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华文学批评大系:锺怡雯》


《马华文学批评大系:锺怡雯》

 

​​


《马华文学批评大系:锺怡雯》主要探讨马华散文史的发展与问题。作者锺怡雯总序中追溯了从方修、苗秀到谢川成等学者编纂的新马/马华文学大系,指出现代文学批评已从作家评论过渡到学术论述时代,标志着马华文学研究的殿堂化。接下来的章节深入剖析了马华散文的文体起源,认为其早期形态(战前)等同于杂文,批评其抒情传统缺席或迟到,并强调这种缺陷是由于历史和时代因素造成的。文章还通过讨论南游文人的游记作品以及杜运燮(吴进)的《热带风光》等个案,主张将这些具有地志书写特征、体现双重视野的作品纳入马华文学史的版图,以更全面地理解其复杂性。

 

《马华文学批评大系:锺怡雯》一书(Malaysian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Choong Yee Voon),由锺怡雯撰写,并与陈大为共同担任主编。该书于2019年02月初版,由元智大学中国语文学系出版。本书是为纪念马华文学百年而编的批评大系之一,旨在强调其在方法学、理论应用和批评视野上的进阶,有别于前三套马华文学大系。

一、 体例与定位:批评殿堂化的体现

本书作者锺怡雯同时担任本卷主编之一。在体例上,本套大系采纳了“一人独立成卷”的编选形式。这种形式突显了马华文学批评界日益“殿堂化”(hall-of-fame-ization)的趋势。此趋势源于1990年代后期,一批新锐学者投入马华文学研究,并提升了学界对严谨学术论文的需求。

本书选录了自19890101日至20181231三十年间的评论文章。内容以长篇学术论文为主,短篇评论为辅。所有入选论文均力求是“最完善的版本”,其中有三分之一经过作者重新增订。本书努力兼顾评论的文类、议题、方向、层面,尽可能涵盖所有重要的议题和作家。

二、 内容聚焦:马华散文史的深度考察

本书收录的文章主要集中在马华散文(Prose)、诗歌(Poetry)以及马华文学整体定位等核心议题上。其中,对马华散文的起源、发展和美学特质进行了最为细致的梳理:

1. 散文史的起源与脉络

书中从根本性问题出发,探讨“什么才是散文”以及“马华散文史的起点了究竟在哪里”。文章《马华散文史绘图》指出,散文是马华新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文体,但其早期形态主要是杂文(Za-wen),这形成了马华散文的现实主义传统。

  • 杂文的地位: 《赤道的匕首与投枪》一文深入讨论了杂文在马华文学中的地位与消长。早期马华散文深受鲁迅“匕首和投枪”式批判性文体的影响,杂文成为主流长达三十余年。
  • 南游文人: 《游历南洋》一文探讨了南游文人在马华散文史中的重要性。这些中国作家在南洋的游记和风土誌,意外地掀开了马华现代文学史的序幕,其作品既属于中国现代文学,也是马华现代文学具有创始性意义的一部分。书中也讨论了南来文人萧遥天的“三乡视野”对马华文学的贡献。

2. 美学传统与流派研究

本书特别着墨于马华文学中常被现实主义或现代主义遮蔽的浪漫(抒情)传统

  • 浪漫抒情: 《马华散文的「浪漫」传统》提出了一种以感时忧国为核心的“浪漫”传统,并以温瑞安、林幸谦、祝家华、何国忠、潘碧华、辛吟松等作家为例,探讨了这种传统所衍生的散文美学及其局限。
  • 抒情诗传统: 《遮蔽的抒情》则论述了马华诗歌中浪漫主义传统的存在,认为其常被现实主义的巨大身影遮蔽或误认。
  • 个案研究: 《沉浸在雨水或泪水里的鱼》深入剖析了作家方路,将其定义为“感伤主义者”,并分析其作品中“雨”的意象如何成为内心的潮湿图景。

3. 地志书写与地域文学

本书对马华文学中基于地域和环境的写作给予了高度关注:

  • 地志书写: 《马华散文的地志书写》提出了地志书写的概念,并追溯了吴进《热带风光》作为“在地文化”书写的重要起点的意义。文章还通过杜忠全“老槟城系列”的个案,探讨了抒情在地志书写中的可能与局限。
  • 砂华书写: 《砂华自然写作的在地视野与美学建构》聚焦于婆罗洲的“雨林书写”。文章指出,砂华的自然写作融合了环保、原乡、在地知识和专业知识,展现了以“在地”知识建构出的独特美学。

三、 重大议题与历史反思

除了美学和文类研究,本书也涵盖了马华文学在政治、历史和定位层面的重要批判:

  • 历史反面: 《历史的反面与裂缝》研究了马共(马来亚共产党)书写的问题,探讨了以口述历史、自传等纪实文类形式,来跟官方历史对话/对立的叙事策略。
  • 文学定位: 《定位与焦虑》探讨了马华文学摆脱“中国支流论”之后,在寻求“国家文学”地位时所面临的困境和焦虑 。文章讨论了“华马文学”这一概念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挑战与可能 。
  • 跨国作家: 《跨越国境》讨论了诗人杜运燮(笔名吴进)的“双重文学身份”个案,突显了马华文学的复杂性和跨国性。

总结

《马华文学批评大系:锺怡雯》是一部内容丰富、视野开阔的学术论文集,涵盖了从散文史的重构、美学传统的发掘、地域写作的探索,到政治历史书写的反思等多重领域。通过这种“一人独立成卷”的形式,本书为读者提供了理解马华文学批评发展和前沿议题的最完善的学术版本,是马华文学批评界“殿堂化”趋势下的重要成果。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98印尼华人遭遇实录

华文独中教科书~高中华文各册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