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想史》History of Education Thought
严元章藏书0134
《教育思想史》History of Education Thought
罗伯特·乌利希(Robert Ulich)的著作《教育思想史》(History of Educational Thought),该书于1950年和1945年在美国出版,并由哈佛大学的威廉·F·米尔顿基金和国际研究局资助完成。这本书追溯了西方教育思想的演变,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古代哲学家开始,考察了基督教的兴起以及中世纪教会的教育观念。随后,它过渡到人文主义时期,分析了伊拉斯谟、蒙田和卢瑟等人的贡献,并探讨了伽利略和笛卡尔等人的科学新思维对信仰与教育带来的冲突与变革。最后,书中深入讨论了洛克、卢梭、富兰克林、杰斐逊、裴斯泰洛齐和杜威等现代教育思想家的哲学和实践理念,特别强调了教育与社会、政治责任以及个人成长之间的复杂关系。
古代教育思想
PLATO(柏拉图)
柏拉图的思想核心是寻求隐藏在事物表象背后的永恒真理(logos)。
- 教育目标: 帮助人实现**“美且善之人”**(kalos k'agathos)的理想,即身心和谐。教育致力于将行为导向四种主要美德:智慧、节制、勇气和正义。
- 教育支柱: 柏拉图教育哲学的四大基石是:价值(arete)、智慧、服务和政治领导力。价值(arete)不仅要求道德信念,还需要充分的实践能力(techne)。
- 国家与精英教育: 他的主要著作《理想国》和《法律》旨在描绘一个作为 logos 政治影像的理想国家。柏拉图的教育主要集中于培养精英阶层(护卫者和武士),而非普通民众。
- 教育内容: 早期教育包括卫生的护理(出生至 3 岁),以及体育、游戏、歌唱(3 至 6 岁)。正规学校教育从 6 岁开始,重点是体育训练和高尚的音乐。高等教育则以数学和辩证法为中心,旨在引导学生领悟永恒的真理。
ARISTOTLE(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在方法论上更倾向于经验主义,但与柏拉图一样,他也寻求普遍的真理,并将教育视为治国方略的一部分。
- 教育目标: 追求**“幸福”(Eudaimonia),这通过符合“卓越”或“美德”的活动来实现。最高层次的幸福是沉思**,与最终的力量统一。
- 思想特征: 他的思想以系统性和普遍性知识(Polymatheia)为标志。
- 美德与理性: 强调**“中庸之道”**,即在情感和行为中避免过度或不足,这是美德的标志,并导向正义。教育的终点是理性(logos),但教育的起点也是理性。
- 心理学: 亚里士多德认为知识的获取始于感觉,依赖于习惯化和概念化(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成长过程)。最高的智慧是直觉的智能(nous)和科学知识的结合。
PLUTARCH(普鲁塔克)
普鲁塔克生活在希腊和罗马文明融合的时期。
- 特点: 他的作品被认为缺乏原创的形而上学思辨,但充满了成熟的智慧和折衷主义(syncretism)。
- 教育理想: 他推崇“基督教绅士”的理想,即道德正直、自控、忠诚、勇气、虔诚和具备艺术与哲学知识的人。他强调通过良好的环境和严格的教育来培养道德。
QUINTILIAN(昆体良)
昆体良主要关注教育的实用性,尤其是在培养演说家方面。
- 教育目标: 演说家是人类完美的代表,必须是“善人且精于言辞”(vir bonus dicendi peritus)。
- 方法论: 他对哲学家持怀疑态度,认为哲学仅是修辞学的辅助性科学。他推崇口才(eloquence)并反对严厉的体罚。
- 影响: 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形式教育和人文主义课程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对风格和文辞的过分强调。
JESUS OF NAZARETH(拿撒勒的耶稣)
耶稣的教义将教育的基点从自主理性转向信仰和神恩,即人与至高存在(“父”)的内在联系。
- 核心思想: 强调人类尊严和爱/仁爱(agape),认为灵魂本身就是目的。这种信仰具有内在的民主性,因为救赎依赖于信仰,而非知识精英的成就。
- 教学方法: 耶稣常用寓言进行教学,这是一种源于他自身个性深处的艺术形式。
教会教育与人文主义
THE ANCIENT CHURCH(古代教会)
古代教会教育的特点在于基督教信仰与古代学识之间的融合与对立。
- 融合过程: 基督教通过将基督与希腊的 logos 理念融合,并吸收古代神祇元素(圣徒崇拜),成功征服了罗马帝国。
- 教育争论: 教会内部存在激烈的争论,一方主张与异教哲学隔离(如特土良),另一方主张融合(如亚历山大的革利免和圣奥古斯丁)。
- 最终目标: 尽管存在分歧,基督教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准备永生,培养信、望、爱等美德。最深远的成就是对每个个体灵魂的关爱,将人视为需要救赎的目的本身。
THE MEDIEVAL CHURCH(中世纪教会)
中世纪是欧洲社会、艺术和文化重建的时期。
- 神学与学识: 中古学者崇敬古代智慧,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在托马斯·阿奎那手中达到顶峰,他将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和思想系统地融入基督教神学。
- 托马斯·阿奎那: 认为知识的获取是潜能的实现。最高价值是沉思和灵魂与神性的统一(adhaerere Deo)。
- 教育实践: 这一时期教育著作稀少,缺乏个体心理学兴趣。但像约翰·格尔森这样的神秘主义者和神学家,出于对上帝之爱的信仰,提倡对儿童的关爱和教育。
THE HUMANIST EVOLUTION(人文主义演变)
人文主义(文艺复兴)的出现是由于个人主义的兴起、世俗化和国家文化的形成。
- 早期古典主义者(I & II): 旨在培养**“全才”**(uomo universale),强调对古典文学、历史、道德哲学和希腊语的学习。其教育实践常因过分模仿昆体良而陷入形式主义。
- 马丁·路德(III): 宗教改革的领导者,强调个人信仰和神恩。他将语言学习视为理解《圣经》的工具。提倡世俗当局建立和维持普遍、义务性的公立学校,以培养有道德、懂教义的公民。
- 伊拉斯谟(IV): 强调理性、批判性思维和宽容,力求实现古典学识与基督教精神的融合。教育目标是知识、诚实和独立判断,并通过**“自然、训练和实践”**来实现。
- 伊格纳修斯·罗耀拉(V)与耶稣会: 耶稣会教育系统具有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其教育纲领《学习计划》(Ratio Studiorum)旨在通过人文主义课程和严谨的选拔,为教会和上帝的荣耀服务。
- 蒙田(VI): 代表了完全自主的世俗人文主义。教育的宗旨是传授**“生活的艺术”,强调观察、旅行、行动以及培养“完整的人”**,反对死记硬背和学院派的迂腐。
新的思维方法与中产阶级精神的觉醒
THE NEW METHOD OF THINKING(新的思维方法)
这一时期标志着科学革命的开始,产生了归纳法和演绎法等新的方法论。
- 培根(I): 主张归纳法(Interpretatio Naturae),认为知识和人类力量是同义的,主张通过科学方法征服自然。他指出了阻碍知识的“四种偶像”(种族、洞穴、市场、剧场)。
- 笛卡尔(II): 从彻底的怀疑出发(“我思故我在”),通过数学和演绎推理寻求绝对确定性。他提倡实验方法,旨在使人类**“成为自然的主人和拥有者”**。
- 伽利略(III): 代表了经验科学与宗教教条之间的冲突,坚信科学研究的自由和真理的最终胜利。
THE AWAKENING OF THE MIDDLE CLASS SPIRIT(中产阶级精神的觉醒)
以英国革命为标志,教育开始强调实用性、现实性,以及与国家和社会责任的紧密结合。
- 英联邦教育家: 强调教育要适应儿童的成长、兴趣和未来职业(“指导”),提倡建立“文学工坊”(Literary Workshops)进行全民教育。
- 夸美纽斯: 将教育视为系统化的过程(Didactica Magna),提出了**“遵循自然”(secundum naturam)的教育原则和一系列教学法。他主张普遍教育**(男孩和女孩),划分了四个教育阶段(母膝学校、母语学校、拉丁学校、大学)。
- 洛克: 旨在培养**“绅士”理想。他反对死板的书本知识,倡导实践训练、科学和现代语言**,并相信通过自然神学建立道德基础。
- 卢梭: 提出了**“回归自然”的口号,认为文明是堕落的。其教育著作《爱弥儿》倡导“消极教育”(Negative Education),让儿童的自然发展不受限制。他促进了对儿童权利和以儿童为中心**教育的认识。
- 富兰克林: 体现了开明、勤奋和务实的资产阶级理想。他通过自我训练(13 种美德)和观察来提升自我。提倡以实用性为核心的教育,在课程中强调英语、数学和自然科学。
- 杰斐逊: 具有文艺复兴式的广博兴趣和强烈的民主主义精神。他推崇宗教自由,并提出建立公共教育系统以选拔**“天然的贵族”**(natural aristocracy)。他认为古典学识是文化基础,但科学是理性力量的最高体现。
- 裴斯泰洛齐: 新教育的先知。他认为教育必须植根于家庭之爱和自然之道。他的教育实践(如圣斯和伊韦尔东)对初级教育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尝试将教育方法系统化,提出了“声音、形式和数字”的要素。
- 赫尔巴特: 思想家。他反对心智官能学说,认为心智生活是**“观念”相互联结和冲突的过程。他强调“兴趣”在学习中的核心作用,主张通过有系统、多方面兴趣的教学实现品格的形成**。提出了著名的**“教学的步骤”**(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 福禄贝尔: 神秘主义者,创立了幼儿园。他相信精神与自然的统一(神性统一)。教育应以**“发展”为原则,尊重儿童期作为自身的价值。他强调游戏**是儿童自我表达和和谐发展的主要方式。
- 爱默生: 先验主义者。核心思想是万物皆渗透着**“绝对”(Absolute/Over-Soul)或精神原则。教育应旨在唤醒“自我信赖”和对精神世界的虔诚。他认为教学应揭示生命的“象征性特征”**(事实即是“上帝的显现”)。
- 杜威: 实用主义者/工具主义者。教育是一种持续的社会过程和**“经验的重建”。学校应是“社会的缩影”,儿童通过活动和解决实际问题来成长。他后期强调民主需要理想化的目标**,而非仅仅是功能性的实验。
CONCLUDING REMARKS(总结性评论)
总结部分指出,尽管现代文明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面临严峻危机。
- 当代问题: 主要在于未能调和科学(及其决定论)与人类的精神传统之间的冲突,导致知识的碎片化和智慧的匮乏。其次是国家权力过度集中与个人自由的矛盾。
- 教育的未来任务: 教育需要一种整体的人性观念,认识到人是多方面的(非仅是 homo economicus 或 homo politicus)。未来教育,尤其是中等教育,必须实现新的综合:既要利用不同的才能(如体育和实践工作),确保民主统一;又要将职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
- 国际教育: 国际教育任务艰巨,既要横向扩展知识以应对全球相互依存,又要纵向深化,帮助年轻人理解自我和健全的人类生存原则。最终目标是培养一种精神,使国家能够将其良知与普遍的人类良知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