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历史图表》 Historical Charts of Chinese Philosophy

 严元章藏书0131

 

《中国哲学历史图表》

Historical Charts of Chinese Philosophy

 



陈荣捷教授于1955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历史图表》,该书旨在为学生提供中国哲学流派发展、相互关系及相对重要性的图示概览。资料强调群体运动及其相互关系,而非孤立的哲学家个体,并将中国哲学史划分为七个主要时期,从古代的经典学派(公元前 770-222 年)一直延伸到近代的西化与中国复兴1912-1950 年)。图表着重呈现了宋明理学(Neo-Confucianism)中朱熹的理性主义王阳明的唯心主义等核心学派的传承与对立,并探讨了佛教道教在中国哲学发展中的作用。该著作还包含了详细的索引,以便于查找哲学家的姓名和生卒年份。

 

1. 上古时期:古典学派 (The Ancient Period: The Classical Schools) (公元前 770–公元前 222)

  • 此时期以古典学派The Classical Schools)为特征。
  • 此阶段是诸子百家pai chia)的崛起时期。
  • 哲学思潮在这一时期内占据了主导地位。
  • 主要的学派运动包括儒家(Confucianism)、墨家(Mo-ism)、道家(Taoism)、法家(Legalism)和阴阳家(Yin-Yang school)等。
  • 儒家内部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学派,以孟子Mencius, Meng-tzu)和荀子Hsün-tzu, Hsün Ch'ing)为代表。
    • 孟子和荀子针对人性是本善(originally good)还是本恶(originally bad)的问题进行了争辩。
    • 荀子教导说人性本恶,需要通过礼仪和政府的规章制度来进行规束。
  • 此时期结束于秦朝的崛起(公元前 221 年)。

2. 中古时期: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 (The Middle Period: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 (公元前 221–公元 906)

  • 此时期以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为标志。
  • 在此期间,儒学取得了优势地位dominant position)。
  • 在分裂时期(Period of Division,公元 220–589 年),新道家Neo-Taoism, Hsüan Hsüeh,或称玄学)兴起。新道家随后逐渐式微。
  • 佛教Buddhism)被引入并发展起来。在分裂时期,佛教的重要性逐渐增加

3. 近代时期:新儒学 (The Modern Period: Neo-Confucianism) (960–1911)

  • 这是从宋朝(960 年)开始的,以新儒学Neo-Confucianism)为主导的时代。
  • 新儒学(道学,Tao Hsüeh)的兴起是对佛教道教的吸收与反对(reaction against and absorption of Taoism and Buddhism)的结果。
  • 新儒学主要分为两个主要且往往相互对立的学派:
    • 理性新儒学Rationalistic Neo-Confucianism, 理学,Li Hsüeh)。
    • 理想主义新儒学Idealistic Neo-Confucianism, 心学,Hsin Hsüeh)。

4. 宋代:理性新儒学 (The Sung Period: Rationalistic Neo-Confucianism) (960–1279)

  • 此时期主要聚焦于理性新儒学Rationalistic Neo-Confucianism)。
  • 理性新儒学,即程朱学派Ch'eng-Chu school),是当时流行的主要运动。
  • 此学派强调Principle, Li)。
  • 主要哲学家包括程颢Ch'eng Hao)、程颐Ch'eng Yi)兄弟以及朱熹Chu Hsi)。
  • 程朱学派认为人性Human Nature, Hsing)是普遍且同等为善的(universally and equally good)。朱熹对新儒学哲学进行了综合synthesized)。

5. 元明时期:理想主义新儒学 (The Yuan and Ming Periods: Idealistic Neo-Confucianism) (1279–1644)

  • 此时期主要聚焦于理想主义新儒学Idealistic Neo-Confucianism)。
  • 此学派强调Mind, Hsin)。
  • 理想主义学派以陆九渊Lu Hsiang-shan)和王阳明Wang Yang-ming, Wang Shou-jen)为代表。
  • 王阳明学派Wang Yang-ming school)成为明代主导的哲学运动。
  • 王阳明的哲学核心包括知行合一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和致良知extension of innate knowledge)的学说。

6. 清代:实用和道德律新儒学 (The Ch'ing Period: Practical and Moral Law Neo-Confucianism) (1644–1911)

  • 此时期主要聚焦于实用和道德律新儒学Practical and Moral Law Neo-Confucianism)。
  • 这时期是对理想主义新儒学(王阳明学派)的一种反动reaction)。
  • 哲学兴趣转向实际事务practical affairs, Shih Wu)、道德律Moral Law, Li Hsüeh)以及具体研究concrete studies, K'ao Chü Hsüeh,即考据学)。
  • 汉学Han Hsüeh)学派兴起,该学派提倡文字考据古典学classical studies),并反对宋学Sung Learning)。
  • 汉学学派拒绝宋代新儒学的解释,主张回归汉代和先秦时期的文本。

7. 当代时期:西化与中国复兴 (The Contemporary Period: Westernization and Chinese Renaissance) (1912–1950)

  • 此时期从 1912 年持续到 1950 年。
  • 此阶段以西化中国复兴Chinese Renaissance)为特征。
  • 由于西方哲学的引入,中国哲学,特别是新儒学,面临着挑战challenged)。
  • 西方思想,如实用主义pragmatism)、辩证唯物主义dialectical materialism)和唯心主义idealism),被翻译和引入。
  • 此时期出现了新的学派。例如,当代新儒学尝试将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进行综合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98印尼华人遭遇实录

华文独中教科书~高中华文各册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