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马来人思潮翻覆而来

新马来人思潮翻覆而来
陈亚才
《资料与研究》第6期 1993年11月1日




    巫统作为国阵的主干、组成政府的核心政党,其发展趋势在相当程度上左右本国的政治走向。因此,每年一度的巫统全国代表大会,特别是党主席的开幕演词,往往成为全国注目的焦点。

    在1991年巫统全国代表大会上,首相兼巫统主席拿督斯里马哈迪医生对马来社会发出求变的呼吁。他强调“时代在转变,所有的事物都随着时代的转变而改变。那些不想改变的人,将被时代遗弃。没有一个民族,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脱离现代世界的演变。”

    基于这样的前提,首相提出新一代马来民族的概念:“我们需要新的马来民族和土著,他们拥有可以适应时代演变的文化,他们准备面对各种挑战,可以在没有援助的情况下与他人竞争;他们受过教育,有知识、是高雅的、忠实的、有纪律的、可信赖的及有效率的。”

    去年12月上旬,第三届马来知识份子大会(Kongrea Cendekiawan Melayu Ke-III)在雪州的莎亚南举行。会议达致的其中一项议决案,便是总结出“新马来人”的五大特征:(一)重实效(Pragmatis)、(二)有冲劲(Agresif)、(三)具竞争能力(Kompetitif)、(四)敏感(Sensitif)及(五)有创造力(Inovatif)。他们将这五大特征缩写为PAKSI,有“轴心”之意。

    今年,配合两年一度的党选,以财政部长兼巫统副主席拿督斯里安华依布拉欣为首的巫统“少壮派”,打出“新马来人”的口号作为竞选的策略。在传媒的推波助澜之下,这个口号逐渐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特别是在8月至10月间,评论文章涌现在各语文报章。

    何谓“新马来人”?每一个人的诠释都不尽相同,似乎在定义上尚未达致共识。政治领袖在引用这个口号时,比较强调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成就;而学术界的视野较为全面,他们一再提醒马来民族在追求财富和权力的过程中,也应当唯护及发展本身的语文、文化、宗教及保存优良的传统价值观。学术界非常排斥将“新马来人”等同于“马来企业人”(Melayu Korporat)的偏颇论调。

    “新马来人”的概念虽然由首相率先提出,而最落力提倡和推广的却是巫统少壮派,著书立说和演讲宜导的也多半属于这个阵营或倾向支持这个阵营的人物。处于劣势的巫统元老派,在回应少壮派的攻势时,避重就轻,不敢正面讨论新马来人的问题,只能强调年长者的经验和智慧,是巫统及国家所不可或缺的珍贵资产。

    所以,“新马来人”的提出,是否纯粹是巫统少壮派的竞选策略?抑或是马来族群领袖所发动的思想改革运动?这个问题相信在11月间巫统的党选过后将会更加明朗化。无论如何,“新马来人”这个概念,值得我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研讨,以便对马来民族的政治斗争及其运作方式,以及马来社会的演变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近期有关“新马来人”的学术性讨论,主要集中在马来报章。作者群之中,鲁斯坦A.沙尼(Rustam A.Sani)的论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对马来民族的自强运动以及“新马来人”的概念有较深入的分析。华文报章则刊载了相当多译稿,包括赛胡欣阿里博士(Dr Syed Husin Ali)所撰写的一系列有关马来社会变迁的文章。译者之中,以张永新及刘务求两位最为勤快。华文报章从10月份开始转向讨论“新华人”。(有关报章所刊载的相关文章,可参阅华社资料研究中心出版的{新马来人资料选辑》。)


    专门论著方面,西迪法兹博士(Dr Siddiq Fadzil)在去年出版了《新马来人之思想》(Minda Melayu Baru)。他主要是从回教的角度出发,偏重探讨马来社会的问题及马来民族的文化和思想。这本书其实是他在《每日新闻》所撰写的专栏文章的文集。从回教的观点和理论来研讨马来人的各种问题,是宗教界和学术界明显的研究趋势。随着马来西亚回教研究学院(IKIM)等学术机构的成立,这种研究模式将更为盛行;回教与马来社会之关系的研究,将成为一门显学。

    除了西迪法兹的著作之外,雪州州务大臣丹斯里莫哈末泰益(Tan Sri Muhammad Haji Muhd. Taib)最近也出版了《新马来人》(Melayu Baru)一书。他探讨的方式与西迪法兹不同,涉及面较广,论及新、旧马来人、马来民族与其他民族的比较、马来人的城市化、回教思想的改革等。各个篇章并没有非常紧密的联贯性。作者特别突出强调“新马来人”必须放眼世界及未来导向(Futute Oriented),使马来民族也如同犹太人、日本人、欧洲人、华人一样,成为全球性的族群(Global tribes)。

    由于丹斯里莫哈末泰益被塑造为“新马来人”的具体模范之一,被形容为是一位致力于落实新马来人概念的政治领袖,因此,《新马来人》虽然谈不上是经典之作,但却有一定的代表性,尤其有助于了解巫统少壮派的一些想法。

    在学术研讨会方面,到10月中旬为止最值得重视的有三个:第一个是由全国作家联合会(GAPENA)和雪兰莪振兴集团有限公司(Kumpulan Perangsang Selangor Bhd,这是雪州政府属下的一个机构)于9月25日及26日假莎亚南举办的“新马来人研讨会”(Simposium Melayu Baru),在研讨会上发表的论文共有13篇,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探讨新马来人的问题。

    第二个是由雪兰莪中华大会堂青年团(雪华青)所举办的两场座谈会。第一场是“转型中的马来社会”(Masyarakat Melayu dalam transformasi,7/10/93),受邀主讲的有马大历史系邱家金教授、国际问题及策略研究中心(ISIS)高级研究员鲁斯坦A.沙尼及人民党主席赛胡欣阿里博士;第二场则是“新马来人对华社的冲击和启示”(14/10/93),参与者有马青署理团长胡亚桥上议员、民行党全国副主席李万千及星洲日报主笔罗正文。这两场座谈会可视为华人社会正视新马来人课题的公开座谈会,比较认真的研讨“新马来人”的思潮及其对华人社会的冲击和启示。

    第三个则是由国际问题及策略研究中心与《马来前锋报》联合举办的“新马来人:面向21世纪的挑战”研讨会(Seminar Melayu Baru:Menangani Cabaran Abad ke 21),出席者都是企业家、学术精英、知识份子以及政府高级官员。这可说是以高阶层人物为时象的研讨会。随着“新马来人”的盛行,华人社会也出现眼风现象,“新华人”的口号开始被炒起来。面对这种情况,有的评论者认为我们不应该鼓吹“新马来人”、“新华人”这类具有种族沙文主义倾向的口号,而主张提倡“新马来西亚人”。就当前的情况而盲,不论是“新华人”或“新马来西亚人”,倡导者的基本态度就是先将口号喊出来,自称这是抛砖引玉的动作,本身除了一些零散的感触之外,并没有任何完整的构思,当然更谈不上理论架构了。倡导者的用意是希望由讨论者去充实他们所提出的口号;或者干脆就将“新马来人”的各种论调直接套在“新华人”。到头来,“新华人”的概念和内涵比起“新马来人”更加模糊。

    为了对“新马来人”以及相关问题有比较深人的了解,本刊特拨出充分的版位,刊登雪华青主办的两个座谈会主讲人的论文,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