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2日星期三

《五一三悲剧》~一、战前的马来亚社会

《五一三悲剧》


一、战前的马来亚社会
 
    本国目前的多元种族性质是战前英国经济政策的直接成果,它鼓励非巫人移居入境。当时,华藉和印度籍移民被视为临时工人,其去留纯取决于马来亚经济之荣衰。然而,在四十年后,他们终于成为集体固定居民。被殖民地政府所利用的马来亚巨大资源,和巫人的慷慨容忍态度,吸引了华、印移民的流入。此种大量移民继续进行,直至一九三0年代为止。

    当时的马来亚社会特性﹝目前虽继续存在,但已稍减﹞是自动的文化隔离--巫人惯生活在当地性的文化环境,而殖民地当局亦没有进行任何努力使陆续流入的移民适应当地习俗。大部份移民亦由特别设立的专门政府部门管理,而本身独立生活。这可以部份说明目前某些非巫人社会态度及建国工作中所感到棘手的原因。

    马来西亚华人并非缺乏「政治感觉性」,但其政治兴趣多由外来影响所引起,如一九一一年中国革命事件,当时南洋华人亲身参加或捐助财物,贡献至巨。一九二一年国民党在马来亚成立党分部。不久,其它分部亦相继在各地成立。但数年后在殖民地当局反对下,都变为地下组织。在一九二三年后,国民党组织受强烈共党势力的影响,至一九二六年中国革命宣传在马来亚大为增强。国民党在马来亚之活动,强烈地反映中国国内事态的发展。
 
    一九二七年蒋介石元帅在国民党内实行清共运动,致使在马来亚的一群共党极端份子,在五名于一九二七七年终来马的中共代表协助下,脱离中央体系,另立门户。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亦可视为由华人居多的马来亚共产当发展过程的重大事件。

    在两次大战之间的期间,巫人开始发觉,这些与英国经济利益有关的大量移民,将会〔损害巫人政治地位。同时各州苏丹的权力,亦在中央权力集中的推广之下,而被逐渐侵蚀。但第二次大战前,巫人民族主义未获大众支持,由于大部份巫人囿于地区性成见,此种民族主义末产生任何效果。真正的巫人政治觉悟于战后方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