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华文教育新策略新愿景

专访:马来西亚林连玉基金主席杜乾焕



大马华文教育新策略新愿景
林友顺
 
受英文教育的前执政党领袖杜乾焕,出任华文教育组织林连玉基金主席。他强调,大马华文教育的斗争必须走出华社,联合其它族群争取实现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更注重跨族群活动。 

 
来自马来西亚各地的华文教育工作者、华人社团领袖、民办华文中学(独立中学,独中)学生,月前齐聚在吉隆坡的郊区的福建义山,在「族魂」林连玉墓园进行公祭仪式。公祭仪式从一九八七年开始就不曾间断,以林连玉之名而设立的林连玉基金会也宣布每年的十二月十八日为「华教节」,纪念这位为了捍卫华文教育而被马国当局褫夺公民权先驱,同时提醒华人社会「华教尚未平等,华社仍需努力」。
 
林连玉基金会多年来是由另一名华教斗士沈慕羽及陆庭谕所领导,零九年九月该基金会罕见地邀请一名受英文教育的学者杜乾焕博士接任主席职,反映出华教斗争进入转型期。杜乾焕也是马国著名的政治领袖,现年六十五岁的他曾参与执政党之一的民政党,并曾出任槟城州行政议员,他以清廉、公正及正直著称,因而被人们形容为政治清流。
 
有别于过往华教领袖纯华文教育的背景,曾在马国国立大学任教的杜乾焕强调华教斗争必须走出华社,接触其它种族,让其它种族了解华教所遭遇的不平等,同时联合其它种族一起争取实现一个公平、合理及公正的社会。亚洲周刊为此专访杜乾焕,畅谈他的理想与理念,内容如下:
 
华文教育斗争在马来西亚具有长久的历史,可是斗争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你认为问题出在哪里?
 
华文教育取得突破的最大障碍在于执政联盟国阵,尤其是(最大成员党)巫统的单元种族政策。巫统的建国方向是以马来人主权为最重要出发点,在文化及教育政策上,它反映出来的就是以马来文为主的单元教育体系,不会允许多元的政策落地生根的空间。但是支持多元教育有一定的力量,(华教最高机构)董教总就是其中一股力量。多年来由董教总领导的多元教育运动获得人民的支持,尤其是华人社会。这股力量不容国阵忽视,也必须获得尊重,因此我们还能够保持六年的华文小学教育体系。不过,国家教育体系并不把华文列为教学媒介语,那些坚持以华文为教学媒介语的中学就成为独立中学。目前我们有六十一所华文独中,不过,还没有一所以华文为教学媒介语的大学。
 
最近一些巫统领袖再次提出单元教育的需要及多元教育阻碍国民团结的论调,我认为,除非政府有轮替的可能性,让巫统感受到压力,否则巫统将继续成为华文教育取得突破的障碍。

 
许多人认为,大部分华裔把孩子送到华小求学,最大原因不是对华教的热爱,而是主流教育的失败,让家长失去信心,一旦中小学的教学媒介语言转换成英文,华文教育将如上世纪六十年代般萎缩。你认为呢?
 
我本身是接受纯英文教育者(五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初),我在大学时也是接受英文为教学媒介语。不过现在的情况与过去不同。
 
家长选择哪种源流的学校其目的是什么这很重要。我读书的时候英文相当吃香,不过也有华人接受华文教育。随着政府把教育的教学媒介语从英文改换成马来文,许多家长纷纷把孩子转送到华小求学,这主要是家长考虑到是语文的商业与经济价值,他们希望孩子接受了某种语文教育,他们的出路会很好,就业比较容易。语文教育的素质与水平也是其中一个考虑的因素。在科技发达的时代,哪种语文比较方便学习技术,人们就会选择这种语文。此外,也有家长会把孩子接受何种教育与保持自己的文化与根一起考虑,是否要子孙维持及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接受华文教育在这方面就很重要。
 
不过,现在中国已经崛起,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会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强国,国内市场非常大,他们对各种商品与需求,以及对人才的吸纳将会增加。其它国家与中国有贸易往来也需要很多懂得华文及中国文化与历史的人才。马来西亚也有很多懂得华文的技术与管理人才被跨国企业派遣到中国,在这种情况下,华文的商业与经济价值已经提高。
 
以前我接受教育时,英文的商业及经济价值很高,现在华文的价值已经提高,它与英文的价值的鸿沟已经缩小。加上不少华人也非常看重保持中华文化,因此就算是政府恢复以英文为教学媒介语,华文小学还是有它的竞争力。
 
华小的纪律会比(以马来语为教学媒介语的)国小好,不过这不是绝对。而华小的数理科也有很高的水平。我对华小的前景始终保持乐观态度。华人的人口比率虽然逐步降低,不过人数逐年增加,而其它族群也把孩子送到华小读书,华小的需求还是会保持一定水平。
 
你认为中国的崛起对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有哪方面的帮助?
 
许多跨国公司特别挑选马来西亚人到中国任职,包括会计师,以后中国成为马来西亚学生留学的重要据点,中国大学也会接受更多马来西亚人到中国留学。这将为独中生带来更多的深造机会。
 
中国崛起已经有一段时间,马来西亚政府似乎并没有顺应情况的演变而改变,为什么?
 
马来西亚政府承认国外大学文凭资格不是以学术水平作为衡量的标准,而是受到政治因素影响,例如大部分印度尼西亚大学及许多中东国家的大学学位受到承认,而许多中国、台湾及新加坡学位并不获得承认,这有种族因素。除非政府废除种族政策,否则情况不会有大幅度的改变。当然时不时为了讨好华人社会,得到华社的支持,为了促进马中关系,会时不时承认部分中国大学学系资格,不过不会客观以学术水平作为衡量各国大学或学系资格的标准。
 
你准备如何带领华教运动走向春天?
 
领导华教应该是董总与教总,不是林连玉基金会,虽然这个基金会是文化及教育组织,也很关心华文教育的发展,我们的主要目标还是弘扬林连玉精神,即是扩大民主、人权,塑造一个更友爱、合作、多元、建设性及公平的马来西亚社会。基金会往后也要多注重跨族群的活动,不要局限于华社,也应把林连玉精神弘扬到其它族群。今年我们就举办了一个林连玉与马来社会对谈座谈会,一些学术界的朋友就把林连玉精神与马来教育家的贡献做对比。
 
我们已把林连玉的主要文章翻译成英文及马来文,让其它族群及受英文教育的华人了解林连玉的理想。林连玉争取多元化、共存共荣的价值观不仅适用于华社,它也是一个普世价值观,适用于其它族群。这是未来两三年我们的工作重点。
 
我们最近也与马来知识分子组织,印度人知识分子组织及马来西亚回教学生学会联办为印度尼西亚巴东地震灾民筹款活动,这是跨族群的活动,我们希望往后会有更多类似的活动。
 
只有在其它族群的支持下,让他们了解为什么我们那么热爱华文教育,为什么我们不断争取各族群有接受母语教育的权利,他们才会与我们携手合作,我们的运动才有机会突破。
 
一些人,包括前首相马哈迪认为,多元教育是国民团结的障碍,你有什么看法?
 
各民族学生多接触的确是对促进国民团结有帮助,不过这并不意味就要消灭多元教育政策,而是应该更加强及巩固多元教育政策。华文教育毕竟是华社所要的,若政府要压制褫夺基本人权,人们会更加不满,更加反对,更加不会团结。团结是长远的目标,过程是漫长的,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影响团结的因素,这包括政策的公平性,采取的措施是否不断加强各民族共同点,或特意把各族分开,如一些大专学府只吸收单一族群的学生,大学录取学生或颁发奖学金出现偏见及不公平对待,都会阻碍团结。
 
有关言论没有根据。我们不能拿日本及韩国与马来西亚对比,因他们是单元民族的社会,而马来西亚的建国历史也不一样。此外,瑞士也有多元教育体系,他们在德国裔多的州都有成立德国语学校。
 
 
 
杜乾焕小档案
 
 
杜乾焕现年65岁,曾在马来亚大学及英国利斯大学求学,并获马大经济学博士学位。他曾在马来西亚国民大学任教,并写了近五十部著作。曾为数个国际机构担任咨询顾问,包括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亚太经济与社会委员会(ESCAP)及总部设于雅加达的东盟(东协、亚细安)秘书处。他在1982年与一批支持华文教育的知识分子加入属于执政集团的民政党,曾任槟城州行政议员。2008年大选他宣布不参与竞选,2008年退出民政党,接任林连玉基金会主席职。
 
亚洲周刊二十四卷三期 (2010-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