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抗战时期广东省银行与私营侨批业经营关系研究
华南抗战时期广东省银行与私营侨批业经营关系研究 秦云周 华南抗战时期广东省银行与私营侨批业 之间经营关系的研究,阐述了两者从竞争走向合作的原因、机制、成效及制约因素。研究指出,战时环境是促成 广东省银行 (官方金融机构)与 侨批业 (私营侨汇机构)合作的诱因,而互利互惠是合作持续至抗战胜利的深层原因。合作中, 广东省银行 利用其官方背景和地理优势提供批路安全和资金支持,而 侨批业 则弥补了银行在侨汇揽收和解付环节的短板,双方的协作对充实抗战物资和赢得经济战役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由于 侨批业 的本质属性是逐利,且战后缺乏机制保障,双方在抗战胜利后重新走向了竞争。 论文分析了华南抗战时期广东省银行(下称 “ 粤省行 ” )与私营侨批业从竞争走向合作经营的转变。研究表明,战时特殊环境是促成合作的直接诱因,而互利互惠是双方合作关系得以持续至抗战胜利的深层原因。在此合作中,粤省行利用其官方背景与地方网络优势,为侨批业提供了汇路安全保障、侨款中转及头寸接济等关键服务。相应地,侨批业弥补了粤省行在侨汇揽收与末端解付方面的短板,并为其提供了宝贵的经营管理经验。双方合作成效显著,不仅保障了数百万侨眷的生计,更为正面战场充实军备物资、赢得对日经济战乃至抗战最终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由于牟利是侨批业的本质,与政府银行的合作限制了其利益最大化。抗战胜利后,外部威胁消失,侨批业为追求更大的汇兑利益而寻求自主经营,加之双方关系调整缺乏机制化保障,最终导致二者重回竞争与争夺的局面。 背景:战前竞争与相互利用 在华南抗战全面爆发前,广东省银行与私营侨批业在侨汇市场上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竞争与相互利用。侨批业凭借其深厚的根基占据市场主导地位,而粤省行则试图利用行政力量打破这一格局。 侨批业的主导地位与对省银行的借重 私营侨批业(包括侨批局和水客)凭借其遍布海内外的经营网络和独特的经营模式,长期主导着潮汕、兴梅、海南等地的侨汇业务。作为一家新进入该领域的金融机构,粤省行的市场份额微不足道。 表 1 : 1937 年广东省银行与侨批业办理侨汇比较(单位:法币万元) 所在区域 总额 广东省银行 占比 (%) 侨批业 占比 (%) 潮汕、兴梅地区 6,200 194.72 3.1% 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