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华文独中新生爆满现象

大马华文独中新生爆满现象
林友顺
 
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民办的华文独立中学,由于办学绩效佳而深受欢迎,学生总人数逾六万,新生爆满,今年有二千余学生无法入读。独中的未来除靠华社自食其力,也希望政府能给予支持。
 
一月是马来西亚中小学新学年的开始,一些家长到处叩独中(民办的华文独立中学)之门求助,希望能让孩子进入独中。一名家长因孩子无法进入独中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多次找校方都没有办法,最后请来在该校当董事的朋友出面;这名董事直接摸上校长室对校长说:「我不听任何理由,校方无论如何都要留个学额给这名孩子。」由于今年家长对华文教育的需求超热,导致许多独中新生人数爆满,许多学生也因此被拒于独中门外。
 
马国共有六十一所独中,去年独中学生人数共有六万零四百八十一人,今年新生人数则达一万三千五百九十人,比去年增加了一千零七十七人,另有二千六百三十五名学生因学额已满而无法进入独中求学。这也是独中相隔十五年来首次突破六万学生人数的纪录,为独中发展史写下光辉的一页。为了应付涌现的需求及不忍心让家长及孩子们失望,许多独中被迫想尽办法,在已经没有土地兴建课室的校园增加班级,尽可能容纳更多的学子,不过,仍有许多独中受到校园环境及师资的问题而被迫把这些苦苦哀求的家长拒于门外,迫使家长必须把孩子送到政府兴办的国民中学(国中)求学。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独中,马国许多设在城市的华文小学(华小)也面对爆满情况。
 
华文教育在马国具有近二百年的历史,它与华人从中国南来息息相关,华族先辈非常清楚教育对民族兴盛的重要,因此在陌生的环境也不忘为下一代提供接受教育的场所。马国第一所华校是在一八一九年在槟城设立的私塾—五福书院,与其它华校一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大多数华小皆是采用中国的教材,也深受中国政治环境的影响。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的浪潮也吹袭当时的马来亚,华校改用白话文教材,同时以华语而非方言作为教学媒介语。一九五七年马国独立后,教材开始由本土编写,以符合国情。无论如何,华校仍然依循中国大陆的变化,在一九八二年采用简体字取代繁体字。
 
九成华裔孩子读华小
 
由于受到政府的限制,虽然华裔人口从一九五七年独立时的二百三十万人增加到今天的逾六百万人,华小学生人数也从逾三十六万人增加到去年的约六十四万人,华校的数目却没有根据人口增长幅度增加,反而从五七年的一千三百四十二所减少到今天的一千二百九十二所。尽管如此,华裔家长送孩子到华小的比率则是逐年增加,人们普遍相信逾九成的华裔家长把孩子送到华小;此外,华小也有一成多学生是非华裔,他们都是为了学习华文而来。
 
华文中学在二战前即已出现,在二战后至一九六零年是华文中学蓬勃发展时期,不过在一九六一年新教育法令把华文中学排除在国家教育主流外后,不接受政府改制的华文中学(独中)陷入困境,华文教育处于低潮。拒绝「招安」的独中不仅不能获得政府的拨款,独中文凭也不获得承认,华社兴建新独中的申请也未能获得批准,以致虽然近五年来华社对独中的需求日益增加,独中始终保持六十一所。由于资金有限,迁校艰难,许多独中为了日益增多的学生人数而被迫向高空发展,让课室越建越高。所有独中的一砖一瓦皆是由华人社会出钱出力兴办,政府只在每五年大选前象征式的给予一些拨款,在零八年大选在野党势力壮大后,朝野阵营为了拉拢华社之心,开始制定机制常年拨款给独中,不过这对独中每年庞大的开销而言,仍是杯水车薪。
 
华小虽然被纳入国家教育主流,获得政府常年拨款,不过当局并不轻易兴建新华校,而华小每年经费也不足,尤其是为了容纳更多学生而必须扩建时,建筑经费往往都是来自华社捐款。仅仅在零九年,华小向华社所筹募的款项就高达一亿马元(约三千万美元),独中向华社筹募的款项也不菲;虽然对华社来说每年给予华小及独中的捐款是不轻的重担,捐助华文教育也成为华社「第二项税务」,然而华社在面对华小及独中的捐款时从来没有闪避或退怯。
 
独中越来越受欢迎,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却认为,政府决定调整实行多年的英文教数理政策,让国民中小学数理科恢复为马来文教学,是导致家长纷纷回避国中,把孩子送到独中的原因。他指出,大多数家长皆希望在小学阶段数理科以母语教学,中学阶段则改保留英文教学,政府在去年决定全面恢复马来文教学后,家长唯有寻找出路,而独中就成为家长的选择。魏家祥也肯定独中办学成功,并指独中文凭获得国际的承认,因此能够获得家长的认同。
 
尊孔独中校长吴建成则认为,那是独中的办学和教师态度认真、纪律和校风严谨、独中文凭受外国大学承认,而中国的崛起也为独中生开拓更广阔的就业道路所致。此外,他指出,国民中学办学不理想,也是导致家长转而选择独中的原因。在华文教育工作者对华文教育日益受欢迎而感到兴奋的时刻,吴建成提醒华教工作者认识独中的隐忧。他指出,独中的优点在于教师有拼劲、纪律严明,可是国中的教育理念比独中先进,它们在培养学生实践性、思考性及处理问题的技能方面比独中强;同时国中因有政府的资助,教师获得充分的专业训练、资源充沛、设备先进,这都是国中的优势。他呼吁独中及华教工作者在目前多元开放时代努力为独中转型,让独中教育从威权化转向民主化,从传统教学发转向网络教学。
 
独中最大的挑战是文凭不受政府承认,这意味着独中毕业生不能进入国立大学深造,也无法获得政府部门或官营公司的聘请。不过,马国对独中文凭实行的是一国两制,国立大学虽然不承认独中文凭,私立大学,包括由官营公司设立的私立大学却承认独中文凭。此外,台海两岸三地、新加坡及许多欧美国家著名大学也接受独中统一考试文凭为入学资格,从而肯定独中文凭的地位,扫除独中生升学的障碍。根据华教领导机构董总公布的统计资料,在零七年,八成的独中毕业生毕业后继续进入大专学府深造,其中百分之二十五是到国外深造,这包括新加坡、台湾、中国大陆、香港、澳洲、英国及美国;这些国家与地区也为独中学生提供奖学金,反映独中学术资格在国外获得认可。
 
目前在华小求学的学生一成会直接进入独中继续深造,一旦国中无法整顿,独中教学又获得改进,进入独中的学生人数也将越来越多,这对独中及华社将形成一种压力,考验华社的韧力与智慧。华文教育(华教)被视为是马国华社的三大支柱之一,另两个支柱是华人社团及华文报章。华教是华社的根,根在,民族在;根亡,民族亡。为了华人文化的根,华社对华教的支持是前仆后继,义无反顾。华教今天的兴盛,反映出马国华人熬过严寒,迎来春天。
 
亚洲周刊二十四卷五期 (2010-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