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华文学批评大系:张锦忠
马华文学批评大系:张锦忠
《马华文学批评大系:张锦忠》由张锦忠撰写,并由钟怡雯和陈大为主编,于2019年出版。这些节选包含了总序和两篇批评文章的开头部分,概述了马华文学批评史及其发展趋势。总序追溯了从早期如方修编撰的“大系”到学术论文兴起,标志着马华文学进入“殿堂化”的学术论述时代。随后的文章标题,如《离境,或,重写马华文学史》和《离心与隐匿》,表明了本书内容侧重于探讨马华文学的流散、身份认同和文化困境等核心议题。
洞察马华文学的流变与殿堂化
《马华文学批评大系:张锦忠》(Malaysian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Tee Kim Tong)由张锦忠著,钟怡雯和陈大为担任主编。该书于2019年2月由元智大学中国语文学系出版。本书是“马华文学批评大系”系列中的一卷,以长篇学术论文为主,辅以短篇评论。本卷收录了张锦忠自1989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三十年间的论述成果。
大系背景:纪念马华文学百年与批评殿堂的建立
“马华文学批评大系”系列的编纂,旨在纪念马华文学百年。这一系列采用了“一人独立成卷”的编选形式,以此突显马华文学批评界日益显著的“殿堂化”趋势。
总序指出,马华文学批评经历了从早期“混沌初开”、充满活力和焦慮的“文学社论”时代(以方修编的《新马华文文学大系 (1919-1942)·理论批评》为代表),到战后“作家评论”逐步转型,再到见证“作家评论”到“学者论文”过度的时期。进入1990年代后期,随着新锐学者的投入和本地中文系学生的关注,马华文学正式进入了“学术论述的年代”,形成了初步成形的马华文学评论殿堂。
本套《马华文学批评大系》旨在强调其在方法学、理论应用和批评视野上的进阶性,以区别于此前其他几套大系。全套大系最终编成十一卷,内文总计2,666页。
张锦忠卷内容:核心关怀与理论创新
本卷作者张锦忠副教授,现居台湾高雄,任职于国立中山大学。他在移居吉隆坡时,曾多年担任《蕉风月刊》与《学报半月刊》的编辑。他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东南亚英文与华文文学、离散论述以及摄影哲学。
张锦忠在本卷中收录的论文,梳理了他过去二十多年来主要关注的马华文学论述议题,涵盖了四个核心范围:
- 马华文学的定义与身份:包括马华文学的定义/疑义、地位/困境,以及其身份/文化属性。这也是作者在台湾反思“南洋论述”的起点。
- 重写马华文学史:这一论域的作品如《中国影响论与马华文学》等。
- 现代主义文学:关注星马现代主义华文文学与陈瑞献等“六八世代”(Generation of 1968)。
- 离散诗学与新兴华文文学:这是他自2000年以来的研究核心框架,并延伸至晚近倡导的华语语系研究(Sinophone studies)。
他近年来的研究兴趣已逐渐转向地舆诗学与空间论述,并以此与马华文学联结。
本卷收录的十一篇重要论文详细地展现了张锦忠的学术轨迹与深度思考:
- 离散与流动: 探讨了“离境”作为马华文学的核心象征,指出中国文学不离境,便没有马华文学的出现。收录的文章如《离境,或,重写马华文学史——从马华文学到新兴华文文学》和《海外存异己;或,马华文学:朝向一个新兴华文文学理论的建立》,明确将马华文学视为“流动的华文文学”、“跨国华文文学”及“新兴华文文学”的实例。
- 在地知识与文化身份: 深入探讨了在马来西亚特殊的文化政治环境中,华裔社群面临的身份认同与文化危机。文章如《南洋论述/在地知识——者的局限》和《马华文学与文化属性:以独立前若平文学活动为例》,讨论了战前马华文学的地方感性、双重意识与中华属性等重要议题。
- 文学制度与政治环境: 张锦忠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了国家权力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如《国家文学与文化計畫:馬來西亞的案例》一文指出,国家文学往往是文化计量的产物,而非仅是想象的建构,并且在马来西亚,只有国语(马来文)文学才符合“国家文学”的条件。
- 批评反思与台湾经验: 作者对马华文学的自我批评机制进行了反思,如《论“马华文学批评匮乏论”与〈蕉风〉》。此外,他还专门探讨了台湾文学复系统中的马华文学现象,包括早期“侨生”的中国(文学)认同模式,以及八九十年代旅台马华作家在台湾文坛的崛起和典律建构。
总结评价
《马华文学批评大系:张锦忠》一书,不仅是作者三十年研究生涯的精心总结,其内容更是构建新一代马华文学理论的重要基石。张锦忠通过复系统理论和后殖民论述等视角,系统性地解构了马华文学与“中国影响论”的复杂关系,并以“离境”作为核心象征,描绘了马华作家群体的漂泊、流散与在新兴华文文学体系中找寻自我的历程。本书对于研究马华文学、华语语系文学及离散文学的学者和读者而言,都具有高度的学术价值和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