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境新象
作者:莫家浩(历史学博士,南方大学学院助理教授,长期从事本土史爬梳与田野调查工作)
既然上回谈到了马六甲干冬清华宫朱府王爷每年农历正月被请至野新县,并于正月初五办“三区巡境”的故事,本期就继续聊聊其“后续”——正月十三的清华宫朱府王爷代天巡狩绕境。
据说,清华宫年年都办绕境,但这个“年年”要从何时计起呢?根据清华宫现存最早木刻碑记、道光廿八年(即公元1848 年)的《干冬清华宫序》所载,该庙虽落成于1848年,但王爷信仰在当地的流行应该要早于此。正如碑记中提到:“洎夫天子德擅钦明,运开浩荡,勒封代天巡狩之职,使之周流列邦,邀游宇内,不论山陬海澨,天河地府,循行所到之区,靡弗感格昭明焉。兹缘干冬壤土,僻处荒疆,曩日有崇神象,今兹未建宫庭。每值花朝月旦,赛愿恭神,以及寿诞祷祝等事,虽有虔诚肃雍之心,实无殿宇奉祀之所”,说明“代天巡狩”的王爷信仰于清华宫“未建宫庭”、“实无殿宇奉祀之所”之前,便已在该地区流行,因此才有“兹缘于冬壤土,僻处荒疆,曩日有崇神象”的叙述;而“每值花朝月旦,赛愿恭神,以及寿诞祷祝等事”,则又提示说,即便在清华宫诞生之前,当地就已经有例行的游神赛会和神诞祭祀活动。
庙宇不是神明唯一的居所,远的不提,就以野新县三区巡境为例,当地没有朱府王爷的庙宇,所供奉的朱府王爷金身与辇轿(神椅),平日都在炉主家中供奉。对于寻常百姓而言,巡境期间不仅是膜拜王爷最简便直接的时刻,只要事先通知和准备好供桌(成为犒站),王爷神轿也会在路经家门口时驻留,并进行一系列过轿、补运、问事、求符等项目,充分满足信仰需求。即便清华宫已落成逾百年,如今的正月十三王爷巡境,也依然保持此风俗,沿途一站一站服务,以如今西至马六甲兴安会馆、北至文庙(Bemban)、东南至实叻敢(Serkam),总路程达78公里的巡境范围来说,那就是一场从清晨6点持续至深夜11点的游神体验。
像这样从天未亮游到天已黑的游神里,即便有三十余处设在庙宇、集体或住家的犒站,规模人数有大有小,时间有长有短,但仪式内容实属大同小异;而一路随行,让我最有收获的正是通过观察这似乎千篇一律的行为,理解背后的故事。我先是坐上一批本来与清华宫无交集的年轻人所开的前导车,因为工作与生意伙伴的关系投入巡境;后来又坐上载送乩童的小皮卡,与公关迎风畅谈数小时,同车还有五营组的小朋友,通宵熬夜不说,还要赤脚走路,上学都没有那么拼;最后又坐上护送万里茂朱府王爷神轿的罗里,与这班上周才认识的老朋友们一起摇滚。
另一方面,则是实地了解到清华宫如何努力摆脱青黄不接的局面,如万里茂般,在不断扩大的巡境范围里设分五区和“小炉主”,加强纽带联系和凝聚力;组织新年庙会,在保持传统信仰仪式之余,加入大量潮流“打卡”元素,吸引更多人前来凑热闹;巡境全程安排现场实况直播和高效的短视频剪辑,扩大新媒体时代的接触面。
毋庸置疑,清华宫的新年巡境是在传统和记忆的基础上不断适应与革新,这也是文化传承中极为寻常的现象。在此过程中,模仿与借鉴则是极其常见的手段。知道我是新山人之后,巡境中的新老大小朋友常常都会跟我提起柔佛古庙游神并盛赞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自己比不上、正在努力效仿之类的话,里面或许有客套恭维,但也凸显了新媒体时代加持下,柔佛古庙游神的模范外溢效应,已以肉眼可见之姿走出柔佛。
如今马来西亚槟州大旗鼓游行、柔佛古庙游神及新加坡妆艺大游行,正以“Chingay”(妆艺赛会)为题,联合申请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三者中唯一拥有宗教信仰意涵的柔佛古庙游神,业已注定会成为人们对于华人信仰信俗文化传承与变迁之间不同看法的论坛。而身处在已列非遗的送王船与正在申遗的妆艺赛会之间,清华宫王爷巡境的未来发展,应该值得关注。
▲众神回銮时,在清华宫前抬高神轿,让群众列队“连过九轿”,属于近年创新之举。
▲正月十三清华宫王爷巡境,实叻敢地区的集体犒站。(莫家浩摄于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