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海南人的出洋

19世纪海南人的出洋
安焕然
 
与闽粤海商相比,海南人出洋东南亚还是较为晚的。据说,“海南帮”一词最早出现在1804年的“中越关系”最亲密时期。1823年,越南西贡(今胡志明市)成立琼府会馆,是海外最早的海南地缘组织。
 
帆船贸易时代,早期的海南越洋帆船一般是从文昌县清澜港出发,绕岛顺风而下。19世纪初,每年大约有100艘帆船从海南出发到越南、泰国和新加坡从事贸易。
 
1858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订立《天津条约》,琼州被辟为通商口岸。至此,海外出洋者愈众。1876年至1898年,去东南亚谋生的海南人有34万4千698人,他们多数被当作“猪仔”贩运出洋。直至1913年,琼崖绥靖处长邓铿枪毙了猪仔客头阿二,海口猪仔馆始告消失。
 
19世纪中叶以降,海南人出洋东南亚,主要是到泰国和新加坡。海南人在泰国,比较集中在曼谷北部三清、中部哒叻仔、南部馋叻三地区。1841年,海南社群于三清建有水尾圣娘庙,是海外最早海南籍人士所建的庙宇。1860年,北汶浪成立琼州会馆,是泰国最早的海南会馆。
 
在新加坡,1821年海南人的小型帆船已有往返于此通商。1854年,新加坡海南先贤韩旺彝和王志德等筹组琼州会馆,馆内设有天后宫(海南人称“婆祖”),祭祀天后圣母、水尾圣娘和昭烈108兄弟,是为海南会馆与天后宫“二位一体”的结合组织。新加坡琼州会馆的成立,说明至少在1850年,海南人移住新加坡已有一定数量。
 
海口开埠以后,新加坡成为海南人移殖马来亚各地的转口站。从海口出洋到新加坡的海南人,不少是再转赴到马来亚各地去开垦拓荒的。20世纪初,马来亚各地大量栽种树胶,吸引不少海南同乡到马六甲、柔佛一带从事树胶种植工作。此为柔佛海南人较大量移殖之始。
 
另,据说在1830年,已有海南帆船到槟城通商。而成立于1869年的马六甲琼州会馆,则是马来亚最早的海南会馆。
 
然而,应当留意的是,清末海南人出洋,经常是处于“往返”之间。根据海口海关的统计,1902年至1911年,从海口海关出洋,赴香港、新加坡和曼谷等地的人数总计有30万零235人。然而,在此10年间,从这3个地方返回海口的总人数亦有20万1千910人。如果把1902年至1911年的出入境总人数相减,则由海口海关出洋的人数净额是9万8千325人,也就是说,此10年间每年出洋的实际人数不到一万人。诚如苏云峰〈东南亚琼侨移民史〉指出的,早期海南人下南洋,其移民性质与其它闽粤属人不同。其它属出洋,多为单向移民;而海南人则有较强的双向性,以致在他乡落地生根者较少,致使海南人在新马和泰国,均居于小方言群地位。
 
综上所述,海南人在马来西亚,是“五帮”之中势力最弱小的一帮。一来是基于比较晚来;其二是海南人出洋的“双向性”,来者众,返者亦多;也因为如此,海南先辈常处居于边缘,一些较好的行业都早已被他籍人士占去,早期海南人多为下层的劳工阶层,只能在隙缝中寻找生机,或是寄人篱下“打洋工”。此为后话,留待下次再说吧。
 
星洲日报/边缘评论.安焕然.2009.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