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首富。到底他们怎样那么有钱?


《大马首富。到底他们怎样那么有钱?》 - [写于 March 28, 2013]

其实,谈到貪腐朋党,我们岂止只有砂拉越的泰益家族的 600多亿?

我不晓得大家知不知道我们国家能源(TNB)每年都要向几间马哈迪当年的好朋友独立发电厂公司来购买电力,而且还是以相当高的价钱来购买。而,国家能源的剩余储备电力,竟然高达52%,即,我们根本不需要向这些公司买那么多电,还有是以那么高的价钱来买。

而且,这些独立发电厂生产这些电力时所需要的天然气,从Petronas 那边买的时候,是以便宜的价钱买,而那个价差是通过我们国库给予他们的津贴(incentive),在 2010年时的津贴,是高达市价的一半,即我们的钱被用来让这些独立发电厂从Petronas那边以低于市价一半的价钱来!这还不止呢,然后再用高价把生产出来的电力,卖回给TNB,而且还是 TNB 根本不需要的电力。真他X的,有那么好赚的生意吗?有,就在马来西亚被马哈迪和巫统国阵这些政府首长,利用政府机关的名义,用我们的钱,让他们的朋友,赚取匪夷所思的“好生意”,用低价卖,再用高价买。你我的钱。


然后?你就会看到这些人坐拥上亿的财富。我从福布斯的网站里,摘录了这一部分独立发电厂的拥有者在大马富豪的排名:

ananda krishnan no.2 (净资产 99亿)
syed mokhtar albukhary no.7 (净资产 33亿)
yeoh tiong lay no.8 (净资产 26亿)
lim kok thay no.16 (净资产 6亿)

我们纳税人的血汗钱,国家的天热资源的钱,到底有多少去了这些国阵政客和他的朋党们?

那可是上几千亿的数目。甚至乎上万亿都有可能。

--------------------------------------
"“倪可敏今日发表文告表示,若政府有诚意调低日益飙高的物价,减轻人民负担,国内五间独立发电厂的合约就应即刻检讨。

他指出,这是因为政府于1990年代中期与独立发电厂签署一面倒合约,规定国能向这些独立发电厂(IPP)购买电流,导致国能必须强制性购买独立发电厂的发电量,不但导致我国剩余浪费的储电量高达52%,超越国际标准的五倍;大量电能白白流失更由无辜百姓去承担费用。

倪可敏披露,根据梹州消费人协会报告,由于不平等合约,从2001年至2010年,国能公司缴付于国内五间独立发电厂的费用高达783亿天价;单只去年国能公司就缴付高达190亿元的费用向这些独立发电厂(IPP)购买电流,这几乎占了国能总营业额的65%!这种肥了朋党、苦了百姓的现象无异与首相纳吉所提倡的“以民为本”口号背道而驰。

倪氏指出,这五间独立发电厂靠着垄断市场的地位与不平等合约赚取了百亿计的盈利,可怜广大老百姓却任人鱼肉。

他说,“只要合约公平、国能付款压力大幅减轻,国内电费就有望调低,这样一来工商成本降低,物价方能下调!”

倪氏指出,早在2007年,总稽查司安宁布安(Amrin Buang)就在其年度报告大肆抨击政府的黑箱作业,同时要求检讨国内五间独立发电厂的合约,可是迄今长达五年却“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以民为本”的口号不幸沦为了本世纪的大花瓶。

倪氏表示,政府若真的要推行经济转型计划(Economic Transformation Programme)以达到剔除朋党主义、追求绩效、讲究透明、公平竞争的目标,检讨国内五间独立发电厂的合约已是刻不容缓。“首相纳吉不是口口声声“绩效为先”吗?现在球就在国阵脚下。”他强调。

我国现有的独立发电厂有:杨忠礼电力(YTL Power)的Paka和巴西古当发电厂、云顶杉源(Sanyen)发电厂、马拉科夫(Malakoff)的昔加里(Segari)、丹戎(Tanjong)的Powertek以及森那美(Sime Darby)的波德申电力。在马来西亚股票交易所上市的独立发电公司有丹戎(Tanjong)、MMC机构及杨忠礼电力等。”"

--------------------------------------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代独立发电商的电力采购协议中,将电力供应价格定在每单位13.7分至15.5分之间。相比之下,国家能源本身发电厂的电力成本只需每单位8分。然而,在接受或付款条文下,即使独立发电商以高一倍价格把电力卖给国家能源,国家能源都必须接受。

一份研究显示,五家首批独立发电商在特许经营合约中,获得20%的担保回酬,不过,这些独立发电商最终取得的实际回酬其实更高。

比方说,第一代独立发电商之一的杨忠礼电力(YTL Power),在1996年的盈利高达马币7亿元,相等于国家能源当年的总盈利表现。杨忠礼电力的盈利在1999年进一步攀升至12亿6000万元,盈利赚幅达47.4%。相比之下,国家能源在1999年的盈利赚幅只有区区6.4%。(注1)

独立发电商也是政府天然气津贴的最大受益者。根据国油在2007财政年公布的资料,自1997年起,国油为电力领域供应天然气方面,承担马币582亿元的津贴成本,其中276亿元或47%的津贴是提供给独立发电商。

实际上,国家能源的盈利也被这些独立发电商严重侵蚀。国家能源在2008财政年的营运成本中,有高达80%的成本是用来支付独立发电商、采购煤炭,以及支付国家石油提供的天然气。其中,支付独立 发电商的成本占87亿元,当中有48亿元是电力产能支出。

根 据MIDF证券研究在2009年针对国家能源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国家能源最大的问题,就是独立发电商的电力产能支出,估计在2009财政年将超出马币 110亿元。随着新的独立发电厂—Jimah发电厂投入运作,估计国家能源必须额外支付5亿至10亿元的电力供应成本。这对储备电力已高达47%的国家能 源来说,这些成本支出根本就不需要。”"

-----------------------------------------
""电力领域是国内天然气消费市场的最大消费者。国家石油的《2009财政年的常年报告》显示,电力领域占天然气销售高达59.7%的比重。在这当中,大约三分之二的天然气是供应给独立发电商。如果按比例来看,独立发电商显然是电力领域中,获得最多天然气津贴的单位。

根据国油在2007财政年公布的资料,自1997年起,国油为电力领域的天然气供应,承担了马币582亿元的津贴成本,其中276亿元或47%的津贴是提供给独立发电商,而国家能源则获得212亿元或37%的天然气津贴,至于其他小型工业、商业以及住家用户,则享有剩余94亿元或16%的津贴。这显示独立发电商获得最多的天然气津贴。

目前,国油是以每百万热量单位(mmBtu)马币6元40分的津贴价格,供应天然气给电力领域。按照七月中旬的国际市价,天然气的市场价格是4.39美元或约马币14元。这意味着,独立发电商是以比市价低了马币7元60分或55%的津贴价格,购买用来发电的天然气。很明显的,独立发电商在营运成本上已经省下一笔非常可观的数目。

国家能源则基于受到电力采购协议(PPA)的牵制,被迫强制性向独立发电商购买昂贵的电力产能,导致最终必须承担更高的成本,并影响国家能源的盈利表现。实际上,国能通过本身发电厂生产的电力成本,远比独立发电商来得低。

根据《新海峡时报》(New Straits Times)的商业时报(Business Times)在2001年7月5日的一项报道指出,首批独立发电商的电力采购协议将电力供应的价格定在每千瓦小时(per kilowatt-hour)15.5分的价格,显著高于国家能源本身的生产成本。就连国家能源前任主席阿尼阿罗伯(Ani Arope)也直言,国家能源只能自己吃亏,吞下这枚子弹。

此外《星报》(The Star)也引述阿尼阿罗伯的谈话指出,电力采购协议基本上是不平等的合约,以每单位16分的价格,以及接受或付款协议(take or pay)的情况下,国家能源向独立发电商购买电力的实际成本为23分,再加上传输与分销成本,国家能源实际上必须向消费者征收不少过30分的电费,才能转嫁成本。

首批独立发电商在电力采购协议中,将电力供应定在13.7分至15.5分之间,明显比国家能源本身的发电厂所生产的电力成本来得高。根据特许经营协议,这个供应价格将维持21年。基于供应价格在一段时间内被固定在一个水平,这促使经通膨调整后的首年电能供应价格变得非常高,以便让独立发电商可能提早回本。

这意味着,首批独立发电商的电力采购协议,不仅让这批独立发电商从国家石油提供的天然气津贴中,享有巨额的能源成本节约,同时,也通过高价供应电力给国家能源,从显著的成本与价格差异中,赚取庞大的盈利。

根据《商业时报》(Business Time)在2009年3月2日的一篇报道中,曾引述国家能源财务总裁阿兹查丁(Izzaddin Idris,左图)的谈话指出,国家能源的现金流(Cash Flow)受到无法控制的成本走高的显著影响,比如煤炭采购成本,以及支付独立发电商的电力产能,包括那些根本不需要的备用电力。

根据阿兹查丁的资料,国家能源在2008财政年的营运成本中,有高达80%的成本是用来支付独立发电商、采购煤炭,以及支付国家石油提供的天然气。其中,支付独立发电商的成本就占了马币87亿元,当中有48亿元是电力产能支出。他指出,国家能源在2009财政年将会支付50亿元的电力产能支出,并且预期这笔成本支出在未来还会继续增加。

他坦言,国家能源面对本身的财务危机,除非营运成本下滑,否则,该公司根本不可能降低电费。如果包括独立发电商、煤炭等在内的成本继续上扬,导致营运成本失控,国家能源将会面对财务危机,最终将对消费者造成不利影响(通过上调电费转嫁成本给人民)。

很明显的,在电力采购协议与天然气津贴课题上,独立发电商显然是最大的受益者,而国家石油、国家能源、政府,以及公众却必须为此承担所造成的损失。最终,消费者不仅没有从所谓的天然气津贴转移中受惠,反而还必须为电力采购协议的种种弊端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