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力量:女性精英群体探微(1931-1945) 宋青红

 

巾帼力量:女性精英群体探微(1931-1945

宋青红

 


本书主要围绕宋青红的著作《巾帼力量:女性精英群体探微(1931-1945)》展开,该书审视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女性精英群体在民族解放和妇女解放运动中的作用。资料包含该书的版权信息、两位学者的序言,以及详细的绪论,概述了研究的概念、论题、学术回顾、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主要创新点。其中,文献特别聚焦于中国共产党女性精英在抗战时期的贡献,并详细阐述了邓颖超等领导人在战时妇女动员、参政及政策制定方面的重要活动与思想。此外,文献也回顾了此前关于妇女/社会性别史、战时妇女工作及女性精英个案研究的成果,并指出未来研究的拓展方向。

 

 

宋青红博士的著作《巾帼力量:女性精英群体探微(1931-1945)》是一部全面深入研究抗战时期中国女性精英群体的学术作品。这部著作以全民族的宏大视角,考察了共产党、国民党、中间党派以及社会各界女性精英在抗战中的贡献、思想主张和人际网络。本书不仅挖掘了海内外档案资料、报刊、日记、书信、回忆录等多样史料,更超越前人研究,全方位地展现了抗战时期各类型精英女性的群像。作者尤其关注女性的主体性与能动性,揭示了在国家话语和男性知识权力话语下被长期遮蔽的女性历史实践。

 

绪论:概念与论题

 

绪论部分阐明了本书的研究背景、概念界定和核心论题。作者将抗日战争置于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生存和国家独立的宏大背景下。在这一时期,中国女性响应号召,积极投身抗战,以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的决心贡献力量。

本书研究的女性精英群体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与普通女性一样,形象朴实丰满,有着家庭婚姻生活和人际关系,并注重与女性大众的接触互动。她们包括邓颖超、蔡畅等共产党妇女领袖,宋美龄、宋霭龄等国民党妇女领袖,以及宋庆龄、吴贻芳、史良、沈兹九、雷洁琼等社会各界女性专家、学者和名流。许多女性精英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包括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密歇根大学、约翰霍布金斯医学院,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国巴黎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等海内外知名学府的留学经历。

本书的核心论题围绕女性精英群体在民族危亡关头的思想主张、事业、经历展开,探讨她们作为性别群体与政治群体的有机结合,在谋求抗战胜利、实现民族国家独立的同时,也为自身解放和女性权利而奋斗。研究涉及妇女解放与民族国家解放的宏观议题,以及女性自主性、主体性,和社会制度对女性解放的束缚与限制等问题。

 

第一章:中共女性精英与抗日战争

 

本章深入探讨了抗战时期中共女性精英在战时妇女工作中的角色与贡献。中共妇女领袖们注重对中下层特别是普通女工和农村妇女的动员,强调改善她们的生活状况并进行政治教育以启发民族意识。

  • 中共妇运机构与妇女政策:介绍了中共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长江局妇委、南方局妇委等机构的成立与工作。南方局妇委在邓颖超领导下,开展了反对分裂、团结抗战、抢救难童、慰劳前线、宣传教育和上层妇女统战等工作。
  • 邓颖超与抗日战争:作为中共杰出妇女领袖,邓颖超早年即有独立生活和争取自由的愿望。她在抗战期间担任多项要职,代表共产党出席国民参政会,从事统一战线工作,并致力于农村妇女的动员。她强调坚持抗战到底、加强国内团结,并细致分析了农村妇女工作的具体方法。
  • 蔡畅、罗琼与战时妇女工作:蔡畅、罗琼等中共妇女领袖认为,妇女被压迫的根源在于私有制和阶级压迫,妇女解放必须与阶级解放、民族解放同时进行。她们主张妇女参政,但认为其仅是局部改良,需与保卫祖国紧密联系。
  • 罗叔章、杜君慧与战时妇女工作:罗叔章发起家庭妇女联谊会,创办职业学校作为地下活动据点,积极参与战地救护、募捐等工作。杜君慧则从理论上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对妇女解放问题的认识,强调只有推翻私有制才能实现妇女彻底解放。
  • 丁玲与西北战地服务团:丁玲率领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在前线进行文艺汇演、宣传动员,有效联络军民情感。丁玲的文艺创作,如话剧《重逢》和《河内一郎》,展现了女性革命者的困惑与挣扎,以及她们对生命意义的探寻。这一行动也凸显了女性跨越传统性别界限,走向更广阔社会活动空间的特征。

 

第二章:知名进步女性与抗日战争

 

本章聚焦于国共两党之外的各界女性精英,她们在抗战时期同样发挥了积极作用,关注民族国家前途,争取妇女权益,并推动各界团结。

  • 宋庆龄的政治活动:宋庆龄作为伟大的爱国者和政治家,坚定抗战必胜信念,反对分裂,痛斥汪精卫的叛国行径。她积极倡导国共合作,继承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为促成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了巨大努力。她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保盟)为抗战军民提供了大量援助。
  • 史良、刘清扬与战时妇女民众动员:史良是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积极呼吁政府重视妇女力量,组建妇女部门,并提出多项提案以保障妇女在军事、生产、教育、救护等方面的参与。刘清扬早年即投身华北抗日救亡运动,担任北平妇女救国联合会主席,积极开展抗日后援和民众动员工作。
  • 各行业女性精英与战时妇女工作:曹孟君在儿童保育和妇女宪政、职业问题上有重要贡献。雷洁琼负责江西妇女动员,积极思考妇女问题。此外,经济学家陈建晨、护理专家胡惇五、农学专家沈骊英(选育小麦新品种)、教育专家高君珊、戏剧学家李曼瑰等各行业女性专家学者,也在自身专业领域勤恳付出,为抗战做出了贡献。

 

第三章:女性精英与战时中国女子大学教育

 

本章考察了抗战时期女子大学及其女性领导者、师生在艰难环境中坚持办学、服务社会的情况。

  • 吴贻芳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吴贻芳是密歇根大学哲学博士,担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院长,积极参与国民参政会和国际外交,1945年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旧金山会议。金陵女大在她的领导下,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学生参与抗日义卖、歌咏队、空袭救护,并开设家政系和儿童福利试验所。
  • 王世静与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王世静出身名门,在美国获得教育学荣誉博士,致力于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的建设与发展,积极筹集经费、招聘师资。学院在战时迁校南平,在艰苦条件下坚持办学,并开展社会服务,如抗敌宣传、募捐寒衣、看护实习等。
  • 重庆女子师范学院:这所抗战时期由国民政府出资设立的女子师范院校,旨在培养堪当大任的女国民,而非仅仅贤妻良母。学院汇聚了魏建功、台静农、李霁野等著名学者作为教员,培养了大批中学女教师。学院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自主研究与实习训练,并鼓励师生积极参与社会教育活动,甚至开展生产事业以改善生活。

 

第四章:女性精英与战时妇女文化工作

 

本章探讨了抗战时期女性精英在妇女文化工作和期刊编辑方面做出的努力,以及她们对女子教育的观念。

  • 女性精英与战时妇女文化工作:沈兹九主编《妇女生活》和《妇女新运》,团结动员各界妇女参与抗战,倡导民主宪政。季洪协助编辑《妇女生活》,强调妇女在实际行动中争取平等。彭子冈作为记者,深入前线和后方,报道民众抗战实况,关注弱势群体,展现了卓越的新闻素养。
  • 抗战时期妇女期刊:介绍了《中国妇女》《上海妇女》《现代妇女》《前进妇女》《福建妇女》《妇女生活》《妇女界》《妇女新运》《湖南妇女》《女声》等多种妇女期刊,它们在传播知识、探讨问题、动员抗战、争取妇女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刊物是各党派、各界女性精英思想观念的交流和角逐场所。
  • 女性精英与《妇女月刊》:陆寒波创办《妇女月刊》,旨在唤醒女性关心民族国家大事,动员女性抗战,改善女性生活教育,摆脱男权思想束缚,并提供理论常识。刊物内容广泛,涉及妇女参政、教育、婚姻、性道德、职业和娼妓问题,积极倡导男女平等和女性权益。
  • 女性精英与战时女子教育:知识女性围绕战时需要怎样的女子教育展开讨论,提倡人的教育,培养独立人格,实现男女教育平等,并驳斥贤妻良母主义。她们主张加强女子职业教育和生产教育,使女性获得技能,经济独立,服务社会。

 

第五章:女性精英与战时妇女运动

 

本章详细分析了抗战时期女性精英在妇女参政运动、妇女宪政运动和妇女职业运动中的领导与参与。

  • 女性精英与战时妇女参政运动:国民参政会作为战时各党派参政议政的机关,共选出20名女参政员(如邓颖超、史良、吴贻芳等),她们大多具有高学历和留学背景。她们在参政会中提出近百项议案,涵盖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卫生、战争动员和女性问题,反映了她们对国家和女性权益的关注,例如组织妇女代耕队、成立妇女生产事业推动委员会、保障职业妇女权益、招收女生进入警官学校等。
  • 女性精英与战时妇女宪政运动:抗战时期,妇女界发起了两次宪政运动,讨论妇女如何开展宪政、妇女与宪政及抗战的关系、妇女代表名额等问题。各党派女性精英就此达成一定共识,认为需要提高妇女政治素养、动员基层妇女参与、规定妇女代表名额、提升文化教育水平。共产党妇女领袖将妇女宪政运动视为争取妇女政治权利的途径,并与推翻私有制、解放阶级联系起来。
  • 女性精英与战时妇女职业运动:针对抗战中后期裁撤女职员和妇女回家的逆流,女性精英们展开了激烈争论。她们强调妇女应继续参与抗战工作和社会事务,反对新贤妻良母主义,主张普遍设立托儿所和公共食堂,以解放妇女的家庭束缚,并要求经济和政治上的平等。

 

第六章:战时女性精英与各地妇女运动

 

本章考察了抗战时期福建、四川、浙江等地女性精英领导下的妇女运动和妇女组织活动。

  • 抗战时期《福建妇女》与战时妇女动员:福建省成立了国民党系统的妇女会和妇女运动委员会,广泛动员妇女参与劝募捐献、慰劳救济、宣传教育、妇女从军、扫盲等工作。这促进了妇女权益意识的觉醒,改变了社会习俗,但受限于传统观念、经费和干部不足。
  • 抗战时期四川妇运领袖与妇女组织:抗战前四川妇女知识水平和职业发展受限。抗战时期,共产党地下组织和国民党领导的妇女组织都在四川开展工作,动员妇女抗战、救济、训练。四川省妇女代表大会的召开,选举出高学历、有经验的知识女性领导妇运。然而,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妇女知识水平低、干部缺乏等问题仍是主要挑战。
  • 抗战时期浙江省妇运领袖与妇女团体:浙江省妇女协会和妇女会是领导地方妇女运动的重要组织。它们通过设立执行委员会、监察委员会,下设总务、组织、宣传、训练、救济等科,全面推动妇女解放、男女平等、战争动员和参政。许多领导者为知识精英,她们在艰苦条件下克服困难,为浙江省的妇女运动和抗战做出了积极贡献。

 

第七章:战时妇女界与女性精英人际网络

 

本章深入分析了抗战时期妇女界作为一股独立力量,如何在民族危机下形成独特的人际关系网络,并发挥政治作用。

  • 统一战线与国民党妇女组织:新运妇女指导委员会是涵盖国共两党和各界妇女的全国性统一战线组织。初期在宋美龄的领导下,广泛吸收各方力量,从事妇女培训、生产、慰劳、保育等工作。国民党政要夫人(如李德全、沈慧莲、陈适云、皮以书、傅学文)和国民党妇女干部(如钱用和、陶玄、陈逸云)在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 中共妇运干部人际网络与统战工作:邓颖超领导的南方局妇委通过多交朋友的策略,与国民党上层妇女、中间派别建立了广泛联系,并通过内部党员在新运妇女指导委员会等组织中宣传党的方针。尽管存在摩擦,宋美龄的宽容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战线的维系。
  • 女性精英人际关系网络:女性精英之间的人际网络通过旧识、工作伙伴、师生关系、熟人介绍等多种方式形成。例如,邓颖超与罗叔章的深厚友谊,沈兹九与杜君慧的革命情谊,宋庆龄、何香凝与史良的相互支持。这些网络不仅推动了妇女工作的开展,也使得女性在服务国家的同时,能更好地追求自身权利。
  • 内部斗争与合作:在新运妇女指导委员会内部,国共女性精英之间存在宣传工作、群众路线等方面的尖锐斗争。皖南事变后,国共摩擦加剧,部分中共妇女干部被迫撤离。然而,在民族存亡的特殊时期,各党各派各界女性精英仍能致力于团结抗战,在追求民族解放的前提下,也积极争取女性自身的权益。

 

总结

 

《巾帼力量:女性精英群体探微(1931-1945)》一书以其丰富详实的史料和独特的社会性别视角,成功地展现了抗战时期中国女性精英的多元面貌和卓越贡献。她们不仅积极投身民族解放的抗日战争,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救济等各个领域发挥了关键作用,也改写了女性只能是战争受害者的传统叙事。这些女性精英,许多经历过五四时代的洗礼,拥有独立人格和坚韧品格,她们在国难当头之际,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国家命运紧密联结,展现了强烈的家国情怀和自我牺牲精神。

本书强调,抗战时期女性解放与民族解放密切相关,女性精英们坚定地认为民族国家解放是妇女解放的前提,但同时也在为女性自身的职业平等、参政平等、教育平等而奋斗。尽管国共两党对妇女运动的理解和实践存在差异,例如共产党更注重底层妇女的动员和实际生活改善,而国民党则侧重中上层女性的动员和新贤妻良母主义的倡导,但各方力量在抗战的大旗下,共同推动了妇女运动的发展,提升了广大妇女的政治觉悟和主体意识。

通过对各章节内容的梳理,本书展现了抗战时期女性精英群体如何在复杂的政治格局和严峻的社会现实中,以其独特的柔美与坚韧,为中华民族的抗战胜利和女性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部著作对于理解中国近现代史、民国妇女史,乃至抗战时期国共关系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