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哲学问题》 Problems in Education and Philosophy

 严元章藏书0204

 

《教育与哲学问题》

Problems in Education and Philosophy

 



本书探讨了教育哲学及其核心问题,强调了教育与哲学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因为两者都追求智慧。文本首先讨论了教育哲学的范围和争议,指出其主要问题涉及知识、价值和实在。随后,它区分了古典传统现代传统心智本质心智训练上的不同理解,前者侧重于理性、绝对知识和形而上学,而后者(如自然主义和实用主义)则关注经验、相对真理和科学方法。最后,文章考察了社会哲学对教育实践的影响,运用了羊群丛林市场有机体等比喻来描绘社会,并讨论了学术卓越与辍学问题、顺从与创造力之间的紧张关系。

 

《教育与哲学问题》(Problems in Education and Philosophy)一书由 Charles J. Brauner 和 Robert W. Burns 撰写,版权于 1965 年归 Prentice-Hall, Inc. 所有。

总体方法论

本书采用问题导向法"problems approach"来探讨教育哲学的方法和材料。作者没有罗列高度专业化的术语或令人困惑的哲学标签,而是提供了一系列具有明显哲学面向的教育问题进行展示和分析。这种方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证明哲学在教育中所扮演的功能性角色。

作者选择问题的标准有三:首先,每个问题必须与教育工作者日常工作中的即时关注点相关;其次,每个问题都必须能够展示教育哲学的不同方面(无论是作为方法还是内容);最后,每个问题都必须是即将开始教学生涯的初学者可以在情感上和智力上把握的重要且有意义的问题。

各章节详细书评

引言(Introduction

虽然章节目录中列出了引言(第 1 页),但提供的资料没有直接给出其详细内容,但从上下文来看,引言部分可能讨论了公共教育的规模和重要性。资料指出,教育是美国最大的事业,也是国家的增长产业。引言系列丛书(《教育基础丛书》)的目的是为了让未来教师理解教育基础,因为这是他们专业知识的工具。

第一章:哲学与教育(Philosophy and Education

(始于第 4 页,包含哲学、教育、教育哲学等小节)

本章的主要目的是阐明教育哲学的范围、顺序、内容和方法本身就是这门学科的问题之一

  • 哲学家们对知识(认识论)、价值(价值论)和实在(形而上学)等问题的恰当回应存在分歧,而这些问题不仅对于纯粹哲学重要,对于发展能够指导实际教育实践的教育哲学也同样重要。
  • 本章介绍了最基本的专业术语,并揭示了一些固定的立场,以展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演变出几种主要的思想流派。
  • 教育被定义为一个过程,但关于教育的含义存在多种观点,例如:它是发掘儿童心中潜藏的观念吗?它是培养内在能力的过程吗?它是记录和存储有组织的知识和价值观的过程吗?它是让儿童适应社会的过程吗?教育可以是表现Manifestation,将内在潜能展开),获得Acquisition,吸收外部信息),或交易Transaction,人与环境的互动)。

第二章:论心智训练(On Training the Mind

(始于第 27 页)

本章的核心目标是尽可能清楚地证明不同的哲学概念如何产生不同的教育概念

  • 为了保持所选问题的当代有效性,本章选用了教育的目的是否在于训练心智to train the mind)这一问题。
  • 作者认为这个选择很恰当,因为哲学和教育都长期关注智力发展的概念和意义
  • 在传统观点中,心智被视为一种代理或力量,能够产生观念(Ideas)。这种观念通过概念形成使感知变得可以理解,从而使人类拥有知识。因此,教育的重点必须是心智的训练。传统观念主张心智训练(mental discipline)意味着发展内在的理性力量并充实知识。
  • 现代传统则受到经验主义和行为科学的影响,将心智定义为一个描述行为质量的词汇(而非实体)。因此,心智训练意味着培养探究和推理的方法,旨在解决问题,其知识的价值在于其工具性,而非内在的固定价值。

第三章:论进步主义教育(On Progressive Education

(始于第 55 页)

本章用于分析一个更广泛的问题:进步主义教育

  • 本章以对教育的广泛批评开篇,尤其是那些声称进步主义教育的破坏性因素感染了许多学校系统,导致教育系统萎缩的断言。
  • 为了分析这个问题,作者采用了简单的策略:询问进步主义教育的含义,并指出其核心概念是进步progress)。
  • 进步的分析引出了对变化(带有形而上学内涵)和合意性(带有价值论内涵)的探讨。
  • 这一讨论提供了一个机会,以说明涉及绝对价值体系的哲学如何产生一种与涉及相对价值体系的哲学截然不同的教育方法。
  • 该章回顾了进步概念的哲学史(希腊时代、基督教时代、启蒙运动和达尔文时代),指出传统观点认为进步是朝着固定和终极目标(如救赎或历史的终点)的变化,而达尔文主义之后的观点则认为进步是实验性的,取决于人类的能动性,目标是开放的、不断变化的。

第四章:学术卓越与辍学(Academic Excellence and the Dropout

(始于第 80 页)

本章探讨了学术卓越学校辍学这两个关键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探究政治哲学和社会哲学

  • 作者在论述中刻意地在分析和倡导之间转换,但没有使用技术语言或哲学立场,以便学生可以进行自己的分析。
  • 本章试图表明,一个人对社会本质的看法决定了他对学校和教育的看法
  • 通过鲜明的对比,本章采用了四种社会组织的概念(比喻)来分析关于学术卓越和学校辍学问题的不同信念:
    1. 群体比喻(The Analogy of the Herd:社会被比作羊群或牛群,强调控制、服从和领导权,辍学者和学术精英是群体之外的个体。
    2. 丛林比喻(The Analogy of the Jungle:社会被比作丛林,强调生存竞争适者生存,学校是筛选机制。
    3. 市场比喻(The Analogy of the Marketplace:社会被视为商品、服务和人才交换的场所,强调讨价还价效率管理主义
    4. 有机体比喻(The Analogy of the Organism:社会被视为一个有机体,强调各部分协调一致以实现社会健康,学校的目标是鼓励合作协调,减少异化。

第五章:创造力与墨守成规(Creativity and Conformity

(始于第 118 页)

本章使用与第四章相同的策略和战术,旨在证明一个人关于人性的观点如何影响他对学校内外创造力和墨守成规的看法

  • 本章通过类比比较和对比,提供了四种对人的刻画
    1. 人是野兽(Man as a Beast:强调人的动物性欲望需要通过命令式的秩序Order by Commandment)和纪律来控制。
    2. 人是高贵的野蛮人(Man as a Noble Savage:强调人的自然本性是良善的,社会是腐败的根源,需要自然的秩序,应避免社会规训。
    3. 人是购物者(Man as a Shopper:人被视为快乐与痛苦的计算者,通过权衡成本和收益来做出选择,追求便利的秩序Order by Calculation),教育应教人如何高效购物
    4. 人是塑造者(Man as a Shaper:人有自我塑造的潜力,能够通过有意识的选择努力来影响环境,反对那种以便利之名义延伸的秩序(即墨守成规)。只有作为塑造者,人才能具有创造力。
  • 这些类比显然与第四章中的社会图景(群体、丛林、市场和有机体)相关。本章旨在通过创造力和墨守成规的实际教育问题,作为学生深入探索人性本质的跳板。

总结评论

本书通过问题导向法,成功地将哲学的核心领域(形而上学、价值论、认识论) 融入到对当代教育挑战的分析中。作者明确了教育实践的许多问题,如分级、使用训练、隔离学生等,都必须通过先前的哲学探究才能解决。这种方法论使得抽象的哲学概念(如绝对价值与相对价值) 能够直接应用于具体的教育政策和实践(如学术卓越与辍学),从而为未来的教师提供洞察力学术杠杆。作者在后半部分章节中广泛使用类比和文学风格,是为了帮助初学者更好地掌握抽象概念。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98印尼华人遭遇实录

华文独中教科书~高中华文各册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