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意义的工作》:现代职场的荒诞与精神困境


 《毫无意义的工作》:现代职场的荒诞与精神困境

 

 


大卫·格雷伯的著作《毫无意义的工作》,该书及其推荐序探讨了现代社会中大量存在的狗屁工作现象。作者通过个人观察、民意调查结果和读者来信,指出40%的受薪工作被从事者本身认为毫无意义甚至有害,并且这种现象在公共部门和私营企业中普遍存在。文本还辨析了狗屁工作狗屎工作的区别,前者通常高薪且看似体面但空洞,后者则是有用但待遇低劣。最终,作者希望这本书能促使人们反思并改变这种普遍的、使人压抑且毫无意义的工作状态。

 

 

大卫·格雷伯(David Graeber)的著作《毫无意义的工作》从一个引人深思的核心论点出发:在富裕国家,高达37%40%的工作者认为自己的工作毫无意义,甚至粗略来看,50%的经济活动由狗屁工作Bullshit Jobs)或支持这类工作的工作构成。这本书不仅是对这种现象的尖锐批判,更是对现代社会中劳动价值、人类动机与精神健康的深度剖析。

 

序言:40%的工作毫无意义

 

序言开宗明义地提出了狗屁工作的概念,源于格雷伯2013年发表在《罢工!》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意外引发了国际轰动。他观察到许多看似专业、光鲜的岗位(如人力资源顾问、公关研究员、企业律师等)实际上毫无必要,而从事这些工作的人也心知肚明。这种心照不宣的无意义感,被格雷伯视为蔓延在社会中的可怕的心灵创伤。他大胆预测,大约20%的工作是狗屁工作,而随后的调查却显示这一比例更高,达到37%40%。这促使他撰写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更系统化的论述,探讨这些工作的起源、影响及应对之策。

 

第一章:什么是狗屁工作

 

本章的核心是定义狗屁工作。格雷伯通过库尔特为德国军方搬运电脑的荒谬案例,直观地展示了这种工作的特点:如果把这个岗位砍掉,世界不会有什么看得见的变化,甚至可能变得更好。他明确指出,狗屁工作一份毫无意义且往往有害的定期领薪水职业,其无意义或有害程度是如此之高,乃至从事这份职业的人都无法为其找出合适的存在理由。虽然要从事这份工作有一个条件,即从事者不得不假装这份工作的存在是完全合理的

 

格雷伯强调,判断一份工作是否狗屁,关键在于其从事者本身的主观判断。他认为,员工通常比任何人都更清楚自己工作的真实贡献。章中还澄清了常见误解,例如狗屁工作基本都出现在公共部门是错误的,私营部门同样普遍。此外,他还区分了狗屁工作(有不错收入但无意义)和狗屎工作(必要但收入低、环境差)。

 

第二章:狗屁工作的种类

 

基于从全球各地收集的数百份案例,格雷伯将狗屁工作分为五大类:

 

  • 随从(Flunkies:这类工作唯一的目的就是衬托另一个人的重要性。例如,每天只接一个电话的接待员,或只是为了让经纪人显得忙碌而存在的电话推销员。这类工作的从事者往往心知肚明其无意义性,并感到憎恨。
  • 打手(Goon:这类工作具有攻击性或操纵性,其存在往往是因为竞争对手也有类似角色。例如,公共关系专员、电话推销员和企业律师。从事者通常认为这些工作本质上是欺骗性的,对社会有害。
  • 拼接修补者(Duct Tapers:这类工作是为了应对组织内部的故障或缺陷而存在,这些问题本不该存在。例如,替能力不足的上司收拾烂摊子,或者手动处理本可自动化的数据。他们通常对这种无休止的清理感到愤怒。
  • 打钩者(Box Tickers:这类工作旨在掩盖组织的不作为或营造虚假繁荣。例如,疗养院中填写住户消遣表格,或公司为满足评选标准而进行的慈善活动。他们清楚这些工作不仅无益,甚至浪费资源。
  • 分派者(Taskmasters:这类工作是无用上级给他人派活,或制造新的狗屁工作。他们往往是狗屁工作生成器,通过制造报告、绩效指标来维持管理主义的盘子旋转。

 

格雷伯还提及了复合型狗屁工作(同时具备多种类型特征)和次级狗屁工作(服务于狗屁工作的支撑性岗位,如清洁工、保安)。

 

第三章:论精神暴力(上)——为什么狗屁工作从事者说他们不快乐

 

本章深入探讨了从事毫无意义工作所带来的道德和心理后果。格雷伯挑战了闲差能拿钱是好事的普遍观念。他认为,人类的效能感sense of efficacy),即通过行动对世界产生可预测影响的需求,是维系自我意识和幸福感的基石。当这份效能感被剥夺,人们便会陷入痛苦。

 

他引用了埃里克(初入职场即遭遇无意义的界面管理工作)、鲁弗斯(在生物医学公司无所事事)、帕特里克(在超市整理货架) 和布伦丹(在学校餐厅假装忙碌) 等案例,揭示了被迫假装工作的屈辱和无聊。这种状态导致年轻人学会了如何在被监视时工作、在无事可做时假装工作、不为喜欢的事情得到报酬、以及必须假装喜欢无报酬的工作。这些经历不仅痛苦,也扭曲了他们对工作本身的认知。

 

第四章:论精神暴力(下)——身处狗屁岗位有何感受

 

延续上一章的讨论,本章进一步细化了狗屁工作带来的痛苦:

 

  • 无处安放的愤怒被迫假装工作:与服务业的情绪劳动不同,狗屁工作中的假装更多是对自身无意义存在的掩饰,导致自我本质的困惑和焦虑。
  • 无法引发后果带来的痛苦:工作无法对世界产生实际影响,如同被踩扁的昆虫,摧毁了人的存在感和自尊。
  • 觉得自己没资格痛苦带来的痛苦:当工作伴随着高威望和丰厚报酬时,这种无意义的认知反而会加剧痛苦,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配抱怨。莉莲(项目经理)和丹(行政承包人)的案例深刻展现了这种认知失调
  • 知道自己做的是坏事带来的痛苦:尤其在社会服务领域,从业者明知自己的工作不仅无益,甚至伤害了本应帮助的人,如社区治疗师示日。
  • 对创造力的扼杀:狗屁工作环境的无聊和压力,会抑制人们的创造力。尽管有人通过艺术、音乐或政治激进主义来游击战式地抵抗这种精神暴力,但这需要巨大的毅力和决心。

 

格雷伯将这种痛苦称为精神暴力,因为它对个人的健康、自尊和创造力造成了毁灭性打击,甚至在文化层面影响了年轻一代对工作的认知。

 

第五章:狗屁工作为什么会激增

 

本章着重探讨了狗屁工作激增的系统性原因。格雷伯提出了社会学解释的三个层面问题:个人层面(为何从事并忍受)、社会和经济层面(何种力量推动激增)、以及文化和政治层面(为何未被视作问题)。

 

他驳斥了经济复杂化导致岗位增多政府干预是唯一原因等常见错误解释。通过分析美国私立大学行政人员激增的现象,他指出管理层的自我膨胀才是关键驱动力,而非效率需求。

 

金融业(FIRE领域)被视为典型案例。格雷伯揭示了金融机构如何通过制造和操纵债务层层分发巨额资金来创造大量无意义岗位,甚至通过故意做错工作来维持业务。他引入了管理封建主义的概念,认为现代企业运作越来越像古代的财富再分配,而非价值创造。庞大的管理层通过制造各种报告、会议和内部营销来维持其封臣地位,导致大量创造性工作被浪费。

 

第六章:为什么社会对狗屁工作的激增无动于衷

 

本章探讨了社会对狗屁工作现象无动于衷的文化和政治原因

 

  • 工作的道德化:社会普遍认为有工作总比没有工作好,勤奋工作本身就是一种美德,无论工作内容如何。这种观念根植于悠久的神学传统,将劳动视为一种神圣职责或惩罚。
  • 价值衡量的不可能:尽管人们普遍认为工作应有社会价值,但很难建立客观衡量标准。然而,社会却存在一个普遍认知:工作的社会价值与经济报酬之间呈现反比关系。从事越有益他人的工作,收入越低。
  • 做好事即乐在其中的偏见:社会认为那些选择造福他人的工作(如教师、护士)理应从工作中获得内在满足,而不应奢求高薪或优厚待遇。这导致了志愿者阶级的兴起,即资本开始收割无偿实习生、互联网爱好者和志愿者的创造力。
  • 劳动价值理论的破绽与利用:历史上所有财富均来自劳动的观念曾广泛流行,但资本拥有者成功利用了照料类劳动的模糊性,将大部分非物质生产的劳动(如家务、情感照料)排除在生产性劳动之外,从而合法化低薪和剥削。
  • 工作作为自律和自我牺牲的方式20世纪以来,工作本身被视为一种目的,而非手段。它成为个人品格、自律和自我牺牲的体现。这种观念导致了对失业者和穷人的污蔑,并使在狗屁工作中忍受痛苦成为一种经济公民的荣誉徽章。

 

第七章:狗屁工作的应对

 

在最后一章,格雷伯讨论了狗屁工作的政治影响和潜在解决方案

 

  • 管理主义封建制度下的愤恨平衡:社会中充斥着错综复杂的憎恨:失业者憎恨有工作的人,有工作的人憎恨穷人,狗屁工作者憎恨做有意义工作的人,而这些有意义工作者又憎恨垄断高薪岗位的自由派精英。这种道德嫉妒被统治阶级利用,以维持现有秩序。
  • 机器人化危机与狗屁工作的关联:自动化并未导致大规模失业,而是创造了大量挂名岗位来填补就业空缺。真正的威胁不是机器人取代工作,而是管理层为保住权力而拒绝自动化,宁愿创造无意义的人工岗位。这阻碍了社会转向更具照料性而非生产性的工作模式。
  • 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 UBI:格雷伯认为UBI是应对狗屁工作现象的关键解决方案。它挑战了人类必须被强迫工作的假设,能让人们自由选择从事真正有意义或感兴趣的工作,即使这些工作不产生直接经济价值。UBI提供了社会关系中的安全词,让人们有能力拒绝无意义或压迫性的工作。他强调UBI应是无条件的,以减少政府对公民生活的侵扰。

 

最终,格雷伯呼吁人们重新思考工作的本质和人类自由的意义。他认为,当前社会的大部分经济活动都是低效且无意义的,如果让人们自由选择,劳动力的分布绝不会比现在更糟。这本书的目的是引发更广泛的讨论,关于一个真正自由的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