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导论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严元章藏书0038
教育哲学导论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教育哲学导论》一书,序言赞扬了作者柯蒂斯博士对教育理论的透彻研究和清晰阐述,强调教育的道德本质和判断的复杂性。正文探讨了哲学、教育、道德和知识论等广泛主题,包括对常识观点局限性的分析,哲学的原始含义,并介绍了洛克、休谟和康德等思想家对外部世界知识的探讨。此外,文本还考察了功利主义、实用主义、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以及存在主义和个人主义等各种哲学流派及其对价值、自由、权威和课程等教育问题的看法,并讨论了个体与社会的对立关系及其在柏拉图、阿奎那和杜威等思想中的体现。
S. J. 柯蒂斯博士(Dr. S. J. Curtis)的《教育哲学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一书,是一部旨在向缺乏哲学训练的教育学学生清晰、透彻地介绍教育哲学思想的入门著作。本书由利兹大学教育学教授威廉·沃尔什(William Walsh)作序,他赞扬柯蒂斯博士的工作以严谨的学术性和对学生困惑的深刻理解为标志。
核心目标与作者立场
本书的核心目的在于阐明教育实践和判断所赖以存在的思想背景。作者指出,在 20 世纪上半叶,教育实践的重心已从强调教学内容转移到认识到儿童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然而,这种对教育“手段”的日益关注,带来了忽视教育“目的”的危险。因此,柯蒂斯博士认为,年轻教师最重要的是确立一种人生哲学,并明确自己所接受的价值观,以便确立教育目标。
柯蒂斯博士写作此书,正是为了引导读者思考哲学家们对于教育根本问题的论述。他的思想根植于道德哲学传统,并采纳了“永恒哲学”(philosophia perennis,即从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哲学主流)的伟大传统。他坚定地相信,理想的教育应以基督教生活方式为基础。
主要内容概述
本书内容结构清晰,旨在循序渐进地带领读者进入教育哲学的核心议题。
第一部分:哲学基础 (What is Philosophy?)
柯蒂斯博士首先通过一般性定义和具体示例,使没有哲学训练的学生理解哲学这一学科。
- 知识论(Epistemology):探讨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问题,这部分内容构成了理解哲学的有用起点。讨论了常识观点(实在论和二元论)的局限性,并引入科学观点(如原子理论的演变)。随后详细考察了约翰·洛克(John Locke)的经验论(区分第一性和第二性品质),乔治·贝克莱主教(Bishop Berkeley)的主观唯心论(esse is percipi,存在即被感知),以及大卫·休谟(David Hume)的怀疑论(将自我解构为印象和观念的集合)。最后,简要介绍了托马斯·里德(Thomas Reid)的常识哲学和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的现象(phenomena)与本体(noumena)的区分。
- 价值论(Axiology):探讨价值问题,被认为是现代哲学的中心问题。书中区分了事实与价值,并讨论了是否存在终极价值(如幸福、真理、美和善)。作者审视了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的心理享乐主义(Psychological Hedonism)、逻辑实证主义(Logical Positivists)对形而上学的拒绝,以及实用主义者(Pragmatists)对永恒价值的否定。
第二部分:哲学应用于教育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 教育目的 (The Aim of Education):强调任何教育目的都表达了一种人生哲学。驳斥了约翰·杜威(John Dewey)认为教育是其自身目的的观点,批评其将“成长”视作目的,可能导致盲目的摸索。书中明确提出基督教的教育目标,即在今生发展受教者的全部潜能(身体、智力、审美、道德和精神),以便在来世达到最终目的。讨论了“原罪”的扭曲观点及其对体罚实践的影响,并论及教师的自由与“灌输”问题。
- 哲学流派 (Types of Philosophy):介绍了多种哲学流派,尽管作者指出对哲学的分类存在困难且分类界限常常模糊。主要讨论了:
- 唯心主义 (Idealism):包括柏拉图的理型论,以及黑格尔(Hegel)的绝对唯心主义(Absolute Idealism),强调“整体优于部分”和辩证法 (dialectic)。
- 实在论 (Realism):主张知识的对象独立于认知者而存在,并讨论了实在论与唯心主义的互补性。
- 辩证唯物主义 (Dialectical Materialism):马克思(Marx)接受黑格尔的辩证法,但将其应用于经济因素,提出阶级斗争史观。
- 实用主义/工具主义 (Pragmatism/Instrumentalism):源于美国的哲学,强调思想是解决生活中遇到问题的“工具”。详细介绍了皮尔士(Peirce)、詹姆士(James)和杜威(Dewey)的观点,特别是杜威对反思性思维(Reflective Thinking)的五阶段分析。
- 自然主义 (Naturalism):以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为代表,将进化论概念扩展到宇宙万物,侧重于科学和生物学解释。
- 个人主义哲学/生存主义 (Personalist Philosophy/Existentialism):以克尔凯郭尔(Kierkegaard)和马丁·布伯(Martin Buber)为代表,反对客观化和系统化的倾向,强调将兴趣中心转向人类个体和“存在的思考”。
- 教育过程(Educator and Educand):探讨师生关系,认为教学与学习是互动的活动。回顾了传统观点(知识的传递/灌输),并考察了圣奥古斯丁(St Augustine)和圣托马斯·阿奎那(St Thomas Aquinas)关于教学作为促进学习(从潜能到现实)的见解。随后对比了约翰·亚当斯(Sir J. Adams)的双极理论(Bi-Polar Theory,教育者主动塑造受教者) 和亚当逊(Sir J. E. Adamson)的三极理论(Tri-Polar Theory,教师作为外部因素辅助学生进行自我调整)。也对比了共产主义(强调服从集体利益) 与实用主义(杜威的观点,强调环境的创设) 下的师生关系。布伯则提出了对话关系(Dialogical Relation),强调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我与你”(I—Thou)的相遇。
- 自由与权威 (Freedom and Authority):区分了消极自由(免于受限)和积极自由(去做某事的自由)。自由总是受限且伴随着责任。书中引用卢梭(Rousseau)的自由主张,并重点分析了康德的道德观:道德行为是自由的,它源于对理性本性的服从,即绝对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杜威则认为自由产生于对事实的知识和智能的运用,并将道德视为一种持续的社会过程,强调社会指导的重要性。
- 课程与方法 (Curriculum and Method):指出课程的选择受经济、功利、社会、政治、宗教和心理等多种因素影响,最终归结于价值观的选择。回顾了古代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课程动机。斯宾塞(Spencer)从自然主义角度出发,提出“何种知识最有价值”,按活动分类,将科学知识置于首位。休谟(Huxley)则倡导一种更均衡的“通识教育”。杜威批评传统课程的“致命脱节”和“惰性思想”,主张以儿童为中心,引入职业活动(occupations)作为连接学校与社会的手段。在此基础上,威廉·基尔帕特里克(W. H. Kilpatrick)发展了项目法(Project Method)。怀特海(A. N. Whitehead)反对“惰性思想”,提出了教育的节奏(Rhythm of Education),包括浪漫(Romance)、精确(Precision)和概括(Generalisation)三个阶段,认为教育应始终充满活力,而非仅仅是事实的灌输。
- 个体与社会 (The Individual and Society):追溯了个体与社会的对立(Antithesis)在希腊思想(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基督教思想(阿奎那)中的体现。简述了霍布斯、洛克和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着重讨论了黑格尔将国家视为“普遍的现实”的观点(被极权主义者误用),以及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的实证主义和创始人文社会学(Sociology)的努力。现代教育的社会方面深受杜威关于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a way of life)的理解影响。书中还探讨了社会规划(以卡尔·曼海姆 Karl Mannheim 为代表)与个体自由的关系,以及文化(Culture)的内涵及其在技术时代面临的挑战(如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对立)。
总结
《教育哲学导论》并非简单地罗列哲学观点,而是将教育哲学置于广阔的哲学背景下进行考察。本书为教育学学生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工具,使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日常行为中潜在的未经审视的假设,从而成为更有意识、更理性、更优秀的教育实践者。通过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柯蒂斯博士的著作旨在帮助学生做出开明而有力的教育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