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类及其故事》 History:Mankind and His Story
严元章藏书0132
《历史:人类及其故事》
History:Mankind and His Story

本书是关于世界历史的广泛概述,其时间跨度从人类的早期历史(涉及考古学和古代近东文明)一直延伸到二十世纪的全球政治危机(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初期)。它着重介绍了西方文明的演变,涵盖了古希腊城邦的兴起、罗马帝国的形成与衰落、中世纪教皇权力的发展,以及随后的宗教改革。此外,文本详细探讨了欧洲列强的扩张,包括对美洲、亚洲和非洲的殖民,以及民族主义、工业革命和社会主义等塑造现代世界的关键力量,并特别关注了美国和俄罗斯等主要国家的发展历程。
目录结构说明
本卷所收录的文章旨在提供一个关于西方文明发展的理性且连贯的叙述。全书结构不采用惯常的按时间顺序划分的模式,而是主要由主题逻辑决定,以追溯西方社会整体的历史背景,融合了政治、宗教、经济、社会、军事和思想等各个领域。
第一章:历史研究方法 (APPROACH TO HISTORY) (第 7-13 页)
- 作者: Max Beloff, B.Litt., M.A. (Oxon)。
- 主题: 本章探讨历史研究的知识和实践意义,指出历史探究和写作的动机多种多样,包括对祖先的敬意、宗教热情、政治偏见、爱国兴奋以及学者或八卦者的纯粹好奇心。
- 历史的本质: 历史写作被视为一种创造性的知识活动,难以对其领域进行精确界定。历史既被视为一门科学(关于客观现实的有组织的知识形式和增加此类知识的方法),也是一门艺术(吸引读者的能力)。
- 历史哲学: 提到了历史哲学的重要作用,例如托因比(Toynbee)的著作通过阐明历史研究的领域及其相互关系,使历史更具意义。科林伍德(Collingwood)和克罗齐(Croce)则强调历史是关于人类有意识的活动的,历史学家必须重新体验(relive)历史,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
- 范围与形式: 解释了本书的范围,即追溯西方文明从地中海东岸和北岸起源以来的发展。同时指出,由于近代西方文明通过其机械能力与其他文明接触,本书描述了西方文明对印度、中国和穆斯林世界等的影响,但并未回溯它们独立、自给自足的早期历史。唯独俄罗斯被纳入叙事,因为其在西方国家体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且其社会和政治理想与西方存在相互作用。
第二章:考古学与古代近东史 (ARCHÆOLOGY AND THE HISTORY OF THE ANCIENT NEAR EAST) (第 14-29 页)
- 作者: T. Fish, Ph.D. (Cantab)。
- 主题: 关注于西南亚、东地中海盆地及其腹地(包括巴勒斯坦、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和波斯,但不包括埃及的详细早期历史)的早期有记录的历史。
- 信息来源: 过去的信息来源主要依赖《圣经》、希腊和罗马经典、地方传统和旅行者报告,但现在越来越依赖于考古学发现的当代书面和非书面资料。
- 考古成就: 考古学家已掌握了古老的文字,包括埃及文、苏美尔文和阿卡德文,从而能够重建古代近东的历史。挖掘工作不仅填补了古代近东晚期历史的已知部分,还使早期历史的初步重建成为可能。
- 文化与传播: 解释了“文化”的含义:所有人类通过投入身心对其环境所做的改变,包括经济、社会、艺术要素以及对世界和人类地位的解释。古代近东的不同文化时期以材料(石器、青铜、铁器)或地点命名(如萨克耶-格祖、乌拜德、乌鲁克、杰姆代特-那斯尔)。通过发现印在印度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式圆筒印章和在巴勒斯坦/叙利亚发现的克里特陶器等,考古学揭示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和文化传播,从而构建了一个“统一的世界”。
- 文明遗产: 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记录了神庙国家的经济组织,包括详细的簿记系统和工资单。本章强调,正是这个古代世界,通过亚历山大大帝和后来的罗马将科学和宗教(特别是犹太教)的“活水”输送给了西方,包括字母。
第三章:古代世界 (THE ANCIENT WORLD) (第 32-62 页)
- 作者: Olwen Brogan, M.A. (London)。
- 主题: 涵盖了从传奇立法者米诺斯到罗马法典编纂者查士丁尼这两千年的历史,以地中海及其周边地区为主要背景,见证了希腊人、罗马人、凯尔特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等主要欧洲民族首次登上历史舞台。
- 希腊文明: 介绍了米诺斯文明(Minoan,公元前 2000-1000 年,克诺索斯)、印欧人(希腊人祖先)的到来和迈锡尼文明(Mycenaean)。随后是多利安人入侵(约公元前 1000 年)导致的黑暗时代和希腊殖民时代,形成了地中海世界的统一。详述了古典希腊(Hellas)的民主发展、黄金时代以及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接着是马其顿的崛起(腓力、亚历山大)以及后来的希腊化时期。
- 罗马的崛起: 描述了罗马的建立,共和国的成长(贵族与平民的斗争)。罗马通过征服和修建道路来维持对意大利的控制。重点介绍了三次布匿战争、汉尼拔的挑战 以及内部的土地问题(奴隶劳作的大农场)和军人政治的崛起(马略、苏拉、格拉古兄弟的改革)。
- 帝国的形成与衰落: 凯撒的崛起和被刺杀,以及屋大维(奥古斯都)成为罗马世界的统治者,标志着共和国的终结。罗马帝国的和平发展得益于其市政管理系统。第三世纪是欧洲历史最黑暗的时期之一,充满了内战和蛮族(哥特人、阿拉曼尼人)的攻击。
- 后帝国时代: 戴克里先(Diocletian)和君士坦丁(Constantine)进行了重组。君士坦丁将帝国分为东西两部分,并在博斯普鲁斯建立**“新罗马”(即君士坦丁堡),并将教会纳入了伙伴关系。查士丁尼(Justinian)组织了罗马法的法典编纂**,确保了罗马最具特色的创造得以传承。
第四章:中世纪与文艺复兴 (THE MIDDLE AGES AND THE RENAISSANCE) (第 63-92 页)
- 作者: G. R. Potter, M.A., Ph.D. (Cantab)。
- 主题: 涵盖了从公元 300 年到 1500 年的一千多年。本阶段的关键特征是基督教(体现在教会机构中)和封建制度(职责与土地挂钩的社会秩序)。
- 文明的奠基: 蛮族的迁徙(法兰克人、哥特人等)为西方带来了新的血液和思想。提到了圣本笃(St. Benedict)创立的修道会 和格里高利一世(Gregory I)将基督教传入英国。
- 伊斯兰的挑战: 描述了先知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以及阿拉伯人(萨拉森人/摩尔人)的迅速扩张,征服了北非并侵入西班牙。
- 中世纪的秩序: 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统一了法兰克王国,并被教皇加冕(公元 800 年),象征着封建基督教世界的诞生和教皇与皇帝双重权威的形成。随后是诺曼人的崛起和扩张。
- 教会权威: 教皇的权力稳步增长(尼古拉一世、格里高利七世)。教会努力反对买卖圣职(simony)和教士婚姻。提到了异端(如瓦尔登派、阿尔比派)的出现 以及道明会和方济各会等修会(friars)的兴起,它们致力于服务社会和穷人。
- 社会生活与战争: 描述了中世纪的村庄社区(三田制)和农民的艰苦生活。城镇的发展促成了自由工匠的聚集,城市成为反抗封建地主的盟友。十字军东征(Crusades)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活动,虽然最终失败,但促进了东西方交流和意大利城市贸易的繁荣。
- 文艺复兴: 始于对古典文化和“人文主义”的重新发现,特别是意大利。其主要特征包括典雅的拉丁文、艺术和建筑的创新,以及对政治的浓厚兴趣。
第五章:宗教改革与近代欧洲的诞生 (THE REFORMATION AND THE BIRTH OF MODERN EUROPE) (第 93-113 页)
- 作者: C. V. Wedgwood, M.A. (Oxon)。
- 主题: 涵盖了 1494 年至 1648 年的转型时期,标志着中世纪向近代世界的过渡。
- 印刷术与思想革命: 印刷术的出现是本时期最重要的因素,它促进了民族文学和政治/宗教宣传的快速传播。同时期也发生了科学和哲学上的重大突破(哥白尼、伽利略、培根、笛卡尔)。
- 政治思想与宗教改革: 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1513 年)中坦诚地描述了成功的统治者应具备的无情特质,而君权神授理论成为掩盖王室专制的流行理论。宗教改革彻底打破了西方基督教世界的理论统一,得到了日益增长的民族情感的推动。
- 路德宗与国家权力: 马丁·路德的思想鼓励了民族教会的发展。路德宗在政治上倡导消极服从,这符合新的民族统治者的利益。然而,1555 年《奥格斯堡和约》(Augsburg)确认的“教随国定”原则(cujus regio ejus religio)也促成了德意志地区的分裂。
- 国际冲突: 查理五世(哈布斯堡)与法国的弗朗索瓦一世(Francis I)的竞争,将欧洲争夺的焦点从意大利转移到了低地国家。提到了反宗教改革(耶稣会、特伦特会议) 以及奥斯曼帝国的持续威胁。
- 荷兰与法国: 北荷兰(即荷兰)通过反抗西班牙的统治,崛起成为一个独立、先进的商业和金融强国。法国宗教战争(胡格诺派)后,亨利四世颁布了**《南特敕令》**(Edict of Nantes, 1598),这是首次官方承认在同一主权下可以存在两种宗教信仰。
- 三十年战争: (1618-1648)是宗教战争和法国与哈布斯堡王朝斗争的顶点。战争使德国在政治上解体、经济上破产。战后,法国成为欧洲未来半个世纪的主导力量。
第六章:首次发现时代 (THE FIRST AGE OF DISCOVERY) (第 114-138 页)
- 作者: H. V. Livermore, M.A. (Cantab)。
- 主题: 探讨了欧洲人对世界的探索、征服和殖民,这是一个独特且不可重复的时代。
- 探索动机: 贸易需求的增长、对古代地理知识的重新发现、传播基督教的愿望以及奥斯曼土耳其人对旧有东方陆地贸易路线的阻断。
- 葡萄牙的先驱: 航海家亨利王子是推动大发现的先驱。葡萄牙人沿着非洲海岸探索:迪亚士(Dias)绕过好望角(1488);达·伽马(Da Gama)到达印度(1498);卡布拉尔(Cabral)发现巴西(1500)。葡萄牙在东方建立了商业帝国(果阿、马六甲)。
- 西班牙与新世界: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西航抵达美洲。随后,麦哲伦(Magellan)完成了首次环球航行。西班牙征服者(Conquistadores)科尔特斯(Cortes)征服了阿兹特克帝国(墨西哥),皮萨罗(Pizarro)征服了印加帝国(秘鲁),获得了大量贵金属。
- 殖民统治: 西班牙的帝国主义旨在建立领土帝国。新世界的领土在理论上属于西班牙王室。王室通过任命总督(viceroys)进行集权统治。虽然禁止奴役印第安人,但普遍存在强制劳动制度。这种制度排斥本土出生的西班牙人担任要职,导致了后来的独立运动。
- 独立与拉美: 19 世纪初,受拿破仑战争和内部动乱的影响,西班牙和葡萄牙失去了在新世界的大部分领土。西蒙·玻利瓦尔(Simon Bolivar)等人领导了南美洲西班牙殖民地的独立,建立了共和国。现代拉美国家在政府形式上相似,但在种族、资源和气候上存在差异。
第七章:商业时代欧洲势力均衡 (BALANCE OF EUROPEAN POWER IN THE MERCANTILE AGE) (第 139-164 页)
- 作者: G. J. Renier, Ph.D. (London)。
- 主题: 考察了 17 世纪下半叶欧洲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专制统治(absolutism)的兴起。
- 路易十四的专制: 路易十四(Louis XIV,1661-1715)统治下的法国达到了成熟的专制主义,他被比作“旧欧洲的希特勒”。他的权力建立在黎塞留和马萨林奠定的基础上,通过**“君主崇拜”**(King-worship)和专业的集权行政机构实现绝对服从。
- 重商主义: 路易十四的行政核心思想是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旨在通过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保证贵金属流入国库,实现有利的贸易平衡。
- 欧洲对峙: 路易十四的扩张政策旨在实现**“普遍君主制”(Universal Monarchy)。英国(光荣革命后)和荷兰共和国**(由资产阶级统治的联邦,摄政者与执政者对立)成为反专制主义的先锋。英荷之间因贸易竞争爆发战争。
- 战争与均衡: 17 世纪的战争强调后勤补给和谨慎机动,以保护昂贵的雇佣军。路易十四晚期,因多次战争(九年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筋疲力尽。
- 新平衡观: 18 世纪,统治者不再是国家的主人,而是**“国家的第一公仆”**。同时,势力均衡的概念演变为“各方反对所有方”的竞争,即任何一方的微小领土或商业优势,都要求其他方立即取得对等物。
- 民族主义的崛起: 这种狂热的竞争最终导致了法国大革命战争(1792 年),战争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变成了**“第一次总体战”,战争成为全体国民的事业,催生了危险的民族主义**。
第八章:俄罗斯的出现 (ADVENT OF RUSSIA) (第 165-186 页)
- 作者: Edward Crankshaw。
- 主题: 描绘了俄罗斯从孤立的莫斯科公国(Muscovy)转变为欧洲大国的历程。
- 早期历史: 俄罗斯国家起源于 9 世纪的瓦良格人(Varangians,维京人)。基辅(Kiev)是早期中心,并于 988 年皈依拜占庭式基督教。
- 蒙古与沙皇: 13 世纪蒙古人入侵(1238 年),使俄罗斯发展延迟了数百年,并受到了亚洲影响。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Ivan III)打破了鞑靼统治。伊凡四世(Ivan IV,雷帝)自封沙皇(Tsar),将亚洲式的专制主义和拜占庭的奢华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俄国沙皇专制。
- 彼得大帝的革命: 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1682-1725)通过一场“自上而下”的革命,将俄罗斯由一个亚洲文化国家转变为欧洲强国。他创建了陆军和海军,并夺取了波罗的海的控制权。
- 叶卡捷琳娜大帝与扩张: 随后的统治者继续扩张,叶卡捷琳娜二世(Catherine the Great)通过对土耳其的战争夺取了克里米亚,并参与瓜分波兰。
- 欧洲角色: 亚历山大一世在击败拿破仑后,将俄罗斯带入欧洲政治中心。然而,俄罗斯内部的农奴制(直至 1861 年才解放)和落后的行政管理仍是巨大问题。
- 革命与苏联: 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沙皇统治的弱点。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利用战争失败和农民对土地与和平的渴望,在 1917 年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列宁的根本目的是建立一个世界共产主义秩序的核心。随后是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1918)和残酷的内战。斯大林后来推行“一国社会主义”和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九章:北美洲的崛起 (THE RISE OF NORTH AMERICA) (第 187-210 页)
- 作者: Max Beloff, B.Litt., M.A. (Oxon)。
- 主题: 追溯了加拿大和美利坚合众国这两个伟大民族从英法帝国主义竞争中崛起的历史。
- 殖民地与独立: 早期殖民地(詹姆斯敦 1607 年,魁北克 1608 年)侧重于建立新的家园。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的导火索包括帝国贸易管制、战争费用征税以及对向西扩张的限制。独立战争的结果是英法竞争的副产品。
- 美国宪法: 1787 年制定的美国宪法是一个重要的妥协,确立了行政和立法机构的完全分离,参议院按州平等代表,众议院按人口比例代表。最重要的是规定未来新州享有与创始州完全平等的地位。美国宪法依赖书面文件,最高法院拥有释宪的巨大权力。
- 加拿大发展: 加拿大在 1791 年被划分为上下加拿大,后在 1867 年成立加拿大自治领(Dominion of Canada),发展为与美国不同的社区。
- 内战与奴隶制: 奴隶制(在棉花种植业中根深蒂固)导致了美国各地区之间的尖锐矛盾。南北战争(1861-1865)期间,林肯宣布解放奴隶,北方的工业和铁路实力最终确保了胜利。然而,奴隶解放并未终结种族问题。
- 孤立主义与全球角色: 尽管美国奉行孤立主义(Monroe Doctrine),但 19 世纪末,由于获取夏威夷和菲律宾,美国卷入了太平洋事务。第一次世界大战迫使美国结束孤立,成为债权国和全球强国。
第十章:革命中的欧洲 (EUROPE IN REVOLUTION) (第 211-229 页)
- 作者: Norman Dees, B.A. (Manchester)。
- 主题: 探讨法国大革命的遗留思想(民主、民族自决、平等)如何在 19 世纪的社会经济变革中发展。
- 法国大革命: 革命爆发于旧制度下特权阶级(贵族、教士)和无特权阶级(特别是富裕但无政治权利的中产阶级)之间的巨大矛盾。中产阶级起草了**《人权宣言》**(Rights of Man, 1789),强调自由、平等和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
- 激进化与拿破仑: 革命随后转向暴力阶段(马尔斯校场大屠杀、雅各宾派、恐怖统治)。战争为雅各宾派提供了机会,也为后来拿破仑的崛起奠定了基础,他代表了受控的暴力稳定和高效的革命军队。
- 19 世纪的抗议: 1815 年维也纳会议后的欧洲,革命继续以反对旧秩序的形式存在。1830 年革命推翻了查理十世,并在比利时带来了独立和君主立宪制。
- 1848 年革命: 这场革命席卷欧洲,自由派要求宪法,民族主义运动在奥地利帝国争取解放。但在法国,革命揭示了中产阶级共和派与工人阶级(路易·布朗的国家工厂失败)之间的巨大裂痕。
- 社会主义与阶级斗争: 工业社会的兴起使得社会和经济变革成为革命计划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提出了基于阶级斗争的历史理论。1871 年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反对民族国家中央集权政府的一次尝试。
第十一章:十九世纪国际关系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第 230-252 页)
- 作者: E. H. U. de Groot, M.A. (Oxon)。
- 主题: 关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欧洲的重组(维也纳会议 1815 年)以及随后力量均衡的演变。
- 维也纳会议: 英国代表卡斯尔雷(Castlereagh)的目标是维护海上法律、确保低地国家的独立,并防止新的侵略。四个盟国(普鲁士、奥地利、俄罗斯、英国)的性质决定了 19 世纪的政治发展:前三者是专制的大陆军事强国,英国是君主立宪的海上强国。
- 会议制度的终结: 战后初期,各国试图通过会议制度(Congress system)来维护旧秩序,但由于各方利益分歧,以及英国(在坎宁 Canning 领导下)转向支持民族和自由运动,该制度最终失败。
- 东方问题: 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和希腊、巴尔干民族的独立运动(东方问题),引发了俄罗斯、奥地利和英国的竞争。
- 德国的统一: 工业革命改变了欧洲的力量平衡。奥地利(内部民族复杂)和普鲁士(更和谐的德意志国家)争夺德意志的主导权。
- 俾斯麦时代: 俾斯麦(Bismarck)是一位**“铁血宰相”,他通过“铁与血”(即武力)实现德国的统一,而非通过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普鲁士在七周战争**(1866 年)中击败奥地利,又通过制造普法战争(1870 年)击败法国,最终建立了德意志帝国(1871 年)。
第十二章:大英帝国与英联邦 (THE BRITISH EMPIRE AND COMMONWEALTH) (第 253-274 页)
- 作者: C. M. Maclnnes, M.A. (Oxon)。
- 主题: 探讨了英帝国在失去美洲殖民地后(1783 年)以及废除奴隶贸易后(1807 年)的独特演变。
- 态度的转变: 英国对殖民地的态度从“商业市场和原材料来源”(重商主义)转变为“潜在负担”,随后又转向支持热带种植园和后来的自治殖民地的发展。
- 自治领的形成:
- 澳大利亚: 最初是罪犯流放地,通过引进美利奴羊(1797 年)和后来的淘金热,人口激增并获得了责任政府。
- 新西兰: 1840 年签署《怀唐伊条约》(Waitangi),1907 年获得自治领地位。
- 南非: 荷兰人最早定居,后与英国殖民者产生冲突,最终爆发布尔战争(1899-1902),1910 年成立南非联邦。
- 爱尔兰: 民族运动最终导致 1922 年爱尔兰自由邦的成立。
- 印度: 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取得控制权(1757 年普拉西战役)。1857 年兵变后由英国王室直接统治。印度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兴起。1919 年的改革引入了**“双头政治”**(Diarchy)制度。1935 年法案将缅甸分离,并赋予各省更多自治权。1947 年,印度和巴基斯坦获得独立。
- 附属帝国: 英国将对附属帝国(6300 万人)的政策从**“托管”(trusteeship)转变为“伙伴关系”**(partnership),强调自我发展、社会福利和教育进步,并提供财政支持(《殖民地发展与福利法案》)。
第十三章:欧洲在非洲与东南亚的扩张 (EUROPEAN EXPANSION IN AFRICA AND SOUTH-EAST ASIA) (第 275-294 页)
- 作者: J. Simmons, M.A. (Oxon)。
- 主题: 描述了欧洲人如何在非洲、锡兰(Ceylon)、马来亚(Malaya)和荷属东印度群岛(Dutch East Indies)建立控制。
- 非洲的早期接触: 介绍了阿拉伯人的入侵及其对北非和撒哈拉以南贸易的影响。葡萄牙人在沿海地区进行了探索。
- 奴隶贸易与探索: 奴隶贸易在 18 世纪达到顶峰,主要由英法控制。大卫·李文斯顿(Livingstone)等探险家同时也是废奴运动者,他们探索了赞比西河和刚果河流域。
- 瓜分非洲: 19 世纪 80 年代后,欧洲列强开始了**“瓜分非洲”**的竞赛,边界的划定往往是武断的,不顾当地部落和经济结构。
- 关键地区: 法国于 1830 年殖民阿尔及利亚。苏伊士运河(Suez Canal)的开通使埃及成为英国帝国战略的重要一环。英国在南非与布尔人围绕钻石和黄金发生的冲突最终导致了战争。
- 东南亚的帝国: 葡萄牙建立了以领土为基础的帝国。荷兰取代葡萄牙在东印度群岛占据主导地位。斯坦福·莱佛士爵士(Sir Stamford Raffles)在 1819 年为英国购买了新加坡。马来亚以橡胶和锡的生产而闻名,拥有庞大的华人移民社区。荷属东印度群岛在民族主义运动的推动下,殖民政策被迫改革。
- 欧洲思想的遗产: 尽管欧洲的政治和经济霸权可能衰落,但其思想(自由主义、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仍然主导着全球的民族主义运动。
第十四章:远东 (THE FAR EAST) (第 295-314 页)
- 作者: Sir John Pratt, K.B.E., C.M.G.。
- 主题: 考察了中国和日本这两个古老文明与西方接触的历史,以及它们在 20 世纪世界政治中的重要性。
- 中国与“不平等条约”: 葡萄牙人在澳门(Macao)建立定居点,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广州进行贸易。《南京条约》(1842 年)之后的**“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并赋予外国人治外法权**、在租界控制警察和征税等特殊权利。
- 日本的崛起: 日本曾实行锁国政策,直到 1853 年被美国武力叩关。明治维新(Meiji Restoration, 1868 年)废除了封建制度,恢复了天皇权威,并以军事扩张为目标。日本致力于灌输神圣的国土、神圣的天皇以及**大和民族的“神圣使命”**等思想。
- 势力范围之争: 俄国向西伯利亚扩张,占据了滨海省。日本在甲午战争(1894-95 年)中击败中国,控制了朝鲜。随后发生了**“租借地之战”**(Battle of the Concessions, 1898 年),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
- 日俄战争与美日关系: 英国与日本签署军事同盟(1902 年)。日本在日俄战争(1904 年)中获胜,改变了远东的权力平衡。美国在吞并菲律宾后,在外交上对日本的野心采取了**“顺从”**(complaisant)政策,以确保菲律宾的安全。
- 二十一条与华盛顿会议: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向中国提出了旨在控制中国行政的**《二十一条》**(1915 年)。华盛顿会议(1921-22 年)试图促成国际合作,但仍维持了对中国的外国监管。
- 中国民族主义与内战: 孙中山创立国民党(Kuomintang)。共产国际试图利用国民党推行世界革命。九一八事变(Mukden Incident, 1931 年)后,日本占领了满洲,成立**“满洲国”,国际联盟失败。1937 年,日本发动了八年对华战争,战争结束后,中国面临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统一问题的挑战。
第十五章:计划时代 (THE AGE OF PLANNING) (第 315-333 页)
- 作者: W. E. Styles M.A. (Birmingham)。
- 主题: 本世纪最显著的特征是国家对经济生活干预的增加(计划),其目的是国家权力(法西斯主义)或人类福利(社会主义)。
- 经济背景: 1900-1914 年,金本位制下的金矿产量增加导致物价持续上涨,实际工资下降,为社会主义提供了温床。
- 社会主义发展: “渐进主义”(Gradualism)主张通过宪法程序逐步消除资本主义。社会服务(如德国的强制保险、丹麦的非缴费养老金)的发展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是资本家工具的论点。
- 战时控制与战后混乱: 第一次世界大战迫使国家进行大规模干预和资源动员。战后(1920-21 年)出现了短暂繁荣后的商业崩溃和大规模失业。国际劳工组织(I.L.O.)成功建立。
- 经济变化与法西斯主义: 新的技术变革(石油、电力取代煤炭)使世界生产能力增强。法西斯主义在政治不稳定的意大利兴起,墨索里尼的目标是侵略。共产国际(Third International)的初衷是推动世界革命。
- 大萧条: 1929 年的美国股市崩盘引发了全球大萧条。全球失业人口达 3000 万,原材料价格暴跌 50%。出现了在饥饿和破坏物资并存的矛盾局面。大萧条削弱了对资本主义和民主制度的信心,导致政治极端化。
- 计划的必要性: 面对累积的问题和新的经济思想(如凯恩斯主义),许多人认为需要大胆的政府计划来应对未来。然而,实际上的计划更多是出于战争的需要。
第十六章:二十世纪世界政治 (WORLD POLITIC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第 334-360 页)
- 作者: P. D. Whitting, B.A. (Oxon)。
- 主题: 本世纪是一个“几乎没有缓和的危机”时期,充斥着战争、恐惧和军备竞赛。
- 英国的地位变化: 英国曾凭借其工业和贸易在世界上占据不成比例的霸主地位。但随着德国和美国的工业崛起,英国的相对地位下降(到 1945 年成为借贷国),这是国际不稳定的基本原因。
- 一战前的联盟: 欧洲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1882 年)和三国协约(法国、俄国、后加入的英国)。
-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 年,奥地利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是导火索。战争特点是德军试图通过比利时的**“闪电战”取得快速胜利,但最终陷入堑壕战**。美国的参战(1917 年,因德国无限制潜艇战)和俄国的退出(1917 年革命)改变了战局。
- 凡尔赛和约: 战后和解基于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和**“民族自决”,但由于缺乏经济考量和对民族语言复杂性的低估,导致了诸多问题。将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与惩罚性条约捆绑在一起是其失败的致命妥协。
- 和平的失败: 国际联盟在人道主义工作上取得成功,但在政治上失败,未能提供和平变革的手段。日本入侵满洲(1931 年)暴露了集体安全体系的“欺诈性”。
- 二战之路: 希特勒(1933 年)的崛起使欧洲重返传统联盟。“绥靖政策”(Appeasement)未能阻止德国的侵略行为。
- 第二次世界大战: 德国的侵略旨在避免两线作战。1942 年是转折点:斯大林格勒、阿拉曼战役和盟军在北非的登陆标志着轴心国胜利的终结。战争结束前,盟国成立了联合国组织(UNO),试图确保和平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