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马来西亚华人史——新趋势和跨过两种语言圈之间的隔阂
书写马来西亚华人史——新趋势和跨过两种语言圈之间的隔阂
黄子坚
本简报深度剖析了马来西亚华人历史研究的演变、核心主题、现存挑战与未来趋势。研究历程已从早期宏观的通史调查,逐步深化至针对特定社群、人物与地域的微观探讨。然而,该领域存在一个显著的“语言隔阂”:以英文和中文为主要书写语言的两个学术圈,在研究方法、资料来源、关注焦点乃至结论上均存在明显差异,导致对华人历史的理解不够全面。
核心研究主题涵盖了华人与中国的历史联系、政治参与(包括主流政党与共产主义运动)、人物传记、各州及城镇的地方史以及跨地域商业网络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马来亚共产党(马共)历史的著作,尤其是近年来由前马共成员撰写的回忆录,为历史提供了一种边缘化的左翼视角,对官方的国家历史叙述构成了严峻挑战。
未来的研究需要突破传统界限,探索族群间关系、土生华人社群、身份认同变迁等“少人行走的路”。这要求历史学者采用跨学科方法,并积极利用官方档案之外的私人文件、会馆记录及庙宇碑铭等非官方史料。最终,弥合英、中文学术圈之间的鸿沟,培养更多能够驾驭两种语言资料的双语学者,是构建更完整、更深刻的马来西亚华人史的关键。
一、 马来西亚华人史研究的演变:从宏观到微观
马来西亚华人历史的研究自20世纪中叶以来取得了长足发展,其轨迹呈现出从宏观的全面概述到微观的专题深究的演变过程。
- 开创性框架:英国学者巴素(Victor Purcell)于1948年和1951年出版的《马来亚的华人》与《东南亚的华人》,为该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初步的调查框架。他采用宏观调查方法,追溯了马来亚和英属婆罗洲华人社群的起源与演变。
- 中文史学的开端:1967年,黄尧撰写了第一部以中文写就的马来西亚(及新加坡)华人史《星马华人史》。该书完全基于中文资料,按州叙述历史,并包含了英文著作所没有的内容。
- 本土学者的集体努力:
- 1984年版《马来西亚华人史》:由林水檬、骆静山主编,学者团队以中文撰写,涵盖了广泛主题。然而,该书聚焦于西马半岛,忽略了东马,且其影响力主要局限于中文学术圈内。
- 1994年版《新编马来西亚华人史》:在林水檬的再次带领下,新一批学者完成了三卷本的华人史。此版本回应了“由当地华人书写历史”的需要,覆盖范围更广,首次将东马沙巴和沙捞越的历史纳入其中。尽管内容丰富,涵盖教育、社会、政治等多个方面,但该书因故从市场退出,未能广泛流传。
- 2000年版《The Chinese in Malaysia》:由马来亚大学的李锦兴和陈志明主编,是一部以英文写就的论文集。编者认为,自巴素的著作以来,华人社群已发生巨变,需要新的研究来审视其发展。然而,该书并非通史,而是涵盖宗教、文化等特定方面的论文合集,且对中文资料的利用明显不足。
二、 学术分歧:两种语言圈的隔阂
马来西亚华人史研究领域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英文和中文学术圈之间存在的深刻隔阂。这种隔阂不仅体现在语言上,更贯穿于研究方法、资料来源和学术关注点。
比较维度 | 中文学术圈(以林水檺团队为代表) | 英文学术圈(以李锦兴、陈志明团队为代表) |
学者背景 | 几乎完全由专门用中文写作的学者组成。部分学者曾在南洋大学接受中文教育,并在中国台湾或香港深造。 | 主要由受英文教育的学者组成。 |
研究取向 | 倾向于文化研究,内容富于细节和轶事。 | 关注发展议题,以及华人社群在国家等更大框架下的变化,行文更具概括性和主题性。 |
资料来源 | 更加自如地使用中文资料,大量依据华人团体和中文报纸发布的材料。 | 更倾向于依赖英文和马来文的官方文件。 |
相互影响 | 李锦兴和陈志明的版本几乎完全忽视了中文书写的资料。 | 林水檬团队的版本在中文圈以外知名度有限。 |
这种分野导致了两种不同的研究路径。著名学者王赓武(文中作“王质武”)曾敏锐地指出这一裂痕,并敦促两个群体的学者相互查阅对方的成果,尤其是鼓励未受过中文训练的学者加倍努力使用中文资料。除非这种差距得以弥合,否则对马来西亚华人历史的理解将始终是不完整的。
三、 核心研究主题与代表性著作
尽管存在分歧,但学者们在多个核心主题上产出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1. 与中国的联系
这一领域的研究追溯了马来西亚华人与中国的历史渊源和政治互动。
- 早期关系:王赓武是研究中国与马六甲早期关系的先驱。
- 近代政治互动:颜清湼对南洋华人参与辛亥革命的研究至今仍是经典。他对清政府争取海外华人支持的努力也有深入探讨。
- 二战时期:梁文勇(Stephen Leong)、许云樵和日本学者明石阳至(Yoji Akashi)等人研究了马来亚华人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贡献。
- 战后身份认同:日本学者原不二夫(Fujio Hara)追溯了战后马来西亚华人与中国关系的演变及其身份认同的转变。
- 地方联系:刘子政研究了中国驻婆罗洲领事馆的历史,凸显了中国政府与当地华人社区的紧密联系。
2. 政治史
华人参与马来西亚政治一直是研究热点。
- 建国初期:王赓武关注了华人在新国家建立过程中的角色。翁赫清(Oong Hak Ching)则聚焦于华人在1957年独立过程中的作用。
- 华人政党:钟碧君(Heng Pek Khoon)对马来西亚华人公会(马华公会)进行了系统研究。詹远豪(James Chin)和本文作者黄子坚则研究了沙巴和沙捞越的地方性华人政党。
- 共产主义运动:谢文庆(Cheah Boon Kheng)的《红星照耀马来亚》是研究马来亚共产党的标准参考文献之一。原不二夫则研究了马共的华人领导层。
3. 传记研究
传记和自传是理解华人历史的重要补充。
- 传记汇编:早期有《南洋名人集传》,近期有李锦兴和周文成合编的《马来西亚华人传记辞典》。由林水檬等人领导、台湾“中研院”与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先后出版的三卷本《马来西亚华人历史与人物》是最具雄心的尝试之一。
- 个人传记:涵盖了陈祯禄、陈修信父子等政治人物,以及吉隆坡开埠者叶亚来、柔佛发展贡献者黄亚福等商界领袖。
4. 不同地域的历史
地方史研究深入到各个州、城镇乃至特定方言群。
- 东马(沙巴与沙捞越):韩新丰、黄子坚对沙巴华人有全面研究;田汝康、陈约翰、周丹尼等人的著作是沙捞越华人研究的基石。
- 马来半岛:学者们对霹雳州实兆远的福州人、金宝镇、森美兰州客家矿工、太平镇和槟城华人的历史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其中,陈嵩杰的《森美兰州华人史话》因结合中英双语资料而成为典范;李永球和张少宽则利用碑铭、家庭记录等民间资料,为太平和槟城的华人历史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5. 跨地域历史联系
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关注超越政治边界的华人网络。
- 开创性研究:詹尼佛·库什曼(Jennifer Cushman)对槟城许氏家族与泰国华人商业网络的研究为此类研究铺平了道路。
- 后续发展:吴小安和苟布歌·苏湾塔娜-皮安(Kobkua Suwannathat-Pian)等人延续并深化了这一研究方向。未来的研究可拓展至沙巴与菲律宾南部、棉兰与海峡殖民地之间的跨界联系。
四、 二战与左翼叙事:挑战国家历史
关于二战及马来亚共产党的历史书写,是近年来最具争议和活力的领域,它直接挑战了官方的国家叙事。
1. 第二次世界大战研究
- 核心内容:相关著作(如许云樵、蔡史君的史料汇编)普遍强调日本占领军对华人社群造成的苦难,以及华人在马来亚人民抗日军(MPAJA)领导下对抗日军的贡献。
- 叙事冲突:这些研究凸显了华人在抗战中的英雄事迹和牺牲。然而,这些贡献在官方的“民族”叙事中显然不存在,甚至有关沙巴神山游击队的故事也已从国家历史教科书中被删除。这使得年轻一代华人通过这些著作,了解到一段被官方历史所忽视或边缘化的过去。
2. 左翼作家的挑战
自1989年马共结束武装斗争后,一种新的历史著作类型开始出现,主要由前马共成员撰写的回忆录和自传构成。
- 代表作品:马共主席阿都拉西迪(Abdullah CD)、其妻应敏钦(Suriani Abdullah)、总书记陈平(Chin Peng)的自传,以及张佐的《我的半世纪》等。沙捞越的共产主义运动也有类似著作问世,如田农的《森林里的斗争》。
- 替代性视角:这些著作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官方历史的视角。它们将马来亚人民抗日军和马共成员视为“真正的自由战士”和“烈士”,认为他们的斗争是为了使国家摆脱英帝国主义,争取真正的独立。
- 影响与局限:这些作品几乎全部以中文出版,读者群有限。然而,它们对当前的国家叙事提出了严峻挑战,引发了关于“谁是真正爱国者”的社会讨论,并为马来西亚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替代性观点。
五、 未来研究方向:“少人行走的路”
尽管成果斐然,马来西亚华人史研究仍有广阔的待开垦领域。学者们需要大胆冒险,探索新的主题和方法。
- 拓展新领域:未来的研究应超越传统主题,更多地关注:
- 族群间关系:华人与其他族群的互动历史。
- 本土化社群:如土生华人(Peranakan)等混合社区的研究。
- 身份认同变迁:华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身份认同演变。
- 华商网络:超越地域和政治边界的商业联系。
- 创新研究方法:
- 跨学科合作:历史学家需要跳出“盒子”,借鉴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学科的方法论,以加强研究的深度。
- 超越官方资料:由于许多新主题缺乏官方文件,研究者必须积极发掘和利用非官方资料,如私人文件、宗族会议记录、寺庙和义山的碑铭等。这正是许多民间学者已经采用并证明行之有效的途径。
六、 结论
马来西亚华人史的研究领域正在不断发展,并持续吸引着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对于马来西亚华人社群而言,随着其在全国人口比例中的变化,研究自身的历史已成为一个日益紧迫的目标,这关乎其对国家贡献的彰显与历史定位。
当前最核心的挑战,依然是存在于英文和中文学术圈之间的隔阂。能够在这两个语言领域中游刃有余的双语学者仍然非常稀少。为了构建一部更全面、更具深度的马来西亚华人史,学术界必须努力弥合这一差距,鼓励更多的跨语言交流与合作,从而整合双方的研究成果,为后人留下一份完整而丰富的历史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