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一些根本问题》 Education:Some Fundamental Problems
严元章藏书0092
《教育:一些根本问题》
Education:Some Fundamental Problems
《教育:一些根本问题》的著作,其版权属于 A. G. HUGHES 和 E. H. HUGHES,并于 1960 年首次出版。内容主要探讨了教育的 基本目标和价值观,特别是关于 “智慧”的追求,将其定义为超越知识和经验的 更高层次理解。作者讨论了当今世界面临的冲突与挑战,强调教育工作者不应绝望,而应通过广泛传播 新的智慧 来应对。书中还考察了 民主的生活方式、自由与纪律的关系、创造精神 的重要性,并探讨了教育服务中 人际关系 和 管理职能 的复杂性,最终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个体充分实现其潜力,成为一个 具有尊严的人。
前言 (Preface) 与 序 (Prologue)
前言说明了本书写作的背景,即教师培训课程延长至三年,学生因此拥有更多时间进行阅读、反思和讨论。本书的目的并非成为一本正式的教育哲学教科书,而是希望以清晰、简单的方式阐述哲学问题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作为讨论材料,激发读者意识到教育中的哲学问题的重要性。
序言指出,尽管技术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知识和信息积累,但世界依然笼罩在恐惧、残忍和犯罪的阴影下。作者强调,当前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全世界的人们增长智慧(wisdom),而非仅是技术技能或知识。
第 1 章:探寻智慧 (In Search of Wisdom)
本章探讨了智慧的本质及其与知识、信息的区别。作者指出,人们的教育哲学(广义上指对教育的感受和思考)深植于潜意识,并影响着他们所有的教育活动。
核心论点是,对智慧的探寻必然引向终极问题:追问“是什么”(事实)和“应该是什么”(价值)。本章界定了终极人类价值,如真、美、善(Truth, Beauty, Goodness),以及自由和爱,认为它们是“美好生活”(the good life)的必需品。作者批评了物质主义(materialism)哲学,认为它将价值局限于物质财富,而忽略了更高层次的精神价值。
本章还深入讨论了人类的本质,指出人是“人”(person),超越了事物、机器和动物,应该被视为目的而非工具。智慧的获得最终在于承认生命中存在科学无法解答的奥秘(mysteries),而这种谦卑的接受能带来心灵的平静。
第 2 章:教育 (Education)
本章明确了教育的广义和狭义定义。广义教育指每个人不断受到的来自物理、生物和社会环境的所有影响;狭义教育则指学校和其他继续教育场所中有组织、有设计的特殊影响。
作者分析了外行(laymen)与专业教育工作者(educationists)之间的关系,指出外行常常不愿给予教育工作者充分的专业地位,因为教育似乎不像医学或法律那样依赖神秘的专业知识。然而,教育专业知识包括:教育目的/价值观、对学生的了解、学科知识以及教学技术。教育者需要通过持续学习,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从而提供领导力。
本章提出了相关性原则(Principle of Relevance):学校生活、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必须与当今生活相关,并被视为通向更充实、更有价值的生活方式的途径。最终,教育被定义为一个过程,旨在帮助人类成长为人(persons),满足其精神和物质需求,实现自由、真、美、善等终极价值。
第 3 章:民主 (Democracy)
民主的基础是对人的尊重,相信所有人皆因其为人而平等,这是一种信仰行为。作者指出,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体,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具有政治、经济、社会、个人和精神等多个方面。
本章讨论了民主的缺点(如效率低下,易被外行左右),但强调了民主的价值在于它允许通过渐进式演变而非暴力革命实现进步。社区(community)被定义为弥漫着人际关系的群体,是民主运作的基础。作者特别警示了威权主义(authoritarianism)的危险,它将权力置于人之上,是民主生活方式的敌人。
第 4 章:群体参与 (Group Participation)
群体参与是民主生活的必然结果,尤其在大型群体中,组织参与至关重要,否则易导致个体孤独、冷漠和不安全感。
讨论(discussion)是群体参与最常见的形式,具有治疗功能(therapeutic functions),能帮助个体减轻威权主义倾向,以及社会和效率功能。有效的讨论必须是自由的,允许不同意见碰撞,最终达成多数人的共识,或至少让少数派的观点被充分听取。在一个真正的社区中,自由参与、尊重多样性、寻求高尚目的和尊重权威是并存的特征。
第 5 章:领导力 (Leadership)
本章旨在理解领导力的真实性质。领导与追随是普遍的合作活动,每个人在不同情境下都是领导者和追随者。真正的领导旨在解放追随者的自主性,让他们能够做自己。
领导力区别于个人权威(personal authority)。最高的领导形式是民主领导(democratic leadership),它侧重于启发和诉诸理性,而非命令或说服。民主领导者不寻求表达个人权力,而是努力通过群体共同研究,发现总体情境的法则(LOTS, Law of the Total Situation),并据此行动。
第 6 章:自由 (Freedom)
自由是人类的本质需求,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必要手段。然而,自由并非单一实体,而是多种形式的“免于...的自由”(freedoms-from)和“去做...的自由”(freedoms-to)。
自由绝非无限制,而是必然受到限制(limitations)的约束,包括环境、文化、自我控制(理性与道德)以及他人自由的限制。没有权威的自由是放纵(licence),最终会导致无政府状态和暴政。真正的权威和自由是相辅相成的。教育中的自由是一个渐进过程,需要无数次地体验自由活动和对真诚权威的服从。
第 7 章:人际关系 (Personal Relationships)
人际关系是群体成功生活的基石,对民主和自由的实现至关重要。阻碍人际关系的主要障碍是自我中心。
本章提出了一个关系量表,从爱/友谊(个人化关系)到冷漠(非个人化关系),再到恐惧/仇恨(非人化关系)。个人化关系意味着相互尊重,即使对那些“不可爱的人”(unlovable persons)也应保持容忍(tolerance)和尊重。学校生活应致力于培养社区精神(community spirit),使容忍、尊重和友谊成为主流氛围,从而教育学生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甚至远程的陌生人建立关系。
第 8 章:纪律 (Discipline)
本章追溯了“纪律”(discipline)一词的词源,它源于“门徒”(disciple),最初的意义是学习(learning)和追求恩典(grace)。然而,在实践中,“纪律”一词的含义逐渐退化,与“惩罚”或“维持秩序”等不愉快概念挂钩。
真正的纪律是自我纪律(self-discipline),是人们渴望实现自我本性(求真、求美、求善)的结果。纪律与秩序(order)不同:秩序是事物状态,而纪律是心智状态。纪律和自由是共同成长的,自由需要纪律的约束,而纪律最终是为了实现更大、更完善的自由。教师的纪律功能是一种微妙的关系,需要掌握在控制与放任之间保持平衡的艺术。
第 9 章:创造精神 (The Creative Spirit)
创造精神是积极自由(freedom-to)的体现,是生命的本质特征。教育的目标是释放个体普遍存在的创造冲动。
创造精神与常规精神(routine spirit)相对立,但有目的的重复(purposeful repetition)是可取的,因为它能服务于创造冲动,带来进步感和精熟感。作者通过儿童的绘画和语言表现,证明了他们在艺术、科学和社交生活方面都具有巨大的创造潜力。教育必须克服障碍(如过度拥挤、对考试的焦虑、成人对错误的指责),来滋养儿童的艺术和科学表达。
第 10 章:后进性 (Backwardness)
本章扩大了对后进性的理解,超越了传统的“三R”(读、写、算)成绩不佳。作者强调存在更重要的根本后进性(fundamental backwardness),指在肌肉技能、社交技能、道德决断力、审美敏感性和思维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不足。
本国和全球范围内的文盲(illiteracy)被视为根本后进性(即生活艺术方面的后进性)的一个症状。纠正后进性的最佳方法是侧重于根本教育(fundamental education),激发儿童的创造精神,而非仅仅通过机械性的“三R”训练。作者也警告了过早教学(premature teaching)的危险,它可能扼杀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第 11 章:教育服务 (The Education Service)
英国的教育体系被描述为一个多种多样的服务(service),而非一个统一的计划系统。教育服务的巨大规模需要各方参与者(包括教师、行政人员、政府人员、家长、管理者等)之间的良好合作与人际关系。
良好的关系取决于有效的沟通,包括面对面的会议和高质量的书面交流。本章探讨了行政人员的工作职能及其在沟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官僚主义问题。此外,视察员(Inspectors)的角色正在从过去的权威评判者转变为学校和办公室之间的联络员和咨询顾问。作者强调,教育服务要成为一个真正的社区,必须尊重每个组成部分(从课堂到教育部)的自主性和人性的尊严。
结语 (Epilogue)
结语总结了全书的核心思想:教育的真正目标是帮助每个人充分实现其作为人的潜能。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始终将人视为具有尊严和权利的个体来对待。作者引用了1948年联合国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强调该宣言的精神与本书阐述的尊重人性、自由和公正的原则高度一致,并指出了实现全球伙伴关系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