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华文学批评大系:陈大为》


《马华文学批评大系:陈大为》


​​


《马华文学批评大系:陈大为》(Malaysian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Chan Tah Wei)由陈大为撰写,并与钟怡雯共同主编。

一、 专书信息与出版背景

《马华文学批评大系:陈大为》由元智大学中国语文学系于2019年2月出版。该书是《马华文学批评大系》系列中的一卷,旨在纪念马华文学百年。本书采用“一人独立成卷”的形式编选,以凸显马华文学批评“殿堂化”的趋势。批评大系强调在方法学、理论应用和批评视野上的进阶,有别于前三套大系。本书主要收录了长篇学术论文,并以短篇评论为辅,时间跨度长达三十年,从1989年1月1日到2018年12月31日。

本书作者陈大为,1969年生于马来西亚怡保市,拥有台湾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台北大学中文系教授。他不仅是诗人、散文家,更是一位高产的文学批评家和选集主编。

二、 核心内容与批评视野

本书收录的论文致力于深化对马华文学核心议题的讨论,尤其侧重于文学批评的学术化趋势、文学地理版图的划分,以及对马华散文和诗歌等文类的深入文本分析。

1. 马华文学版图的重构与理论探讨

本书开篇的《总序:殿堂》指出,马华文学批评经历了从早期充满活力的“社论味道十足的大评论时代” 到中坚世代的“作家专论”,再到1990年代后期以学术论文为主的“学界论述的年代”的转变。这种转变标志着评论界进入“殿堂化”时期。

在对马华文学整体格局的宏观论述中,陈大为提出了“当代马华文学的三大板塊”,即将当代马华文学划分为西马、东马和马华旅台文学,并主张它们“三足鼎立,不必存在任何从属关系”。这一论述旨在实现“去西马中心”的目标,以更准确地掌握各地区的文学风貌和实况。此外,书中还专文分析了“中国学界的马华文学论述(1987-2005)”,探讨了中国学界在研究马华文学时所面临的“高度被动性”和“严重作协化”现象。

2. 散文文类的谱系考察与空间书写

本书收录了多篇关于马华散文史和批评的重量级论文,包括对不同历史阶段散文创作的考察:

  • 现实与想像的土壤(1957-1969:讨论了独立初期马华散文的宏观轮廓,肯定了赵戎《大系散文(2)》的贡献,但同时也指出了遗漏了如伊藤的《彼南劫灰录》和冰谷、何乃健的少作等重要作品。
  • 跨领域思考与多元文类渗透(1967-1975:重点分析了何乃健、温瑞安和温任平三位作家在散文革新上的不同路径,涉及“文学—哲学—科学—武侠”的跨领域思考和多文类渗透。
  • 校園散文的生産语境及其譜系之完成(1979-1994:详细介绍了以马大(马来亚大学)为中心的“校園散文”的发展,从叶宁和瘦子的“聊天式”叙述,到何国忠、祝家华、辛吟松等人的“学院派文化书写”,以及潘碧华和林金城的“文化散文”的开创。
  • 地誌書寫与场所精神:通过《婆羅洲「場所精神」之建構(1977-2004)》和《馬華散文的地誌書寫》等文章,探讨了作家如何通过文字创造地方(地文)和地方特质,尤其关注婆罗洲的长屋文化及槟城的地誌描绘,如林春美、钟可斯和杜忠全的槟城书写。

3. 诗歌的风格炼成与深度剖析

在诗歌批评方面,本书聚焦于1980年代后期至今的重要诗人及其风格:

  • 政治诗的战争:《一个文人的战争:论傅承得「赶在风雨之前」的思维结构》深入分析了傅承得政治抒情诗的创作结构,即由“菁英—书斋”意识、“月如”策略、“风雨”幻象三者构成,展现了1980年代马华诗坛出色的创作成果。
  • 新生代诗人的风格:论文《风格的炼成:评吕育陶诗集《黄袜子.自辩书。)》肯定了吕育陶在都市诗和政治诗方面的天赋,并指出其风格正走向纯粹。此外,《原声雨的音轨分析:论方路诗歌的灰暗抒情与苦难叙事》则讨论了方路诗歌中以“雨势”为意象系统的苦难书写,并分析了其“二句式思維”所带来的“凝聚”与“弹跳”的艺术效果。

三、 总结评价

《马华文学批评大系:陈大为》不仅是一部收录陈大为本人多年学术成果的精选集,更是一部系统地对当代马华文学进行重构和深度诠释的批评著作。它全面覆盖了马华文学的关键发展节点、地域差异以及不同文类的创作特点,通过严谨的学术方法和跨领域的批评视野,有效提升了马华文学批评的广度和深度。本书的出版对于研究和理解1989年到2018年间马华文学的演变和复杂性,具有重大的学术参考价值。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98印尼华人遭遇实录

华文独中教科书~高中华文各册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