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居图解建筑史系列




中国民居
图解建筑史系列
王其钧著
中国电力出版社

王其钧

1977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1987年考入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攻读建筑设计与理论专业研究生,1990年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后就职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攻读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研究生,1996年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其中国民居建筑方面的著作包括《中国传统民居建筑》(1993年度获台湾图书最高奖——金鼎奖),《中国古建筑大系——民居住宅建筑》(荣获1995年度中国图书最高奖——国家图书奖)。近年来的新作有《图说民居》等书。现作为外藉专家受聘于北京,任英国格拉斯哥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合作办学项目负责人,并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图解中国民居》这本书使用了300多张精美的图片,配合生动的文字叙述,或整体概述,或细致摹写,从我国民居建筑的源头——原始社会的巢居和穴居开始,一直介绍到明清类型丰富多样的各式成熟形态的民居,历史脉络清晰。

    在我国务类传统建筑中,民居建筑虽然不是最为华丽精美的建筑类型,但却是历史最为悠久,使用人口最多。分布面积最广的建筑类型.本书按照时间的演进顺序,结合民居发展的不同类型来组织撰写书稿内容,其目的是让读者能更清晰地了解我国传统民居发展的整体情况,包括纵向的历史和横向的形态。

    本书图片精荚,文字生动,作者既注意到了大众读者的通俗性需要,又兼顾业内人士的专业需要,是一本读者普及面广、专业信息量丰富的真正的好书。


前言

    20世纪50年代初的皖南明代住宅研究和浙江民居的调查等活动,可以说是中国民居研究的起始。但随着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同志提出著名的“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号召以后,各种传统的文艺形式在1965年“四清”运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之前,都已经被禁止在公开场合出现,传统民居的研究在那一时期就完全停止了。不仅如此,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传统文化的一次最大程度的浩劫,中国各地所有传统民居上的各种装饰几乎都被敲掉,民居中的各种陈设品被摔毁,墙上挂的祖宗画像,或是国画,书法作品被烧掉。中国传统民居在各地都仅存其建筑主体部分而已。

    民居研究重新兴起已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了。这种重新掀起的民居研究热潮主要是由国内的经济发展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影响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回顾中国20世纪60年代的建筑,当时在“多快好省”的号召之下,把大庆油田的“干打垒”形式的土房子作为正面榜样来宣传,建筑没有任何形式的装饰,甚至极少有建筑师参与设计。能有结构工程师参与一下,盖起来的建筑不倒也就行了。70年代仍然保持“先生产、后生活”的经济模式,这一时期也是简陋的砖混结构的建筑大批量建造的年代。在这种情况下,建筑师的设计在考虑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时,必然会参考传统民居的设计。另一方面,传统民居的大量拆除,也在文物保护者的群体中引起负面反应。尤其像江浙一带经济发达地区,曾是中国传统民居质量最好、民俗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地区,200世纪70年代也成为传统民居被拆除最快的地区。

    当大量的优秀传统民居以惊人的速度从我们这个古老国度急速消失的时候,经济的发展使人们要求建造更好、更舒适并且富有文化传统的更好看的房子。而国外后现代建筑思潮的传入恰好促使一些思想敏锐的业内学者关注到了中国民居这一优秀文化遗产。

    因此,20世纪80年代成为中国民居研究的黄金时代,民居的调研工作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中国古代建筑研究来说,进入的门槛较低,既不受限于文物管理部门,也不需要懂得深奥的大式大木建筑的特殊知识。这给不少地方院校的古建研究人士和国内主要建筑院校的青年教师及研究生提供了一个空白领域去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相当多的学者在那十年间通过调查测绘民居、撰写文章或书籍而受益。

    中国传统民居的研究是一种抢救性的工作。相当多的宫殿、陵墓、寺、塔、石窟等古代官式建筑被指定为各级政府保护的文物单位而将被永久地保存下去,但民居这种在过去数量最多、分布面积最广的一种传统建筑,却以惊人的速度在消失。事实上,古代的官式建筑一直从民居建筑中吸收养分,而许多民居的优秀建筑及装饰手法一旦被官式建筑所大量录用之后,古代的统治者又以立法的形式限制民居再使用这些营造手段。这其中包括在传统建筑设计时使用较多的增加房屋开间、数量以烘托建筑气势,以及斗拱、鸱吻等装饰的设置,漆涂彩绘等保护手段的应用,琉璃砖瓦等材料的选用,以及建筑的基座和栏板等烘托建筑气氛的手法的运用等。

    尽管如此,直到清朝末年,传统民居中仍然有相当多的营造及装饰手法优于僵化模式的官式建筑设计。最典型的是民居建筑中题材广泛丰富的雕刻装饰手法,以及附属于民居的私家园林设计,因此,官式建筑仅仅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而民间建筑尤其是民居,也是中华民族优秀建筑文化遗产中的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民居的设计是与旧时的社会经济情况以及当地可利用的建筑材料密不可分的。尽管中国社会的结构模式早巳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且相当多地区的人们建造房屋也不能“就地取材”了,但是中国传统民居中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却是值得我们今天认真研究的。我们语言文学中相当多的成语都泉源于旧时的民居生活,中国传统的白话小说、戏曲故事中所反映的场景也都发生在民居这个环境之中,而中国古典家具、陈设、书画条屏更是以民居作为展示场所而制作或创作的。因此,民居的研究绝不仅仅是单一的建筑结构和设计的研究,而应该扩大至美学、环境心理学、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及古代绘画研究等多个领域的全方位研究。

    福建省的金门县由于没有经过彻底铲除封建势力的社会主义革命,因此乡村聚落的社会结构仍然维持着旧时的体系。再加上1958年8月23日解放军炮轰金门以后,金门岛上的居民除老人外,大多都被迁居至台湾。金门岛上的房屋需求量没有增加,因此,传统村落也很少被扩建或改造。笔者于1999年到金门进行过一次民居调查,对于聚落、乡民的组织结构、宗族、祭祀、分家等与村落和民居有关的社会背景资料有了相当多的深入了解,对于传统民居在当时各种制约条件下,尽力争取营造出宜人的生活空间有了以前不曾有过的认识.因而对于传统民居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而且也感受到先民在各方面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不断追求和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精神。关于这些调查,我已在三联书店出版的《金门》一书中另作详细叙述。

    在当前这个电予网络发达的时代,对于学习建筑学的年轻人来说,研究中国传统民居仍然是一个非常有学术前景的新领域。中国仍然有相当多的经济发展中区域内保存有原汁原味的传统民居,当然,这些未被调查过的区域的传统民居往往属于一种富有代表性的民居的亚种类,或是在民居的营造品质上不如以前被其他学者研究过的区域的民居好,但这些无妨对于文化与民俗价值的衡量。比较学是探讨民居价值的一种好方法,也就是说,在一个较大的视野范围内去考察一个具体地区性的民居,从中找出一个大区域民居之间的共性和一个小区域民居的个性。这种比较的方法要求调查者自身要先对中国民居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种调查的优点是不会“拾贝遗珠”。

    做任何研究都是要有投入的,相对于投入与回报的比率来说,在目前阶段,民居研究的回报率还是很高的,民居的另一种比较模式是纵向比较,也就是从时间顺序的角度去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民居,尤其有价值的是在同一地区来比较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民居,但是运一种比较学的研究难度就大了很多,因为像皖南地区或是山西丁村这种明清住宅同时都有保留的实例目前实在是太少了。另外,民居调查的另一个难点是,文献记录太少,毕竟民间住宅不是寺庙或宫殿,对一幢住宅进行文献记录的实例毕竟罕见。

    关于民居研究的目的,以开发旅游业来肯定古村寨、聚落、街区和民居的价值取向毕竟仅仅是保护民居的一种方法。而且研究民居并不完全是为了保护或修复民居。研究民居的目的是保护传统住宅这一文化遗产。尽管旧时生活中的传统事物如长河流水、斗转星移般地成为过去完成时态,并且不会再现,但是中国民间住宅中所包含的丰富内涵作为历史见证物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极重要的一部分。而且,从民居本身的发展、变化,直到大面积地被现代住宅所取代,可以总结出一些有规律的东西,以启发我们今天的设计与创作。

    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读物,其介绍的内容不属于“研究”或“民居学”那样的高精尖学术领域。但是我力求相对全面论述自己的心得与观点,如有浅薄谬误,还肯请同好斧正。


王其钧
2007年5月于中央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