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华南抗战时期广东省银行与私营侨批业经营关系研究

图片
华南抗战时期广东省银行与私营侨批业经营关系研究 秦云周 ​   华南抗战时期广东省银行与私营侨批业 之间经营关系的研究,阐述了两者从竞争走向合作的原因、机制、成效及制约因素。研究指出,战时环境是促成 广东省银行 (官方金融机构)与 侨批业 (私营侨汇机构)合作的诱因,而互利互惠是合作持续至抗战胜利的深层原因。合作中, 广东省银行 利用其官方背景和地理优势提供批路安全和资金支持,而 侨批业 则弥补了银行在侨汇揽收和解付环节的短板,双方的协作对充实抗战物资和赢得经济战役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由于 侨批业 的本质属性是逐利,且战后缺乏机制保障,双方在抗战胜利后重新走向了竞争。     论文分析了华南抗战时期广东省银行(下称 “ 粤省行 ” )与私营侨批业从竞争走向合作经营的转变。研究表明,战时特殊环境是促成合作的直接诱因,而互利互惠是双方合作关系得以持续至抗战胜利的深层原因。在此合作中,粤省行利用其官方背景与地方网络优势,为侨批业提供了汇路安全保障、侨款中转及头寸接济等关键服务。相应地,侨批业弥补了粤省行在侨汇揽收与末端解付方面的短板,并为其提供了宝贵的经营管理经验。双方合作成效显著,不仅保障了数百万侨眷的生计,更为正面战场充实军备物资、赢得对日经济战乃至抗战最终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由于牟利是侨批业的本质,与政府银行的合作限制了其利益最大化。抗战胜利后,外部威胁消失,侨批业为追求更大的汇兑利益而寻求自主经营,加之双方关系调整缺乏机制化保障,最终导致二者重回竞争与争夺的局面。   背景:战前竞争与相互利用   在华南抗战全面爆发前,广东省银行与私营侨批业在侨汇市场上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竞争与相互利用。侨批业凭借其深厚的根基占据市场主导地位,而粤省行则试图利用行政力量打破这一格局。   侨批业的主导地位与对省银行的借重   私营侨批业(包括侨批局和水客)凭借其遍布海内外的经营网络和独特的经营模式,长期主导着潮汕、兴梅、海南等地的侨汇业务。作为一家新进入该领域的金融机构,粤省行的市场份额微不足道。   表 1 : 1937 年广东省银行与侨批业办理侨汇比较(单位:法币万元) 所在区域 总额 广东省银行 占比 (%) 侨批业 占比 (%) 潮汕、兴梅地区 6,200 194.72 3.1% 5,700...

东南亚侨汇与抗日战争——再论东兴汇路的起源与发展

图片
东南亚侨汇与抗日战争——再论东兴汇路的起源与发展 秦云周 ​​   秦云周撰写的《东南亚侨汇与抗日战争 —— 再论东兴汇路的起源与发展》 ,于 2024 年发表在《东南亚研究》期刊上。文章主要探讨了 抗日战争时期 重要的战略金融通道 东兴汇路 的历史起源与发展机制。作者秦云周通过查阅一手档案,提出该汇路并非如传统观点所认为的那样始于 1942 年并主要归功于私营 侨批业,而是早在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 就已存在,并由 官方行局 (如邮政机构和广东省银行)构建和主导。文章分析了 官方力量 在保障批路安全、提供头寸和侨款解付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肯定了东兴汇路在支持 华南抗战 和 集中侨汇 方面的贡献,同时也指出了战时环境和 国家与地方金融机构 在利益上的矛盾所带来的局限性。     本文深入剖析了抗日战争时期连接中国与东南亚的战略金融生命线 —— 东兴汇路 。核心论点在于修正学术界长期以来的主流观点,即该汇路并非如传统认知中由潮帮私营侨批局于 1942 年春开辟,而是 早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就已由国家官方行局(主要是国家邮政机构和广东省银行)初步构建并主导 。   东兴汇路之所以能在战火中持续运作并发展壮大,关键在于官方力量解决了私营侨批业无法独立应对的四大难题: 批路安保 (由华南驻军和地方政府提供武装保护)、 头寸接济 (由官方银行提供兑付所需的巨额法币)、 侨批寄递 (依托国家邮政系统的安全网络)以及 侨款解付 (利用官方银行广泛的分支机构)。私营侨批业在战时大规模利用并扩展了此汇路,但其角色是建立在官方已铺设的基础设施之上。   该汇路对抗日战争的贡献是多方面的:首先,它为闽粤数百万侨眷提供了生计来源,稳定了华南后方经济与社会秩序;其次,它成功地将巨额侨汇导入国统区,有效挫败了日伪当局掠夺华侨外汇的图谋,在对日金融战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最后,它还成为中共中央获取海外抗战资源(如药品、资金)并扩大国际统一战线的重要秘密渠道。   尽管贡献卓著,东兴汇路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主要包括战时环境下持续的 头寸短缺 问题,以及国家行局与广东省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之间因 利益争夺 而产生的矛盾。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民政府集中侨汇的整体效能。   一、 东兴汇路的历史起源:对主流观点的修正   长期以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