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到底是谁的?

 联合早报

LIANHE ZAOBAO

2025年2月1日 星期六

 

解读 新时代 李画扬 【大专生评论园地】

新年到底是谁的?

 

近日,源自中国的茶饮品牌“霸王茶姬”,因在海外社交平台发布“Happy Lunar New Year”而非“Happy Chinese New Year”的贺年文案,引发中国网友热议。不少人认为,一个中国品牌未强调“中国”属性,反而使用模糊化的表述,有“去中国化”之嫌。迫于舆论压力,品牌迅速致歉,并承诺加强对海外团队的管理。

 

实际上,这并非春节英文名称首次引发争议。类似讨论在过去几年屡见不鲜。例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2023年的新年展板,因使用“Lunar New Year”而非“Chinese New Year”,引起部分中国学生的不满。一些学生甚至将展板上的“Lunar”划掉,改为“Chinese”。这一事件迅速发酵,引发关于春节英文名称的广泛讨论。

 

部分网友认为,南大的做法忽视华人在新加坡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对此,南大发言人回应称,学校有来自中国、越南、韩国等不同国家的师生,为体现“多样性与包容性”,所以选择“Lunar New Year”这一表述。

 

“Chinese New Year”明确指代中国或华人的春节,具有浓厚的文化属性;而“Lunar New Year”更中性,试图涵盖东亚多个庆祝农历新年的文化,如韩国的“Seollal”、越南的“Tết”等。然而,这种“包容性”的表述,在某些情况下容易引发文化归属感被稀释的担忧。

 

类似的文化现象并非孤例。例如,近年来非洲传统发型脏辫(dreadlocks)广为流行,一些非洲裔群体指出,脏辫的历史意义被忽视,甚至有部分模仿者不承认它起源于非洲,这让他们感到不被尊重。这种文化挪用的问题提醒我们,任何文化符号的使用,都应以尊重和了解起源为前提。

 

春节表述争议的背后,是一场文化归属感的较量。对中国人或华人而言,“Chinese New Year”不仅仅是语言选择,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对于国际社会来说,“Lunar New Year”则更符合多元文化的语境。如何在包容性与文化归属之间找到平衡,成为当前的一大挑战。

 

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文化的移动与交融是不可避免的。我们须要尊重不同文化的表达,同时也要清晰地保护文化的核心特质。春节作为中国和华族文化的重要象征,在全球化传播的同时,也必须坚守本源。

 

作为一名华人,我认为春节的表述必须体现它的文化归属。虽然“Lunar New Year”在强调多样性,但考虑到中国作为春节起源地的事实,“Chinese New Year”——华人新年,才是更准确、更具代表性的表达,至少在新加坡如此。

 

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春节的意义远超语言本身。无论采用哪个名称,团圆的温暖和文化的传承才是这个节日的核心价值。我们应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文化交流,同时以坚定的立场传递文化自信。春节的名字或许只是讨论的开端,但它所承载的文化价值永远不容妥协。

 

作者是共和理工学院数码设计与开发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