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问题》Problems of Chinese Education

 严元章藏书0205

 

《中国教育问题》Problems of Chinese Education

 



本书概述了中国传统教育体系及其在面对西方文化和思想时的挣扎与转变。它讨论了中文书写系统的固有特性,认为汉字比罗马拼音更能传达文化感觉;同时,文章也详细描述了旧时的教育结构,如私塾生活、经典教材(如《三字经》和《千字文》)以及旨在选拔官员的科举考试制度。随后的章节记录了自19世纪以来西方传教士和商人对中国教育的最初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改革运动和民族主义的兴起,特别关注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作为新教育蓝图所面临的逻辑和实施上的挑战。

 

本书由维克多·珀赛尔博士(VICTOR PURCELL, Ph.D.)撰写,于 1936 年出版。作者旨在探讨中国教育在现代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根本性挑战,特别是文化融合和语言适应性问题。

绪论部分(前言及第一、二章)

【前言 (PREFACE) 作者指出,本书第一章和第二章是介绍性内容。第四章(语言问题)基于一套新系统对中文新词汇进行考察。第五章是《三民主义》的摘要,其中关键短语附有中文原文,以便与语言章节对照阅读。最后一章则描述了当时的现状并提出了一些初步建议。

【第一章:旧制度 (The Old System) 本章详细描述了中国长达两千年的传统文学教育体系

  1. 历史沿革与儒家影响: 传统教育体系源远流长,其赞助者常将引入新事物包装为回归古代的传统(例如孔子和墨子的改革,以及清代官员引入数学时的历史论证)。周代(公元前 1122 年?)的教育内容包括六艺(乐、射、御、书、数、礼)和六德(智、仁、善、义、忠、和)。
  2. 科举制度的核心地位: 这一制度是从公元 600 年到 20 世纪初中国社会流动的唯一途径。书中详细描述了科举考试的复杂流程,包括府考、院考、八股文章八脚文章)的写作要求、回避字和抄录要求。
  3. 教育内容与方法: 课程包括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等启蒙读物,随后是《四书》和《五经》。教学方法强调背诵高声朗读,以及对仗句antithetical sentence)的写作,追求形式上的对称与节奏,而非逻辑必然性。
  4. 汉字的特性: 讨论了汉字作为意音文字的起源、演变和优势,例如其在数千年间保持相对稳定,能超越方言实现帝国政治统一。
  5. 制度评价: 尽管这一文学体系在培养心智和维持社会团结(通过孝道等原则)方面取得了成就,但在创造物质财富和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却显得苍白无力。

【第二章:与西方的接触 (Contact with the West) 本章追溯了西方对中国教育体系的冲击。

  1. 早期接触: 16 世纪的耶稣会传教士(如利玛窦)带来了西方科学(数学、天文学),但这些知识最初仅被视为好奇心,对中国教育体系影响甚微。
  2. 军事冲击与初步模仿: 1842 年鸦片战争的失败,首次让中国意识到自己在物质力量上的劣势。随后,中国开始了半心半意的模仿,例如在 19 世纪 60 年代建立了同文馆和江南兵工厂的学校,以培养翻译和工程人才。
  3. 传教士教育: 新教传教士学校是现代知识教学的先驱,尽管它们主要服务于教会目标,但培养了包括孙中山在内的早期改革领袖。
  4. 科举制度的瓦解: 1887 年,数学和科学首次被纳入科举考试,标志着旧制度开始松动。甲午战争的惨败(1894-1895 年)加速了改革。
  5.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张之洞的《劝学篇》提倡 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后,保守派不得不屈服,清政府于 1905 年彻底废除科举制度,并建立了基于日本模式的现代公立学校体系。
  6. 女性教育: 在 1907 年之前,中国的女性教育长期被忽视,且仅限于家政培训。

转型与核心挑战(第三、四章)

【第三章:教育的目的 (The Aim of Education) 本章深入探讨了中国教育转型期的目标困境

  1. 中西融合的困难: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尝试遭遇了巨大阻力,因为旧制度的垄断性使得改革者对西方文化了解有限。中国学生被迫在同一天内在课堂上面对两种完全不同的理想和事实(即儒家伦理与西方科学),导致了双重统治diarchy)的困惑。
  2. 思维模式的差异: 传统的权威主义阻碍了中国学生发展西方式的提问探究精神。
  3. 爱国主义的建构: 现代民族主义对于中国而言是新生事物,旨在将一盘散沙的四万万同胞凝聚成一个民族。
  4. 改革困境的根源: 许多观察家(如胡适)分析认为,中国改革之所以不如日本成功,是由于中国缺乏强大的统治阶级、军人阶层地位低下,以及文学教育使知识分子变得被动且效率低下。

【第四章:语言问题 (The Language Problem) 本章被视为一次对汉语言适应西方概念新的检验

  1. 汉语言的本质: 汉语言的特点是具体、描述性,沿袭了节奏性思维,这与西方依赖逻辑抽象范畴的哲学基础截然不同。文言文的精髓在于对仗与节奏,而非逻辑推理。
  2. 翻译的陷阱: 现代学者大量创造了新词汇来翻译西方概念,例如社会主义(社會主義)、资本主义(資本主義)。然而,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这些词汇的内涵被扭曲,例如权利(權)在中文里更偏向权力/权威,而非个人权利。
  3. 白话文运动: 国语(Kuo Yü)运动兴起,旨在用基于北京官话的白话文Pai Hua)取代文言文作为教育媒介。但这对于非官话区(如广东、福建)的人民而言,无异于学习一门外语。
  4. 科学表达的精确性挑战: 存在争议认为,由于中文缺乏西方语言的屈折变化和精确性,难以表达科学概念的严格性。例如,将加热翻译为遇热meets heat),可能导致学生将视为某种物质实体。作者认为,基本英语Basic English)可能是一个更有效的科学传播媒介。

纲领与现状(第五、六章)

【第五章:三民主义 (San Min Chu I) 本章是关于孙中山《三民主义》这一革命纲领的详细摘要和评述,该纲领自 1928 年起成为中国教育的基石。

  1. 三大原则:
    • 民族主义: 强调中国是一盘散沙,需要抵抗外国的政治和经济压迫,复兴民族精神。
    • 民权主义: 旨在实现民主,但批评中国人尚未理解自由的真正含义。提出了人民的四权(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和政府的五权(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 民生主义: 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认为社会进步是通过资本家和工人的利益调和(而非阶级斗争)来实现的。
  2. 纲领的来源与评价: 作者披露,《民生主义》部分的核心观点深受美国牙医莫里斯·威廉(Maurice William)一本与中国无关的著作影响。
  3. 批判性评估: 作者指出,《三民主义》中存在大量事实错误和逻辑矛盾。尽管孙中山呼吁其追随者对其文本进行扩展和修正,但其门徒却将未经修正的文本视为新中国圣经。作为教育基础,该书最大的缺点在于其反科学、非批判性的态度以及将中国的所有问题归咎于外国压迫的倾向。

【第六章:当前时期 (The Present Period) 本章描述了 1928 年国民政府建立后的教育现状。

  1. 行政组织与混乱: 1928 年,教育系统因军阀的需求、资金不足和学生运动(学潮)而陷入混乱。教育部(后一度改为大学院,再恢复)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但这些法规在很大程度上并未得到遵守。
  2. 课程与政治渗透: 1929 年,小学课程正式确定,《三民主义》每周占 90 分钟。同时,教科书被系统地渗透了民族主义和反外思想,例如描述五卅惨案和日本侵略。
  3. 计划与现实的脱节: 尽管教育当局提出了雄心勃勃的普及教育计划(例如 1920 年计划八年内普及四年制初级教育),但由于缺乏资金和政治动荡,实际实现度极低。作者强调,中国普遍存在计划与执行之间的巨大脱节。
  4. 教育结构失衡: 中国媒体和国际联盟专家团的报告都指出,中国教育结构上重下轻金字塔尖站立):高等教育的支出与普及教育的支出严重不相称。
  5. 文化挑战: 国际联盟专家团警告,中国教育存在过度模仿美国模式的危险。此外,中国教育迫切需要一种新美学,以抵制西方现实主义对传统艺术、书法和设计带来的腐蚀和丑化。

结论

本书认为,中国教育的根本挑战在于如何应对文化双重性cultural dichotomy)。作者建议,中国应停止在同一个系统中强行融合儒家伦理和西方逻辑,而应将传统研究(如儒学、书法、诗歌)视为纯粹的文学和审美传统,将其与客观的、实用的现代教育系统分开对待,待未来实现自然融合。只有当中国人开始对未实现的目标感到不安,并真正践行儒家美德sincerity)时,任何教育系统才能有效。


附录

附录提供了对代表性中国教科书(主要为小学和初级中学社会学、历史学)的分析。分析显示,这些教科书忠实地体现了国民党(K.M.T.)的纲领,内容集中于以下方面:

  1. 民族屈辱史: 详述了中国因鸦片战争和不平等条约所受的领土损失和权力侵犯。
  2. 反帝宣传: 将西方列强描绘为帝国主义的压迫者,并强调九五国耻等纪念日。
  3. 孙中山与《三民主义》: 将孙中山定位为国父和共和国的奠基者,将《三民主义》作为建立新国家的完整方法进行灌输。
  4. 经济民族主义: 倡导国货,鼓励抵制外国商品,以实现经济自给自足。
  5. 军事化: 鼓励学生培养古代战斗精神,进行军事操练,以保护国家。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98印尼华人遭遇实录

华文独中教科书~高中华文各册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