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智商社会:如何从智商衰退中跳脱出来

 

低智商社会:如何从智商衰退中跳脱出来

 


本书探讨了日本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低智商现象,作者通过剖析近年来日本经济、政治、媒体以及民众行为中的种种怪象,指出这并非是个人智力水平下降,而是集体思考能力的衰退。作者认为,这种衰退导致了日本在国际竞争中日渐式微,民众对复杂问题缺乏深度思考,易受情绪和表面信息影响。书中呼吁日本人重新唤醒思考能力,摆脱狭隘视野,并提出诸如发展核能等具体建议,以应对全球化挑战并实现国家繁荣。最终,作者希望读者能认识到思考的重要性,并积极行动起来,改变现状。

 

 

本书作者大前研一通过集体智商这一视角,深入剖析了近年来日本社会出现的各种现象,将其视为一种“21世纪的日本人论。作者认为,在当前全球经济进入紊乱时期,思考能力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以印度崛起为例,指出新兴国家依靠教育促进经济发展,而不再是仅仅依赖资源、人口或军事。作者旨在通过本书,警示日本社会低智商化的现状,并呼吁读者保持思考的警醒。

 

以下是各章节的详细书评:

 

第一章低智商社会的出现

 

本章开篇点题,指出日本社会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加不进行思考的人,导致整体智商显著下降。作者将日本当前的状况描述为安于现状、缺乏紧迫感的影子国家

 

  • 智商衰退的表象:
    • 教育领域: 不合格大学生增加,中小学生学习能力下降,这被认为是素质教育的后遗症。年轻人对工作和学习缺乏兴趣,加剧了中产阶级社会的崩溃。
    • 信息依赖: 随着信息化发展,年轻人对手机和互联网依赖度高,导致思考和交流能力下降,甚至只关心身边3米以内的事情。
    • 成人行为: 成年人盲目跟风,如媒体宣传纳豆减肥就抢购一空,对中国食品的恐慌性抵制缺乏主见。电视节目充斥着猜谜和笑话,使观众失去思考能力。
    • 政治停滞: 政治是集体智慧的体现,日本政治的停滞明显反映了集体智商的衰退。小泉纯一郎首相利用邮政民营化议题,将选民划分为“B(不清楚具体情况,只随大流和意气用事的人),并凭借煽动性言论获得压倒性胜利,作者认为这是对日本人集体智商的莫大嘲讽。
    • 经济决策: 日本民众在全球金融危机中仍热衷于将大量资金存入银行,而非投资,也被视为集体智商低下的表现。
  • 智商衰退的根源: 作者认为这种现象并非日本人天生愚笨,而是放弃使用大脑的结果。虽然弗林效应表明发达国家平均智商指数上升,但日本作为一个整体的思考能力却在下降。作者强调,比资源、领土、军队更重要的是头脑这个武器
  • 集体智商Group IQ): 作者多次使用此概念,指其是衡量集体智慧水平的指标,与个人智商不同。他指出日本个人智商高,但在集体中智商显著下降。他将新加坡作为高集体智商国家的典范,指出其通过少数精英引领,实现了经济的巨大发展,甚至人均GDP超过了日本。
  • 社会心态: 日本社会普遍存在小富即安葡萄牙现象,即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最终可能重蹈历史覆辙。作者认为,狭隘的视野导致了智商衰退,人们只关心周围的事情,停止思考。
  • 媒体的角色: 媒体,特别是权威报纸和电视,被作者指责为犯罪,它们放弃了披露真相、监督政府的职责,反而迎合大众的低级趣味,助长了笨蛋现象低智商化。作者以《日经报》的错误经济预测和电视节目中智力竞赛的本末倒置为例,批判其对民众的误导。
  • 领导力缺失: 日本缺乏能够引领国家发展的国际型经济人才,曾经的佼佼者如盛田昭夫的继任者寥寥无几。日本精英对待达沃斯经济论坛的态度如同观光旅游,缺乏影响力。

 

本章总结,低智商现象的出现,是因为缺乏思考

 

第二章 经济萧条的根源是智商衰退

 

本章深入探讨日本经济萧条与智商衰退的关联,指出日本在金融危机中股票下跌程度比美国更厉害,处于一人之下的状态。

 

  • 经济问题的实质:
    • 股市下跌的真相: 作者认为,日本股市下跌的根本原因并非次贷危机,而是外国投资者从日本撤资,因为他们认为日本经济前景不乐观。日本股市的上涨完全依赖外来投资。
    • 政府的误判: 日本政治家和官员错误估计自身实力,对股市走高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 投资智商: 作者强调,应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因素(如原油价格波动)转化为机遇,通过发展核能、新能源和低油耗汽车等,使日本成为能源大国。这需要智商,即分析现状、预见未来、果断行动的能力。
    • 政府制造的萧条 作者在15年前曾提出政府萧条一词。他指出,日本政府对引进外资态度冷淡,将投资视为掠夺,阻碍经济发展。此外,因造假问题(如抗震造假、食品造假)而强化的规章制度,导致社会混乱和经济不景气。
  • 司法与媒体的经济无知:
    • 对冲基金事件: 日本最高法院对美国对冲基金Steel Partners收购牛头犬调味品公司的判决,被作者批评为法官对经济一窍不通,秉持与经济规律无关的价值观,导致外国投资者认为日本市场没有任何市场规律可循
    • 媒体与公众: 媒体煽动民族主义情绪,将日本公司描绘为受害者,公众也缺乏批判性思维,盲目相信媒体和政府。
  • 食品造假与消费者:
    • 产地造假: 食品造假,特别是产地造假,与消费者过分相信国产好国产信仰有关,这种信仰是由政府和商家共同营造的。
    • 风险转嫁: 日本对保质期的过度关注,导致消费者缺乏自主判断风险的能力,将责任转嫁给企业和政府,最终提高了成本。作者认为,这使日本人成为世界上最弱的民族之一。
  • 智商衰退的后果: 领导者和官员的智商衰退,导致他们无法提出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技术开发和资金流动政策,反而专注于规范和限制。作者悲观地认为,日本的领导人从江户时代以后就没有进步过

 

本章核心强调,日本的经济问题并非外部危机所致,而是内在智商衰退导致的政府制造的萧条

 

第三章 为数一亿的经济文盲

 

本章着重揭示日本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经济文盲现象,即民众在金钱问题上停止思考,对个人资产管理缺乏理解,从而加剧国家衰落。

 

  • 储蓄习惯的荒谬:
    • 零利率困境: 日本民众即便在利率接近于零的情况下,仍将大量资金存入银行,作者称之为不思考的状态。这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积极投资高回报金融产品的国民形成鲜明对比。
    • 财富转移:零利率政策实际上将储户的钱转移到金融机构和企业,用于处理不良债权和过剩债务,牺牲了国民的生活质量。
    • 金融结构畸形: 日本金融机构不顾国民利益,将资金投入国债,而日本国债是世界上最危险的金融产品之一,因为国家债务已超过国民金融资产。
  • 泡沫经济的后遗症:
    • 作者认为,1980年代末泡沫经济的崩溃给日本人留下了深刻的心理创伤,导致他们过度规避风险,即便下一代也受到这种惩羹吹齑心态的影响。
    • 偏差值教育的影响: 这种教育制度培养出缺乏灵活性讨厌冒险的一代人,使得他们没有想法,丢失了基本的投资智商。
  • 缺乏行动力: 日本人普遍缺乏将思想转化为行动的能力,即便理解了道理,也难以付诸实践。这种行动指向的缺失是导致个人和国家无法富裕的关键。
  • 不安心理与无知:
    • 日本人对未来充满担忧,但除了存钱,没有具体的应对措施。他们死时最富有,但却缺乏对突发情况的清晰定义和对丧葬费用的规划。
    • 责任外包: 许多日本人选择将资产管理责任交给专业人士,教育责任交给学校,政治责任交给政治家,食品安全责任交给企业和政府,这种撂挑子精神导致他们对自身事务不负责任。
  • 税制改革的必要性:
    • 作者提出应进行税制改革救治经济文盲,借鉴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的经验,废除遗产税,实行资产税和附加价值税
    • 取消源泉征收制度也被认为是关键,因为这种制度剥夺了工薪阶层对税收的了解和思考能力。
  • 全球化投资的滞后: 尽管日本外汇法高度自由,但日本人对海外投资的参与度极低,大部分个人金融资产仍滞留国内。作者主张通过国家主权财富基金(SWF)等方式进行海外投资,以解决财政赤字问题。

 

本章揭示了日本国民因智商衰退而形成的经济文盲状态,以及这种状态对国家财政和个人财富积累造成的负面影响。

 

第四章 政局和集体智商

 

本章分析日本政局的混乱和停滞,认为其与国民集体智商的衰退,特别是×投票行为密切相关。

 

  • 选举的民意扭曲:
    • 2005邮政选举中自民党大胜与2007养老金选举中自民党惨败,两次截然相反的结果表明日本国民的民意摇摆不定,且易受操纵。
    • 邮政选举被作者视为一场针对“B(不进行思考、易受煽动的群体)的政治秀,媒体煽风点火,将非重大议题简单化,促使国民进行“Yes”“No”的二元选择。
  • 简单化的危害: 作者指出,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为二选一的模式,阻碍了人们深入思考和讨论,导致国民不负责任的投票行为。他认为,邮政和道路公团等机构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应该废除而非民营化
  • ×式教育的影响: 作者将这种简单的二元选择模式归咎于日本长期以来的×式教育偏差值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剥夺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使他们习惯于不加质疑地接受答案。
  • 养老金问题的本质:
    • 养老金记录丢失问题是日本社会深层缺陷的体现,其责任并非仅在安倍首相,而是源于社会保险厅的怠慢以及旧社会党和《朝日新闻》等媒体反对国民总编号制度
    • 作者强调国民总编号制度的必要性,指出它能解决国民身份识别和信息管理问题,提高行政效率。他曾于1993年提出建立国民顾问数据库来解决类似问题。
    • 政府对养老金问题的处理承诺(如一年彻查)被作者批评为信口雌黄,因为从实际工作量来看根本不可能完成。
    • 最终解决方案应效仿瑞典,采取务实妥协,对无法恢复记录的国民进行一次性支付和每月生活保障金。
  • 政治家的素质: 日本政治家普遍缺乏领导能力,不具备对国家未来有预见性、制定具体解决方案的能力。频繁的首相更迭反映了日本政治的逃跑式和低效。作者认为,有能力的日本人不愿涉足政界,因为政治环境不合理且不需要深入思考

 

本章揭示了日本政局的低智商化,表现为领导人的缺失、政治决策的简单化以及国民思考能力的丧失。

 

第五章 网络社会和大脑

 

本章探讨网络发展对日本社会集体智商的影响,认为网络本身并非导致智商衰退的根源,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利用。

 

  • 网络与智商的关系:
    • 作者认为,新的事物(如电视、电子游戏)诞生时常伴随白痴化的争议,网络也不例外。但他相信网络作为工具,其优点远大于缺点,能为生活提供便利。
    • 批判网络危害论:例如,网络破坏人性(交流能力退化、自我中心、恶意诽谤)和导致智商衰退(依赖搜索引擎、知识碎片化)的观点。作者反驳称,问题不在于网络本身,而在于人类如何利用它。
    • 垃圾进,垃圾出GIGO): 作者强调,网络搜索的结果取决于用户的提问方式和批判性思维。如果能够正确使用Google,反而能激发思考和学习。
  • 网络提升集体智商:
    • 知识整合与思考: 作者提出,应将上网搜索信息的时间用于思考,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构建信息框架,从而提升智慧。他每周坚持阅读大量新闻、整理资料、融入演讲,并与学生讨论,从而深化理解。
    • 现代城市广场 网络提供了现代的城市广场Agoria),促进全球范围内的讨论、知识和经验交换,从而磨炼集体智商
    • 维基百科模式: 维基百科(Wikipedia)被视为容纳集体智商的世界。作者认为,未来的公司经营也应借鉴这种模式,集合所有人的智慧进行决策,而非传统的自上而下。Google的成功也得益于其鼓励用户参与产品开发的模式。
  • 网络世界的特点:
    • 平等与客观: 在网络世界中,人们可以超越性别、年龄、职业等限制,自由表达观点,谁说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说了什么。这与现实世界中权力、身份影响决策的现象形成对比。
    • 游戏产业: 日本强大的游戏产业得益于年轻人通过网络相互交流、学习编程,培养了挑战精神。
    • 手机一代的局限: 日本特有的手机文化,使手机一代过度依赖手机,缺乏电脑使用经验,导致视野狭隘,与世界通用网络系统脱节。
  • 提升与利用: 作者呼吁将网络的使用提升到更高层次,利用其武装头脑,摆脱媒体误导,独立判断是非,从而构建健康有文化的生活。他认为,只要能够运用自如,网络就是充满无限乐趣的地方

 

本章核心观点是,网络是提高集体智商不可或缺的工具,但其作用取决于人类如何利用它。

 

第六章 无志向的年轻人和学习能力低

 

本章深入探讨日本年轻人缺乏志向和学习能力低下的问题,指出这些现象的深层社会和教育原因。

 

  • 年轻人的无志向现象:
    • 物质欲望减退: 20多岁的年轻人普遍缺乏物欲,对汽车、电脑等不感兴趣,满足于基本物质需求,不愿努力赚钱。
    • 海外意识淡薄: 出国旅行和留学的年轻人数量减少,对海外工作兴趣不高,这与过去有志青年拓展世界影响力的精神形成鲜明对比。
    • 社会影响: 这种无志向状态导致消费市场高龄化,整体社会趋于闭塞。
    • 世代差异: 作者将日本的年轻人划分为少年Jump一代玩游戏的一代手机一代,指出他们各自的特点和局限性。
  • 学习能力低下的批判:
    • 社会普遍将学习能力下降归咎于素质教育,但作者认为仅仅恢复旧有教学内容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 真正的问题是学习欲望的减退。日本孩子在学习中的快乐和积极性远低于其他国家,这与父母缺乏危机意识有关。
  • 偏差值教育的负面影响:
    • 作者认为,偏差值教育制度是政府自1960年代安保斗争后实行的愚民政策,旨在防止学生运动和颠覆政权。
    • 这种教育将人的能力数字化,使学生失去自我判断能力,只知应付考试,从而抹杀了志向和抱负。它培养出适合工业化时代的机器人式国民,但对21世纪的创新型社会有害。
    • 导致社会精英只会机械处理问题,缺乏应对新问题和未知世界的思考能力。
  • 世代特点与展望:
    • 少年Jump一代满足于小幸福,缺乏不屈不挠的精神。
    • 玩游戏的一代RPG游戏而保留挑战精神,且对Web 2.0适应能力强,被认为是更有希望的一代。
    • 手机一代因日本独特的手机文化而视野狭隘。
    • 作者强调,日本的每一代人之间都存在巨大鸿沟,大人们的批判反而加剧了问题。
  • 企业对年轻人的误解: 日本企业(如丰田)对年轻人消费倾向的调查结果感到惊讶,却仍旧开发年轻人不感兴趣的跑车,显示出企业对年轻一代的误解。

 

本章揭示了日本年轻人不努力无志向的深层原因在于社会环境的安逸和偏差值教育的负面影响,这导致了国家竞争力的下降。

 

第七章 提高集体智商的教育改革

 

本章提出具体的教育改革方案,旨在从根本上提高日本的集体智商,培养适应21世纪的全球化人才,而非简单地回归过去。

 

  • 教育改革的误区:
    • 作者批评日本当前的教育新生会议缺乏实质性意见,仅仅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 他认为,简单恢复旧有教学内容或延长课时,只会回到填鸭式教育,无法培养21世纪所需的人才。
    • 日本教育体系长期以来的任何问题都有标准答案前提,是导致智商衰退的罪魁祸首,在网络时代更是荒谬。
  • 21世纪所需人才:
    • 日本需要培养奇才,即有思考能力、勇于在没有标准答案的世界里挑战自我、能在世界任何地方有所作为的人才。
    • 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国家正涌现出大量世界通用型人才,例如印度理工学院(IIT)培养的优秀创业家和清华、北大等学府的学生。日本若不改革,甚至本国企业的人才供给也会出现问题。
    • 日本在劳动力竞争中将逐渐输给中国,因为中国孩子学习更努力,教育体系更强调竞争。
  • 教育改革方向:
    • 彻底改变教育内容和教师队伍: 教师应从传授答案转变为协助学生学习和思考,成为能力开发empowerment)的推动者。
    • 重视英语教育: 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日本英语教育水平低下是严重问题。作者主张让精通英语的外国人来担任英语老师,并推行企业要求高英语水平的制度。
    • 社会与学校结合: 让社会各界人士(如鱼店老板、消防员、律师)参与学校教育,以更贴近现实生活的方式传授知识。
    • 父母的责任: 父母应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而非完全外包给学校,并通过亲子交谈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父母和老师应扮演球童的角色,引导孩子自主探索和承担风险。
    • 大学教育改革: 地方国立大学已无存在必要,应废除或私有化。大学应教授三种神器:英语、金融、IT,以及领导力,培养能在全球舞台竞争的人才。
  • 地头力的培养: 作者强调地头力(与生俱来的头脑,但可通过锻炼提高)的重要性,即操控思考程序的能力。他认为,具备思考能力但专业知识不足的人,比没有思考能力但拥有很多专业知识的人更能适应21世纪

 

本章为日本提供了摆脱低智商社会的出路,即通过彻底的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全球化视野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八章 在低智商社会中谁获益

 

本章揭示了日本低智商社会中谁是真正的受益者,指出政府、金融机构和外国投资者都在利用民众的无知和缺乏思考能力来获取利益。

 

  • 受益者揭秘:
    • 作者直言,没有比低智商社会更让当政者感到高兴的了
    • 他认为,日本政府(官僚机构)是最大的受益者。政府债台高筑,却不断发行赤字国债,其抵押品是国民的1500万亿日元个人金融资产。零利率政策和对养老金数据的粗略管理,都是利用国民愚昧以规避还款义务的手段。
    • 外国投资者是另一大受益者。他们利用日本的零利率和超低利率政策进行借日元交易,将资金投资到高利率的海外市场,从日本经济运营者的低智商中获利。
    • 投资基金也从中获益,通过利用日本市场的漏洞和从日本银行获取资金进行高风险投资。
  • 国家欺骗国民的伎俩:
    • 挂羊头卖狗肉 表面更换机构名称(如社会保险厅改为日本养老金机构、道路公团民营化),但实质不变,责任无人承担。
    • 不通知 隐瞒信息,如地方政府通过发行退休补贴债将公务员养老金债务转嫁给国民。
    • 装傻 假装无知,如对非核三原则的欺骗。作者指出,国家一直都在欺骗国民。
  • 日本人的集体意识问题:
    • 日本人具有低集体记忆力,能够迅速遗忘过去的惨痛经历(如战败后对美军的态度、泡沫经济的教训),这导致他们无法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 日本人对不劳而获的钱是肮脏的价值观,使其不愿参与基金投资,甘当观众
  • 摆脱低智商社会的方法:
    • 自立 不依赖国家,自己站起来。作者呼吁大家成为觉醒的个人,主动学习金融知识,承担风险,管理自己的资产,而不是将养老金和存款完全委托给国家和银行。
    • 学习强者: 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国民在各自的危机中,都通过拼命学习、直面风险,改变了意识,实现了经济复苏。
    • 杰出领袖的作用: 即使国民智商普遍较低,一个杰出的领袖也能引领国家改变。然而,日本政治家普遍缺乏三种神器:英语、IT、金融,无法适应时代发展,也不具备真正的领导力。

 

本章深刻揭示了日本低智商社会的制度性问题,以及国民的被动、无知如何导致自身利益受损。

 

第九章 向强者学习

 

本章强调日本必须抛弃傲慢,谦虚地向世界各地的强者学习,从而在21世纪的全球竞争中成为胜者

 

  • 21世纪的胜者败将
    • 作者认为,集体智商不高的国家将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的败将
    • 他列举了高集体智商的国家,如新加坡、德国、英国、迪拜、爱尔兰、斯洛文尼亚、芬兰、丹麦,其中中小型国家因行动敏捷而表现突出。
    • 败将的例子包括罗马尼亚和乌克兰,它们曾是优等生,却因缺乏杰出领袖和对国际变化适应不足而衰退,与日本现状高度相似
  • 领袖的四大资质: 作者强调,一个国家需要能指引新方向的领袖,并总结了领袖应具备的四点资质。

1.      明确方向: 具备看清现状和预见未来的能力。

2.      明确方法: 能给出具体、可操作的实施步骤。

3.      试行: 领袖应亲身示范,带领团队实践。

4.      找到会做的人: 具备在全球范围内发现和吸引人才的能力,这是在全球化时代成功的关键。

  • 向不同类型的国家学习:
    • 大国学习(如美国): 学习其移民政策和开放性,吸引全球优秀人才,尤其是在信息产业、金融业和服务业等新兴领域。美国高等教育的强大吸引力是其人才优势的根本。
    • 小国学习(如新加坡、芬兰): 学习它们专心致力于国民教育,培养能适应全球化、具备领导力、掌握多种语言的人才。
    • 中等规模国家学习(如德国、韩国): 学习它们积极适应全球化的教育改革。韩国通过提升大学教育水平和企业全球化,培养出大量国际型人才(如三星、LG等企业)。德国通过大规模企业并购和移民政策,培养了国民的全球化意识和英语水平。
    • 向欧盟学习财政纪律 欧盟通过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成员国的严格财政管理,增强了欧元的国际影响力,日本缺乏类似纪律导致日元地位下降。
    • 向中国学习引进外资地方分权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得益于大胆引进外资和朱镕基推行的地方分权改革,使得地方政府为经济增长而激烈竞争,并形成孔雀原理效应,吸引人、财、物集中于大城市。日本的三位一体改革在这方面相形见绌。
  • 学习的策略: 学习应是选择性、有目的地学习自己所需要的,而非盲目模仿。作者强调,日本不应轻视中国和整个亚洲,应认清亚洲在21世纪的崛起趋势,否则将彻底崩溃。

 

本章总结,日本必须放下傲慢,主动向全球各国的成功经验学习,才能应对全球化挑战,实现自身复兴

 

第十章 21世纪必备的素质

 

本章重新定义了21世纪所需的素质,认为它不再是传统的古典知识,而是对全球化背景下新事物的理解、社会责任感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 素质的重新定义:
    • 作者认为,传统的素质(如古典文学、音乐、哲学知识)在21世纪已不足以支撑个人的生存和发展。
    • 新的素质作为地球村村民应具备的意识:对环境问题、全球贫困等社会议题的关注和行动。这体现了高贵人物在道德或慈善上应有的义务noblesse oblige)的精神。
    • 德国被认为是追求如何报答地球最热心的国家,其企业家对环境和社会责任高度敏感。
    • 对网络社会最新动态的了解也是21世纪必备的素质,商业人士必须能理解并讨论IT领域的新趋势(如GoogleYouTubeSkypeFacebook等)。
  • 学习与适应:
    • 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个人应主动获取和加工信息,而非被动接受媒体灌输。作者强调,重要的不是谁说的,而是说了什么
    • 古典素养的局限: 作者批评日本社会仍执着于恢复过去的古典素养,而忽视了当前世界更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他认为,在Google时代,思考的深度远比知识的多少重要
    • 史蒂夫·乔布斯“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演讲被视为21世纪素质的典范,激励人们不断挑战自我。
  • 领导力与国民意识:
    • 作者通过泰国前总理他信·西那瓦等亚洲领导人的例子,强调他们普遍具有全球化素质,勤于学习前沿商业和思想。
    • 然而,日本政治家普遍缺乏这种素质,他们只懂得传统政治的地盘、看板、包,不具备现代领导人所需的英语、IT、金融三种神器
    • 日本政治家的素质与亚洲其他国家领袖之间存在巨大差距,而国民的低集体智商使得他们无法辨别真正的领袖。
  • 日本的危机:
    • 日本过去的高集体智商曾引领世界,但因自负和泡沫经济破裂后的停滞,导致现在缺乏创新和思考。
    • 日本人普遍缺乏求知欲饥渴感,对新信息和新话题漠不关心。
    • 年轻一代满足于小幸福,缺乏危机感,对全球问题麻木不仁。
    • 作者警告,日本正走向第二个葡萄牙,一个曾是大航海时代主角却因安于现状而迅速衰落的国家。
    • 他希望日本能像英国一样,通过杰出的领袖和国民意识的觉醒,克服败北主义

 

本章的最后,作者向读者提问:读了这本书,你今后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他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摆脱智商的衰退,开始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不依赖国家,主动承担风险,寻求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