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动物
探讨了社会心理学的诸多核心概念,从其发展历程追溯到20世纪的系统性实验。它阐述了人类行为的社会情境驱动因素,通过诸如从众、服从和偏见等现象,揭示了个人如何在群体压力和文化背景下调整其思想和行为。资料还着重分析了认知失调、自我辩护以及说服的机制,包括信息来源的可信度、情感便捷判断和抗拒理论等。此外,文本考察了攻击行为的成因,例如挫折、社会学习和媒体影响,并探讨了吸引力、友谊和爱情的复杂性,强调了人际联系对幸福感的重要性。最后,它触及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考量,展示了这一领域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并可能改善现实世界的问题。
《社会性动物》一书深入探讨了人类行为的奥秘,作者作为一名社会心理学家,以实验为基础,结合当下社会问题进行分析,旨在提供对人类社会生活的科学理解并探索改进社会的方法。本书的写作风格独特,采用第一人称单数,将作者的个人思考和经历融入其中,使其成为该领域最受欢迎且经久不衰的教科书之一。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本章首先引用了亚里士多德将人类称为“社会性动物”的观点,引出社会心理学的核心研究对象——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的独特之处。作者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例子,如萨姆对总统候选人态度的转变、奥运冠军代言麦片、蒙大拿店主对穆斯林的偏见、埃德加·韦尔奇相信假新闻开枪事件以及哥伦拜恩校园枪击案等,揭示了社会影响是贯穿所有这些事件的共同因素。
作者提出了其核心观点之一:“做出疯狂举动的人未必疯狂”,强调了社会情境对个体行为的巨大影响力,而非仅仅归咎于个人性格缺陷,从而为理解诸如“彗星乒乓”披萨店假新闻事件中的韦尔奇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社会心理学被定义为“他人真实的、想象的或暗示的存在,对我们的思想、情感、信仰和行为的影响,以及我们如何影响他人的科学研究”。本章也提到,人们常犯的“事后聪明偏见”(一旦知道结果便高估自己的预测能力)是社会心理学进行科学研究以纠正传统智慧误区的原因。
第二章:社会认知 本章探讨了人们如何解释、记忆、预测、决策、评价自己和他人,以及这些过程为何常常产生错误。通过中世纪欧洲不卫生的生活习惯和对“精神致病”的迷信为例,说明人类虽自诩“智人”,却也常持有不明智的信念。
核心概念包括:
- 认知吝啬者:人类倾向于节省认知(心理)能量,简化复杂事物,依赖经验法则走捷径。
- 大脑的进化:人类大脑适应小型狩猎采集群体生活,形成了有效的认知捷径和倾向性,但在当今复杂的多元文化世界中,这些机制有时会适得其反。
- 固有偏见:
- 偏见盲点:认为自己比大多数人更客观、更少偏差。
- 绝对现实主义:相信自己的主观解释就是现实。
- 证实偏见:注意、记住、接受证实自己信念的信息,忽略、遗忘、拒绝与观点相悖的信息。
- 自我中心偏见:倾向于把自己置于宇宙中心,记住与自己相关的信息。
- 消极偏见:坏事比好事更有力量和影响力,具有生存适应性。
- 自动处理与受控处理:前者是无意识、不自主的操作,快速高效;后者是有意识的努力,处理新问题,但耗时耗力。
- “我们与他们”的部落心态:人类倾向于将世界划分为内群体和外群体,夸大群体间差异,产生内群体偏爱。
- 社会性动机:人们有归属、理解他人、控制、信任的强烈动机。
- 归因理论:人们解释自己和他人行为原因的理论,分为性格归因和情境归因。
- 基本归因错误:倾向于高估个性因素,低估情境因素对他人行为的影响。
- 自证预言:我们对他人的期望会影响我们的行为,从而使他人的行为符合我们的期望。
- 社会判断的背景效应:
- 对比效应与社会比较:评价取决于比较对象(如房产销售、社交媒体上的“脸书忧郁症”)。
- 首因效应:前期获取的信息比后期信息有更大的影响力。
- 便捷式判断(启发式):解决问题和判断的经验法则,通常有效但有时误导。
- 代表性便捷判断:根据表面相似性进行推论(如价格与质量、包装与健康)。
- 易得性便捷判断:根据容易想起的例子预测事件可能性或风险(如鲨鱼袭击与飞机坠落,媒体暴力报道影响犯罪率认知)。
- 情感便捷判断:利用自身感觉塑造对人或想法的评价(如心情好坏影响评价、光环效应、对“疯牛病”的恐惧)。
- 心理时间旅行:人类在预测未来和回忆过去时存在偏见,往往高估未来事件的情感影响和持续时间,且记忆会被重构以符合自身想象。
第三章:自我辩护 本章深入探讨了人们为自己的行为、看法和感觉辩护的强烈动机。通过地震后人们散布谣言以解释自身恐惧的例子,引出了核心概念认知失调理论。
- 认知失调:当一个人同时持有两种心理上不一致的认知时产生的紧张状态,人们有动力去减少这种不快。
- 减少失调的方式:改变现有态度、构建新态度、或两者兼有(如吸烟者合理化吸烟行为、国会听证会上烟草高管的谎言、未能兑现新年决心者)。
- 决策导致的失调:尤其在做出艰难或重大决策后,人们会寻找证据支持自己选择的积极方面,避免负面信息,贬低被拒绝的选择。这种效应甚至影响爱情关系中的承诺。
- 失调的无意识性:减少失调的过程大多是无意识的,这使得人们难以意识到自己未来的适应能力。
- 努力辩护:如果通过努力得到某物,人们会更珍惜;如果得到的东西不那么吸引人,则需别出心裁地为努力辩护(如严苛的入会仪式)。
- 为残忍辩护:如果对无辜者造成伤害,人们会通过责怪或诽谤受害者来证明自己的行为是正当的,甚至通过非人化来合理化暴行,导致更多的攻击行为。
- 为不可避免辩护:当面临不可避免的负面事件(如地震、全球变暖)时,人们可能通过否认或低估危险来减少失调,以合理化不采取行动的决定。
- 认知失调的实际应用:
- 伪善范式:通过让人意识到自己的伪善(宣传一套自己不践行的行为),促使其改变行为(如推广避孕套使用、节约用水)。
- 登门槛技术:小的承诺会为不断增加的承诺奠定基础,使人们持续为行为辩护,导致态度改变,进而影响未来决策(如邪教招募、战争升级)。
- 学习和成长:认识并接受自己的错误,而非一味辩护,是个人成长的关键。
第四章:从众 本章探讨了个体行为或意见如何受到他人或群体压力的影响,即从众。
- 从众的生理基础:婴儿期的模仿行为、变色龙效应(无意识模仿他人非语言行为)都显示了从众的适应价值。
- 影响从众的复杂因素:
- 榜样的声望与受欢迎程度:人们更容易从信赖的、有影响力的人那里获取信息并从众。
- 一致同意:群体意见一致性是决定从众的关键因素,即便少数人,只要一致,影响就大;但只要有一个异见者,从众压力就会急剧减弱。
- 群体性质:由专家、高社会地位成员或在重要方面相似成员组成的群体,在诱导从众方面更有效。
- 社会规范:人们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形成对社会适当行为的理解,描述性规范(大多数人做什么)和禁止性规范(不该做什么)都会影响行为。
- 经典实验:
- 谢里夫的游动效应实验:在模糊情境中,人们将他人行为作为信息来源,逐渐趋向群体平均判断,体现信息性从众。
- 阿希的线条判断实验:在明确情境中,面对群体多数人的错误判断,约四分之三的被试至少一次做出错误从众,体现规范性从众,旨在避免被排斥。
- 墨守成规的从众者:从众倾向有时会阻止人们采取行动,如旁观者效应(基蒂·珍诺维丝谋杀案),在有其他旁观者在场时,个体帮助的可能性反而降低,因为责任扩散和情境模糊性。
- 多元化无知:由他人模棱两可的行为导致的错误规范的集体信仰,个体以为只有自己不明白,而实际上很多人都困惑(如课堂提问、大学酗酒)。
- 从众的三个水平:
- 依从 (compliance):为了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而改变行为,最不持久,对个人影响最小。
- 认同 (identification):渴望成为钦佩的群体或榜样带来的从众,相信所采纳的观点和价值,但程度不强烈,受群体重要性影响。
- 内化 (internalization):基于价值或信念的从众,希望自己正确,对信念的奖赏是内在的,最持久且不易改变。
- 服从权威 (Milgram experiment):展示了普通公民在权威命令下,可能对无辜者施加痛苦行为的程度,即使内心挣扎。
- 影响服从的因素:权威的合法性、受害者的接近程度、反抗者的存在。
- 伦理问题:实验引发了关于科学研究自由与人类尊严和隐私权的冲突讨论。
- 抵制从众:虽然从众是常态,但社会进步也依赖于罗莎·帕克斯等个体对不公正的抵抗。
第五章:大众传播、宣传与说服 本章探讨了如何通过大众传播、宣传和说服来改变人们的看法、态度和行为。
- 看法与态度:看法是认知层面的真实判断,易受证据改变;态度包含情感和评价成分,更难改变,如偏见。
- 现代媒体场景的影响: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彻底改变了信息获取和交流方式,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导致分心、网络暴力、自恋,并形成“过滤气泡”,加剧观点两极分化。
- 媒体感染:一个人的情绪行为引发观察者类似情绪和行为的现象(如泰诺中毒事件、名人自杀引发的模仿效应)。
- 媒体呼吁的有效性:广告和新闻报道通过强调特定事件、利用情感诉求(如恐惧)来影响公众观点,有时会扭曲现实认知(如犯罪率误判)。
- 说服的两种主要路径(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
- 中心路径 (central route):通过仔细思考信息论点的强度来改变态度,需要动机和能力。
- 外围路径 (peripheral route):受与信息内容无关的外围线索影响(如沟通者的吸引力、情绪唤起),无需深度思考。
- 沟通者的可信度:
- 专业性:被认为懂行。
- 可信赖性:观点似乎与自身利益相反、没有试图影响听众、自信。
- 吸引力与感染力:讨人喜欢的人更有说服力。
- 沟通的性质:
- 逻辑诉求 vs. 情感诉求:情感诉求,尤其是引发恐惧的诉求,往往比理性诉求更有效,但过度恐惧可能适得其反。提供具体指导的恐惧诉求效果最佳。
- 道德情感:具有高度说服力,能激发行动、团结群体。
- 生动案例 vs. 统计数据:生动、具体的案例往往比大量统计数据更有说服力。
- 身份认同:沟通信息与听众基本身份产生共鸣时效果更佳。
- 单向观点 vs. 双向观点:听众对话题越了解,双向驳斥越有效;听众倾向于传播者观点时,单向陈述更有效。
- 沟通者与听众之间的差异程度:沟通者可信度高时,观点差异越大说服力越强;可信度低时,适度差异效果最佳。
- 接受者的特征:
- 自尊:自尊心低的人更容易被说服。
- 人格与政治:保守主义者(高结构性需求)更易受恐惧和明确性影响,自由主义者(高开放性)更易受复杂和新颖信息影响。
- 情绪与心态:吃饱喝足、放松、快乐的人更易接受说服。
- 预警与反抗:预先警告会增强抵制,过度强制会引发心理抗拒,人们会反其道而行之以维护自由。
- 接种“疫苗”效应:暴露于小剂量反对观点能增强对后续更强说服的抵抗力。
第六章:人类的攻击性 本章探讨了攻击性的定义、原因、表现以及如何减少攻击行为。
- 攻击性定义:旨在伤害或造成身体或心理痛苦的故意行为。
- 攻击性是否天生:弗洛伊德和洛伦兹认为攻击性是本能,但郭任远的实验(猫鼠共养)表明攻击性可被早期经验抑制,且黑猩猩和倭黑猩猩的行为也显示复杂性。
- 文化影响:荣誉文化强调对威胁的警惕和武力回击,导致更高的攻击性。
- 性别与攻击行为:男性在极端暴力中占比高,但在身体攻击的轻微形式中,两性攻击性可能重叠,尤其在受挑衅时。
- 宣泄迷思:发泄愤怒(如击打沙袋)并不能减少攻击性,反而会增加敌意和攻击行为。
- 报复与升级:报复行为几乎总是会超过最初的伤害,导致冲突升级,因为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所受的痛苦。
- 攻击的原因:
- 酗酒:降低抑制力,破坏信息处理,增加攻击性反应。
- 疼痛:疼痛阈值低的人更易攻击他人。
- 血糖水平:低血糖会增强攻击性。
- 炎热与全球变暖:炎热天气下攻击性行为增加,酷热与暴力犯罪正相关。
- 拒绝、排斥与嘲弄:社会疼痛会引发攻击性,校园枪击案常与被拒绝和羞辱的经历相关。
- 挫折、相对剥夺:当目标近在眼前、期望很高或公平规则被违反时,挫折感最明显,导致攻击行为。相对剥夺感而非简单剥夺,更容易引发攻击。
- 社会学习与攻击:
- 认知中介:人们估量他人意图的能力会影响对挑衅的反应。
- 攻击性刺激:与攻击相关的词语或武器的存在(武器效应)会增加攻击性反应。
- 匿名性:匿名(去个性化)会增加攻击性。
- 媒体暴力:观察和模仿暴力榜样,尤其暴力电子游戏,会增加攻击性行为、愤怒和敌意想法。
- 脱敏过程:持续接触暴力画面会使人麻木,减少对他人痛苦的感受,增加对他人的非人化。
- 性侵:性脚本(如女性拒绝男性坚持)和沟通模糊性导致误解,酗酒会增加性侵风险,强奸文化的存在加剧问题。
- 减少暴力的方法:
- 惩罚:严厉惩罚可能暂时有效,但长期效果不佳,轻度惩罚结合内部理由建立价值观更有效。
- 提供非攻击性榜样:展示和鼓励非暴力行为。
- 培养同情心:从他人角度看问题,减少攻击。
- 培养利他主义和专注力:利他行为能带来快乐,专注和冥想能减少反射性攻击反应。
第七章:偏见 本章探讨了偏见的本质、成因、影响以及减少偏见的方法。
- 偏见定义:对一个可区分群体中的所有成员的一种消极态度,仅仅依据他们是该群体的成员。
- 偏见的普遍性与历史:偏见存在于所有文化中,有其进化基础(对外人的警惕),但具体内容受文化影响。
- 偏见的认知成分:刻板印象
- 分类:人类认知的基本过程,将人分为“我们”和“他们”。
- 刻板印象定义:特定属性是群体整体特征的信念,不考虑个体差异。
- 影响:简化信息、为歧视辩护、扭曲现实,即使是“善意”或“正面”的刻板印象也可能贬低个体(如亚洲人的数学能力刻板印象、性别刻板印象)。
- 偏见的情感成分:植根于抵制理性论据的直觉和负面情绪,杏仁核活动可能与此相关,情感会主导逻辑。
- 偏见的行为成分:歧视:对受鄙视群体成员的不公平对待,即使明确歧视非法,仍以微妙方式存在(如体重歧视、LGBTQ+歧视、性别薪酬差距)。
- 屏幕试听实验:交响乐团通过盲选增加了女性音乐家的比例,揭示了无意歧视的存在。
- 识别无意偏见:
- 内隐关联测验(IAT):测量人们对目标群体的积极和消极关联速度,用于检测无意识偏见,但其有效性仍有争议。
- 情境因素:精神疲劳、愤怒、感知到对方可控的处境等,会增加偏见的暴露和合理化。
- 偏见的原因:
- 经济与政治竞争:资源有限导致群体间竞争,强势群体为自身利益剥削弱势群体(如对德国移民、中国移民的偏见、罗伯斯洞穴实验)。
- 替代性攻击:替罪羊理论:挫折感导致攻击性转移到无辜、无力或不受欢迎的群体(如失业工人责怪移民)。煽动者利用这种机制,将问题归咎于“替罪羊”。
- 维持自我形象和地位:对他人残忍后通过责备或诽谤受害者来证明行为正当,维持“好人”自我形象,甚至非人化来合理化暴行。低地位群体成员更易表现出偏见,以提升自我优越感。
- 符合现行社会规范:遵循社会制度、法律和习俗,通过从众延续偏见(如种族隔离法律)。
- 偏见对受害者的影响:
- 自证预言:偏见会使我们创造出符合期望的社会事实(如对“女性情绪化”的刻板印象)。
- 刻板印象威胁:当人们认为自身行为可能证实负面刻板印象时,由此产生的焦虑会影响其表现(如黑人学生、女性、亚洲人面临的学业测试)。
- 减少偏见:
- 接触假说:不同群体间的接触在特定条件下(地位平等、共同目标、相互依存)能减少偏见。
- 拼图课堂 (Jigsaw classroom):阿伦森提出的合作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共同目标,打破“我们—他们”感知,培养同情心和换位思考能力,显著减少偏见,增进友谊和学习成绩。
第八章:喜欢、爱与联系 本章探讨了人际吸引、友谊和爱情的复杂性,以及如何建立和维持健康关系。
- 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人们喜欢那些以最低成本提供最大回报的人。
- 影响吸引力的五个因素:
- 距离接近 (Proximity):地理接近度增加接触机会和熟悉度,从而增加吸引力。
- 相似性 (Similarity):态度、观点和兴趣的相似性使人更具吸引力,因为它提供社会验证,让人感觉正确。
- 能力 (Competence):有能力的人更受欢迎,但“破绽效应”表明,能力出众者偶尔犯错反而会增加吸引力,使其更具人情味。
- 外貌吸引力 (Physical Attractiveness):美貌是决定喜欢与否的重要因素,人们倾向于在相似的吸引力水平上配对。美貌也影响归因(光环效应),使人被赋予更多理想特质,甚至获得更多宽恕,形成“美貌偏见”和自证预言。
- 相互喜欢 (Reciprocal Liking):知道对方喜欢自己会反过来增加自己对对方的喜欢,并引发更积极的互动,形成自证预言。
- 选择的悖论:现代世界提供无限选择,但过多选择反而导致不满和难以做出决定,人们倾向于将当前选择与幻想比较。
- 赞扬和施惠的效果:
- 赞扬:人们喜欢被赞扬,但虚假或别有用心的赞美可能适得其反。
- 施惠:人们倾向于喜欢施惠于自己的人,但如果施惠带有附加条件或威胁自由,则不然。富兰克林效应:让别人帮自己一个忙,反而会增加对方对自己的喜欢。
- 得失理论 (Gain-Loss Theory):他人积极行为的增加比持续积极行为对我们的影响更大;负面行为的减少也比持续负面行为影响更大。
- 共有关系与交换关系:
- 交换关系:人们严格遵循公平原则,期待等价回报。
- 共有关系:人们渴望对伴侣需求做出回应,不计较付出,更注重满足彼此需求。亲密关系多为共有关系。
- 爱:激情型与陪伴型:
- 激情型爱情:强烈情感、兴奋、性欲,如吸毒般高峰体验,通常持续1-18个月。
- 陪伴型爱情:更温和、稳定,以相互信任、可靠和温暖为特征,通常持续时间更长。
- 对爱情的内隐观念:
- “灵魂伴侣”观念:相信完美伴侣存在,冲突时易对关系不满意。
- “成长”观念:爱情是随着时间加深,需要努力和解决问题,更能应对冲突。
- 依恋理论 (Attachment Theory):个体依恋类型源于父母关怀和自身气质,影响成人关系模式(安全型、回避型、焦虑-矛盾型)。不安全依恋者若能与安全型伴侣建立关系,弱点可被克服。
- 刺猬困境:亲密关系既带来温暖,也可能带来伤害。长期关系中,伴侣可能因熟悉而不再提供额外收益,反而因撤回支持而造成损失。
- 有效沟通:
- 真实性与脆弱性:在关系中分享真实感受和看法,是避免停滞的关键。
- 戈特曼的“末日四骑士”:敌对批评、防卫性、轻蔑、阻断是婚姻失败的强有力指标。
- 直言不讳:不指责、不抱怨、不评判地表达感受和关切,让对方无偏见倾听。
- 区分感受与判断:表达“我感到难过”而非“你是个骗子”,有助于清晰沟通和相互理解。
- 即时反馈:及时告知伴侣言语和行为的影响,有助于双方调整和满足需求。
- 情境归因:对伴侣行为持情境归因而非性格归因,能提高婚姻满意度。
第九章:作为一门科学的社会心理学 本章介绍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面临的挑战,尤其是实验方法。
- 从推测到实验:科学研究需要将日常观察和推测转化为可验证的实验假设,并控制无关变量。以肯尼迪总统声望因“猪湾惨败”上升的例子,引出阿伦森-米尔斯关于“破绽效应”的实验。
- 阿伦森-米尔斯实验(入会仪式与喜欢程度):通过严苛、温和或无入会仪式,测试其对女性喜欢群体的程度影响。
- 实验的优势:
- 控制:排除现实世界中的无关变量,精确考察单个变量的影响。
- 随机分配:将个体随机分配到不同实验条件,确保未控制的变量随机分布,从而排除其他潜在因素对结果的系统性影响,确立因果关系。
- 社会心理学实验的挑战:
- 控制与影响:要完全控制人类被试的环境极难,过度控制可能导致实验乏味,失去“实验的现实性”(对被试的吸引力和影响)。
- 现实性:区分实验的现实性(被试认真对待并投入)与世俗的现实性(实验与外部世界事件相似)。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虽缺乏世俗现实性,但具有高度实验现实性。
- 欺骗 (Deception):为掩盖研究真实目的、防止被试按预期行为,实验中常使用掩饰性情节,以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 重复问题:科学研究需要重复来验证结果的稳健性、适用条件,并纠正错误。近年出现的“重复危机”(一些热门发现未能成功重复)引发了对科学发现可靠性的讨论。
- 伦理问题:社会心理学研究面临自由科学研究与人类尊严和隐私权之间的困境。
- 欺骗是不道德的,可能侵犯隐私,并导致不愉快的经历。
- 实验者需评估潜在成本和效益,遵循伦理准则:避免强烈不适、提供退出自由、谨慎使用欺骗、实验后进行充分说明。
- 研究发现的滥用:社会心理学发现的社会影响技术(特别是自我说服)可能被用于操控他人,带来道德责任。作者强调教育公众如何利用知识行善,并对滥用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