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华文学批评大系:张光达》
《马华文学批评大系:张光达》
《马华文学批评大系:张光达》的文学批评专著,主要聚焦于马来西亚华文现代诗(马华现代诗)的历史发展脉络,时间跨度从 1957 年到 1990 年。文章将马华现代诗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崛起到奠基期(1957-1969)、鼎盛到沉寂期(1970-1979)和转型到转向期(1980-1990)。其中详细讨论了现代诗的起源争论,如白垚的《麻河静立》的地位,以及“天狼星诗社”在 20 世纪 70 年代推广“中国性—现代主义”的运动及其局限。此外,文本还以吴岸的诗歌为例,阐述了马华诗歌中乡土认同和婆罗洲/地志书写的独特性,并探讨了现代性与文化属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交织与演变。
《马华文学批评大系:张光达》一书由张光达撰著,并由锺怡雯和陈大为担任主编。该书由元智大学中国语文学系于 2019 年 2 月初版发行。本书是《马华文学批评大系》系列丛书中的独立一卷,该系列的编纂是为了纪念马华文学百年,并强调在方法学、理论应用和批评视野上的进阶,使其有别于此前出版的几套马华文学大系。
本书收录了张光达在三十年间的批评文章,时间跨度从 1989 年 1 月 1 日至 2018 年 12 月 31 日。该系列大系以长篇学术论文为主,短篇评论为辅,集中展现了作者对马华文学,尤其是马华现代诗歌领域的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
核心内容与关键主题
本书的论述范围广泛,深度涵盖了马华现代诗歌的发展历史、重要诗人、文学运动以及关键的美学和政治议题:
- 马华现代诗史的构建:书中提出了《马华现代诗史刍议 (1957-1990)》,将这段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从崛起到奠基 (1957-1969)、从鼎盛到沉寂 (1970-1979),以及从转型到转向 (1980-1990) 。文章探讨了马华现代主义文学运动、天狼星诗社的辉煌时期 ,以及第一波和第二波“中国性—现代主义”的文化忧患意识 。后期(1980-1990)则关注诗歌语言向“写实兼写意”的转型和“感时忧国诗”的社会转向 。
- 现代性与文化身份危机:探讨《现代性与文化属性》,分析 1960、1970 年代马华现代诗中流露出的焦虑、虚无和疏离等西方文化病态 。文章深入讨论了在政治现实困境下,诗人所面临的文化属性危机,以及他们如何通过隐晦的象征语言来表达苦闷和失落 。
- 政治诗歌的演变:分析了《马华政治诗:感时忧国与戏謔嘲諷》,指出现代诗人在 1980 年代末期,如傅承得,以感时忧国为基调创作“政治抒情诗” 。到了 1990 年代中期以后,新世代诗人则转向戏謔嘲讽、荒诞不经的风格,以反讽的态度批判政治乱象,如郑云城和杨善勇的作品 。
- 诗人与主题个案研究:本书包含了多篇针对重要诗人及其独特主题的细致分析:
- 吴岸:通过《从乡土认同到婆罗洲/地誌書寫》,肯定了吴岸作为当代马华重要诗人的地位,聚焦于他对砂拉越和婆罗洲的在地书写,以及对跨越族群限制的原住民族风土人情的刻画 。
- 陈强华:探讨其诗歌中的后现代感性和田园模式再现,分析了他融合浪漫抒情、后现代技巧和乡土写实的独特风格,以及对童年岁月的缅怀和对公式化人生的抗衡 。
- 陈大为:张光达的评论中包含对陈大为南洋史诗与叙事策略的研究,指出其作品以个人小我的叙事(如童年视野和家族史)对抗官方的宏大叙事 ,以及探讨其诗歌中叙事与情感的交织 。
- 前卫书写与文本政治:
- 吕育陶:深入分析吕育陶诗作中的《从文本政治到身分政治》,特别是《造谣者自辩书》,指出其运用反讽、双重叙述、殖民拟仿等后现代解构策略,以批判官检制度和国家霸权话语,展示了其高度的文学自觉 。
- 林若隐:探讨了《从國家大論述到陰性書寫, 文本政治》,肯定了林若隐作为女性诗人,在“茅草行动”时期如何以阴性书写和琐碎政治挑战传统的男性国家论述 。
- 情色詩:《从遮掩到裸裡》一文初步探讨了马华情色诗,讨论了性爱与感官描写的文学实践,以及挑战传统道德观念的主张 。
- 七字辈诗群:《马华七字辈诗人的后现代/消费美学》从整体上关注 1970 年代出生的诗人,分析他们在都市情境中对后现代性、消费美学、商品认同和文化身份建构等议题的思考与书写 。
总结
《马华文学批评大系:张光达》作为批评大系中的一卷,成功地汇集了张光达横跨三十年的重要评论成果,这些文章不仅为读者提供了马华现代诗歌史的雏型 ,也对后殖民情境下的身份政治、文化认同和后现代美学等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辨与文本分析 。本书的出版,无疑是马华文学研究和学术建制化的重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