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乡坚韧求有的罗兴亚人

星洲日报2018.09.04

在他乡坚韧求有的罗兴亚人
文:本刊 梁慧颖
图:法新社

    成千上万的罗兴亚人因为受到压迫而逃离缅甸,有些人之后一直过羞颠沛流离没有保障的生活,有些人则以难民身分在外地暂且安定下来。

    《法新社》报道,日前估计约有150万名罗兴亚人流散世界各地,从孟加拉的难民营到欧洲的医院都有他们的足迹,当中不乏上了岸而回过头回馈族人的励志故事。

·德士司机兼翻译员

    2008年,在盂加拉难民营待了17年的尼占(Niiam Uddin Mohammed)与家人来到英国,落脚于布拉德福德。

    跟很多罗兴亚人一样,尼占当年出生的时候,他的父母受缅甸政府阻拦,无法为他报生。因为这个原因,目前在布拉德福德生活的罗兴亚人,当中有差不多一半的人口包括尼占,生日日期都被官方定为1月1日。

    “我的爸爸、我的妈妈、我的太太、我的兄弟和我的祖母,我们都在同一天庆祝生日。”尼占开玩笑说,大家同一天生日的好处是可以节省开派对的开销。

    尼占目前的工作是开德士,以及在英国的医疗机构兼职当翻译员,身为英国罗兴亚人社群的公益负责人,他说他的使命是维护罗兴亚人。

    “我希望我的孩子也会为罗兴亚人卖力和解放他们。”

·跆拳道冠军

    因为军方的镇压,大批罗兴亚人去年逃往孟加拉的难民营,虽然保住了命,生活却停摆了下来。莫哈木塞林(Mohammad Selim)不想浪费时间,于是便在简陋的棚屋里,教8岁的女儿跆拳道。

    莫哈末寒林现年34岁,年轻时他曾经是跆单道冠军,但因为是罗兴业人的关系,遭阻止使用缅甸官方的运动设施。

    “我们贫穷,而且从来不受尊重。”但是自从接触跆拳道这项运动之后,他学会什么叫尊重,希望女儿也学起来。

·医生

    安妮塔(Anita Schug,37岁)小时候的生活不好过,但比起很多同乡她还是算幸运,因为她后来到欧洲念书成为了神经外科医生,目前在德国的医院工作。

    做什么事都好,她说她往往需要付出比别人多一倍的努力,但她已习惯接受挑战。她目前除了是一名医生,也是一名中坚的社运分子,为欧洲罗兴亚理事会效劳。

    反罗兴亚的人常说罗兴亚是入侵缅甸的少数民族,但安妮塔说:“有历史证据显示若开邦人和罗兴亚人和平共处了好几个世代。”

·社运分子

    马来西亚是其中一个收留最多罗兴业人的国家,估计有人约7万5000名罗兴亚人逃亡到了这里;然而,很少罗兴亚人尤其是女性,在这里有机会上学、工作和享受医疗福利,莎丽花(Sharifah Shakirah)目前想仿的就是改变这个局面。

    原笨住在盂加拉和缅甸边界的她,在5岁时来到马来西亚跟家人团聚。多年来,她勇于挑战族人的传统价值观,例如谴责家暴和童婚,而遭到一些男性反弹,但她没有要退缩的意思。

    “他们会那么认为,是因为他们失去掌控的权力,觉得我应该留在厨房。”年纪轻轻才25岁的地,创立罗兴亚妇女发展联络网,在吉隆坡的教室里教罗兴亚妇女语文、手艺、宗教和戏剧。

    “教育能给人希望。”她希望透过教育,让罗兴亚妇女知道她们能为自己做点事,还有为自己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