的迁徙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传播。
- 认为“昆仑”民族的迁徙是古代东南亚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民族迁徙与文化融合之间的关系。
- 书末总结到,“ 据阿刺伯著作家之说以为古有Komr民族与中国人为兄弟居其地之东方后因不和迁徙于海岛(越南半岛及马来羣IM,)” , 并将此关系归纳为:亚网高原之--吉蔑占波之昆仑及越南半岛之Kamnw --马来半岛之昆仑及 Kamrun 及其徙居苏门答剌爪哇币里诸岛之人---马达伽斯伽岛之Komr及斐洲东岸之昆仑及。
三、 重要观点和事实
- “昆仑”的地理指代:
- 《山海经》:“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其外有炎火之山”——指出了昆仑山附近有火山存在。
- 《蛮书》:提到南诏附近有一个“昆仑国”,新唐书提到的大小昆仑国在伊洛瓦底江口和马达班湾之间。
- 《岭外代答》:记载“昆仑层期国” ,实际上是指非洲东海岸及马达加斯加岛附近。
- 《岛夷志略》:提到 “昆仑山亦名军屯山海岸长百余里在大海中与占城(cal 及西竺(Aniba)鼎峙相望” , 指出了昆仑山的位置。
- 《册府元龟》:“昆仑国遣使贡方物”,但未明确指出其具体位置。
- 书中综合分析
认为,“昆仑”在不同文献中指代了多个地点,包括东南亚的岛屿、马来半岛的部分地区、南亚沿海以及非洲东海岸。
- “昆仑”的民族指代:《南州异物志》:“扶南国(古柬埔寨)...大臣皆号为昆仑”——说明在扶南国, “昆仑”
可以作为官称。
- 《旧唐书》:“自林邑(古占婆)以南皆拳发黑身,通号为昆仑”——说明古代中国将肤色黝黑、头发卷曲的民族统称为“昆仑”。
- 《岭外代答》: “昆仑层期国, 又有骆驼®(译者按译文作驼鸟)身项长六七尺有M能飞但不高耳”
, 描述了生活在非洲东海岸的“昆仑”人。
- 《宋史》:“昆仑奴踏曲为缉”——说明“昆仑”人还被作为奴隶或乐师使用。
- 《日本僧人迦叶波注南海寄归内法传》:“堀伦骨仑昆仑盖一地异名也其人不知礼义惟事盗寇食人如夜叉厉鬼语言乱杂与其他蛮人异善泳水终日在水中不以为苦”, 描述了“昆仑”人的特点。
- 书中综合分析
认为, “昆仑” 指代的是居住在恒河以东、马来半岛及群岛的具有一定血缘和文化联系的民族。
- “昆仑”的语言和文化:
- 《续高僧传》:提到“彦琮……善昆仑音”和“至IB逝国解骨仑语”,说明存在“昆仑语”这种语言。
- 《续高僧传》:“平林邑获佛经千三百五十部皆昆仑书”——说明“昆仑书”的存在,并且可能与印度文化有关。
- 书中分析
认为, “昆仑语”可能是古爪哇语(Kawi语), 并与占婆语和吉蔑语有相近之处。
- 古代航海与交流:
- 书中引用了大量中国史书关于外国使节来华朝贡的记载,例如:“七〇九年三月『昆仑
s////>zs(JS<^ssc2\zsxs#\z 圆遣使贡方物』”,“七四九年时1FS 州珠江之れ有婆罗吐波斯昆te船舶无数” 证明了古代中国与海外国家之间的频繁交流。
- 书中还引用了阿拉伯文献关于“Kamrun”地区的记载,并指出该地盛产芦荟,也证明了古代阿拉伯人与东南亚的贸易往来。例如: “賽德(IbB s%d)云將抵Bintaづ島卽見 Kamrun 諸島王居之島最大在Djawa (卽蘇門答刺)諸島之東Kamnm城之名亦卽王世襲之名”
- 通过对中国文献和海外文献的对比,该书复原了古代海上航行的路线,
以及当时主要的贸易港口。例如,通过对 《汉书》和 《通考》中航海行程的对比, 还原了当时中国与南亚次大陆的海上交通的状况。
- 该书还提到,
爪哇、扶南和占婆等国都曾有强大的海军,这反映了当时海上力量的重要性。
- “昆仑”民族的西徙:
- 该书认为,古代居住在亚洲高原的“昆仑”民族,经历了多次迁徙,最终到达了马来半岛、马来群岛,甚至是非洲东海岸。
- 并提出“此种印度化之昆仑移殖马达伽斯伽岛附近斐洲沿岸一事今日已无踪迹可寻”,
指出了研究此类迁徙活动的困难之处。
四、 总结
《昆仑及南海古代航行考》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著作,它详细分析了“昆仑”这一名称在古代文献中的多重含义,揭示了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及非洲东海岸之间复杂的历史联系。该书不仅是研究古代航海史的重要参考,也为理解古代民族迁徙、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五、 翻译者冯承钧的贡献
冯承钧先生在翻译此书时,做了大量的考订和补充工作,纠正了原文中的一些错误,并且对书中涉及到的地名、人名、历史事件等进行了详细的注释,使得这部著作更加准确和完整。
此外, 冯先生还在书末附录了出版社的声明,详细记录了当时的社会动荡给文化传播带来的影响,也使得这本书更具历史价值。
- 远古时期:亚洲高原民族开始向东南亚迁徙,沿着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湄南河、湄公河等流域移动。
- 公元前约1000年左右: 亚洲高原民族向东南亚迁徙。
- 公元前约500年: 亚洲高原民族后裔迁徙至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与当地的尼格利陀人和巴布亚人混合。
- 公元前2世纪(前140 - 86年): 印度洋诸国开始向中国进贡,标志着海上贸易和外交的开始。
- 公元1世纪(公元1-6年): 汉朝使者出使黄支国。
- 公元1世纪至5世纪: 马来群岛西部印度化的人民开始向马达加斯加岛殖民。
- 公元2世纪: 蒲甘古城建立(根据推测)
- 公元2-3世纪:扶南国开始兴起,并有海上活动。
- 占婆地区开始发展,并逐渐向北扩张。
- 225年:吴国(三国时期)收到来自外国的琉璃进贡。
- 225-230年:扶南国开始向中国进贡。
- 230年:占婆开始向中国进贡。
- 240-245年:扶南王派遣使者前往印度。
- 245-250年:吴国使者康泰、朱应出使扶南国。
- 4世纪: 林邑(占婆)开始侵扰交趾地区。
- 359年,交州刺史温放之率兵船征讨林邑。
- 407年:交趾太守杜瑗派兵击败林邑。
- 431年:林邑王范阳迈率领船队进攻日南、九真。
- 431年,交趾和林邑发生海战,林邑战败。
- 460年,扶南僧人僧伽婆罗来到中国弘扬佛法。
- 503年,扶南沙门曼陀罗来到中国进贡。
- 6世纪:
- 506年,扶南僧人僧伽婆罗被武帝敕令在多地翻译佛经。
- 605年:隋朝发兵攻打林邑。
- 7世纪:彦琮(557-610年间人)游历南海,学习昆仑语。
- 义净(635-713年)前往印度取经,并记录了南海诸国的地理和佛教情况。
- 683年:僧人振锡前往南海。
- 709年:昆仑国遣使向中国进贡。
- 709年,林邑国遣使向中国进贡。
- 8世纪:732年:金刚智圆寂,其弟子不空前往印度和狮子国。
- 749年:广州有婆罗、波斯、昆仑船舶。
- 753年:日本天皇迎接昆仑人军法力。
- 767年:昆仑、阇婆海盗侵犯交州。
- 787年:爪哇军队用船只袭击了宾童龙。
- 9世纪:809年,环王拒绝向中国进贡,被都护斩杀,王子被俘。
- 810年:慧琳引用慧超的话,称“昆仑诸国阁茂为大”。
- 885年,昆仑国向南诏王进献美女。
- 889-908年:真腊国王因其海军强大而令敌人畏惧。
- 10世纪:916年,记载有爪哇国王率千艘船只征讨吉蔑的事件。
- 971年:宋朝在广州等地设立市舶司,鼓励与海外贸易。
- 979年:占婆王帕拉弥湿伐罗伐摩以海军攻入富良江。
- 995年:占婆王遣使向宋朝进贡。
- 11世纪:1001年:占婆北部地区遭越南海军入侵。
- 1013年:《册府元龟》记载昆仑地区有火山和可以制成火浣布的植物。
- 1043年:占婆国王率海军入侵安南,被安南太宗击败。
- 1053年:南诏昆仑关之战,狄青破高憎日。
- 1069年:安南圣宗派海军攻打占婆,俘虏了占婆国王。
- 12世纪:1128年:真腊王率700艘船袭击林邑。
- 1167年:占婆进贡的物品被指为抢夺而来。
- 1177年:占婆王率海军袭击真腊都城。
- 1203年:占婆王率200艘船袭击九罗(今越南广义一带)。
- 1207年:占婆王以真腊兵进攻安南。
- 1282年:元朝发兵攻打占婆,为攻打爪哇做准备。
- 13世纪:1292年:元朝派兵攻打爪哇。
- 1300年:爪哇遣使向中国进贡。
- 1377-1387年:安南与占婆发生多次海战。
- 15世纪:1436年:费信《星槎胜览》记载昆仑山的位置。
- 15世纪中叶:迪万·因萨提及了“第二海”的流向,途经中国和印度的分界,以及昆仑山脉。
- 1595年:阿布法兹提及了昆仑山脉位于赤道以南,盛产芦荟。
- 17世纪:1673年:暹罗向中国进贡,其王号“古龙”。
- 18世纪:1767年:安南史书记录了来自昆仑和阇婆的海盗。
- 19世纪: * 1885年,昆仑关战役。
人物列表
- 冯承钧: 中国学者,本书译者,负责将法国学者费琅的《昆仑及南海古代航行考》翻译成中文。
- 费琅 (Gabriel Ferrand): 法国学者,本书原作者,撰写了关于昆仑及南海古代航行的研究文章。
- 周穆王: 中国古代周朝的君主,传说曾会见西王母,后世书籍中开始出现“昆仑”之名。
- 周去非: 南宋时期的官员,著有《岭外代答》,其中记载了关于“昆仑层期国”的描述。
- 赵汝适:
南宋时期宗室,著有《诸蕃志》,记录了当时与海外各国的贸易和风俗。
- 慧超:
唐朝僧人,曾前往五天竺取经,提到“昆仑诸国阁茂为大”。
- 慧琳: 唐朝僧人,著有《一切经音义》,曾引用慧超的说法。
- 义净: 唐朝僧人,曾前往印度求法,并著有《南海寄归内法传》等,详细记录了当时南海诸国的地理和佛教情况。
- 鉴真: 唐朝高僧,曾赴日本传戒,其弟子记录了其旅程,提及了广州港的昆仑等船舶。
- 军法力: 唐朝时期来自昆仑的人,作为随行人前往日本。
- 彦琮: 唐朝僧人,曾游历南海,精通昆仑语。
- 振锡: 唐朝僧人,曾前往南海,习得昆仑语。
- 归业: 唐朝僧人,曾前往室利佛逝,习得昆仑语。
- 金刚智: 唐朝僧人,曾前往印度,其弟子不空也前往了印度和狮子国。
- 不空: 唐朝僧人,金刚智的弟子,曾前往印度和狮子国。
- 马援: 东汉名将,曾平定交趾,其奏章中提到汉朝在交趾有强大的水军。
- 范蔓: 扶南国王,以勇健和军事才能著称,征服了周边许多国家,并制造大型船只。
- 范旃: 扶南国王,曾派遣使者前往天竺。
- 温放之: 晋朝交州刺史,曾率兵船征讨林邑。
- 杜瑗: 晋朝交趾太守,曾派兵击败林邑。
- 阮斐: 晋朝海逻督护,曾击败林邑。
- 范胡达: 林邑国王,曾侵扰日南、九真等地区。
- 范阳迈: 林邑国王,曾率船队进攻日南、九真。
- 阮弥之: 南朝刘宋时期交州刺史,曾征讨林邑。
- 僧伽婆罗: 扶南僧人,曾到中国弘扬佛法。
- 曼陀罗: 扶南沙门,曾到中国进贡。
- 达摩:
南印度僧人,在527年到达番禺。
- 贾耽:
唐朝官员,著有《皇华四达记》,其中记载了通往印度的陆路。
- 张伯义: 唐朝镇南都护府都护,曾招募都尉击败入侵的昆仑和阇婆海盗。
- Suryavarman II: 真腊国王,曾以700艘船袭击林邑。
- 亦黑迷失,史弼:
元朝将领,曾奉命攻打爪哇。
- 孟淇: 元朝右丞,曾出使爪哇。
- 制蓬峨: 占婆国王,统治时期曾多次与安南发生海战。
- 李佛玛: 安南太宗,又名德政,曾率军击败占婆的入侵。
- 李日尊:
安南圣宗,曾派海军攻打占婆,并俘虏了其国王。
- 瞿昙修跋陀罗 (Gwama Subh之掲): 干陀利王, 曾做梦有高僧告诉他,如向中国进贡可保地方繁荣。
- 康泰,朱应: 吴国使者,曾出使扶南国。
- 常骏: 隋朝屯田主事,曾出使赤土国。
- 王君政:
隋朝虞部主事,与常骏一同出使赤土国。
- 马司帛罗 (Georges Maspero): 法国学者,研究占婆历史,并考证了一些古代人名和地名。
- **罗伯特.史黛林:**英国学者,研究印度史。
- 高楠顺次郎:
日本学者,研究佛教史。
- 伯希和 (Paul Pelliot): 法国汉学家,研究中亚及东南亚历史。
- 艾尔德 (Van Me『de ノ: 考定Goron岛的学者。
- 鲁法尔(Rou皆er ): 考定Gurun岛的学者。
- 克洛母 (Krom ): 考定 Markkaman 地点的学者。
- 布郎福 (Bsldes ): 认为Palemban古名是Sriboza的学者。
- 日玉连 (srB.slas JUHen): 认为室利佛逝是Sriboza的学者。
- 白耳恪 (van den Berg ): 认为邢邪迦(nayaka) 是Banfam苏丹后裔的学者。
- 埃莫烈 (Aymonier): 法国学者,研究东南亚历史。
- 热里尼 (Gerim): 法国学者,研究东南亚历史。
- 鄂鲁索 (Amxmsscau): 研究占婆历史的学者,认为占婆人原居日南郡以南。
- 斐尔(Fhayre): 英国学者,研究缅甸史。
其他相关
- Kaundinya (混塡): 传说中扶南的建立者,来自印度,与当地女王结婚并建立王朝。
- Varman: 古代东南亚地区常见的王族尊号。
- Komr: 阿拉伯文献中对一个位于印度和中国之间的民族的称呼,与昆仑有着联系。
- Kamrun: 阿拉伯文献中提到的一个岛屿或国家,可能与昆仑有关。
- Gomer: 《创世纪》中雅弗之子,被认为与吉蔑民族起源有关。
- Palemban (三佛齐): 苏门答腊东南的城市,曾是古代重要的贸易中心。
- Kra: 马来半岛的狭长地峡,在古代航海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
- Pagan(蒲甘): 缅甸古都。
- Yav,vma (耶婆提): 古代对爪哇的称呼。
- Nicobar (裸人国): 印度洋的群岛,在古代航海路线中占据重要地位。
- Ceylon (狮子国): 古代斯里兰卡的称呼。
- Madagascar (马达加斯加): 非洲东部岛屿,书中认为曾有马来群岛西部人民迁徙至此。
- Pulaw Ao: 马来半岛东南岸的岛屿。
- Pulaw Pisan: 马来半岛西岸的岛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