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新年的英译之争:包容与精准的平衡

 2025年2月13日 星期四

联合早报 LIANHE ZAOBAO

回应

农历新年的英译之争:包容与精准的平衡

卜清森

 

我2月1日在《联合早报·交流站》的投函《农历新年不是阴历新年》,感谢读者张俊锋《如何定义农历新年?》(2月4日)和吴泉伸《从Lunar New Year谈文化传承》(2月7日)的赐教。他们的观点大致如下:

 

“阴历”泛指依据月亮运行计算,并可能包含阳历调整的历法,而农历属于这一范畴。尽管农历结合源自太阳运行的二十四节气,但农历新年并非与“立春”直接相关,而是依据阴历计算的正月初一,即新月之始。因此,将农历新年英译为Lunar New Year(阴历新年)并无不妥。确实,农历的初一对应新月,十五对应满月。

 

他们也认为,从文化包容性的角度来看,韩国和越南同样庆祝这一传统节日,尽管历史渊源可追溯至中国,因此Lunar New Year可能更具国际普适性,许多国际机构亦采用这个英文名称。

 

不过,张俊锋也指出,无论是华人、越南人还是韩国人,大家所庆祝的传统新年,本质上都是农历新年,这一定义毋庸置疑;而吴泉伸亦认同,Lunar New Year在科学定义上不够精确。

 

今年初,联合国邮政局发行蛇年纪念邮票,最初标注Chinese New Year,即便韩国要求去掉“Chinese”改为Lunar New Year,联合国最终仍坚持使用Chinese Lunar New Year。联合国官员解释道,全球不同地区存在多种阴历,如伊斯兰历,与包含生肖纪年的农历并不相同。因此,联合国并不认同以Lunar New Year笼统概括农历新年。

 

我讨论的是在新加坡(而非国际层面)的农历新年英译。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自殖民地时代以来,Chinese New Year(华人新年)一直是官方及民间普遍使用的译法,直至近年才逐渐出现Lunar New Year的说法。本地巫裔、印裔同胞早已明白在新加坡,农历新年是全球华人普天同庆的节日,因此“华人新年”这一译法并无不妥。即使近年来有部分韩国人和越南人成为新加坡居民,仍属少数。文化包容性的真正意义,是否也应包含少数群体尊重并接受绝大多数人长期沿袭的文化习惯,而非要求改变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