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马来西亚华人史——新趋势和跨过两种语言圈之间的隔阂
书写马来西亚华人史——新趋势和跨过两种语言圈之间的隔阂 黄子坚 本简报深度剖析了马来西亚华人历史研究的演变、核心主题、现存挑战与未来趋势。研究历程已从早期宏观的通史调查,逐步深化至针对特定社群、人物与地域的微观探讨。然而,该领域存在一个显著的 “ 语言隔阂 ” :以英文和中文为主要书写语言的两个学术圈,在研究方法、资料来源、关注焦点乃至结论上均存在明显差异,导致对华人历史的理解不够全面。 核心研究主题涵盖了华人与中国的历史联系、政治参与(包括主流政党与共产主义运动)、人物传记、各州及城镇的地方史以及跨地域商业网络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马来亚共产党(马共)历史的著作,尤其是近年来由前马共成员撰写的回忆录,为历史提供了一种边缘化的左翼视角,对官方的国家历史叙述构成了严峻挑战。 未来的研究需要突破传统界限,探索族群间关系、土生华人社群、身份认同变迁等 “ 少人行走的路 ” 。这要求历史学者采用跨学科方法,并积极利用官方档案之外的私人文件、会馆记录及庙宇碑铭等非官方史料。最终,弥合英、中文学术圈之间的鸿沟,培养更多能够驾驭两种语言资料的双语学者,是构建更完整、更深刻的马来西亚华人史的关键。 一、 马来西亚华人史研究的演变:从宏观到微观 马来西亚华人历史的研究自 20 世纪中叶以来取得了长足发展,其轨迹呈现出从宏观的全面概述到微观的专题深究的演变过程。 开创性框架 :英国学者巴素( Victor Purcell )于 1948 年和 1951 年出版的《马来亚的华人》与《东南亚的华人》,为该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初步的调查框架。他采用宏观调查方法,追溯了马来亚和英属婆罗洲华人社群的起源与演变。 中文史学的开端 : 1967 年,黄尧撰写了第一部以中文写就的马来西亚(及新加坡)华人史《星马华人史》。该书完全基于中文资料,按州叙述历史,并包含了英文著作所没有的内容。 本土学者的集体努力 : 1984 年版《马来西亚华人史》 :由林水檬、骆静山主编,学者团队以中文撰写,涵盖了广泛主题。然而,该书聚焦于西马半岛,忽略了东马,且其影响力主要局限于中文学术圈内。 1994 年版《新编马来西亚华人史》 :在林水檬的再次带领下,新一批学者完成了三卷本的华人史。此版本回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