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生根的海南人

落地生根的海南人
安焕然
 
身居海外的海南人早期多是劳工阶层,经济社会地位低下,常受人欺侮,被人瞧不起,有者低声下气、寄人篱下过日子,甚至不敢承认自己是海南人。但受人压迫的一群也有压不扁的体魄,一些海南青年遂思于政治上的突破,具革命精神,思想激进。
 
日本入侵马来亚,“抗日卫马”的战士有不少是海南人。1942年日本蝗军占据新加坡后,山下奉文下令展开扫荡行动,以肃清“敌对的华侨”。宪兵队到处搜捕具反抗意识的“不良分子”,检证列出的9种“必杀”之人,“海南人”竟是其一。
 
1943年盟军136部队分批登陆马来亚,于第一时间负起保卫马来亚任务的龙朝英、陈崇月和陈崇番是海南人。在马来亚人民抗日军中,有一支第七独立大队,其活动地区在彭亨关丹、北根和登嘉楼,根据地设在雅姆山区,建有练兵场、军医院,有4个中队及一个独立分队,战员近千人中,大部分是海南人。其队长是张祺,政委庄清,政治部主任亚山,黄志平任军医主任,许素英(现名许娟)任护士组长。3年零8个月的抗日游击战中,“七独”与日军作战近百次,英勇抗战。日本投降之时,人民抗日军“出山”,东彭人民委员会的领袖吴克(吴清平)亦是海南籍人士。
 
二战后,东南亚各地纷纷展开争取独立建国运动,华人(包括海南社群)也抛开“旅居”心态,渐从“落叶归根”转为“落地生根”,为在地的家国建设而努力,例如原籍海南文昌的朱运兴是马华公会发起人之一,1949年至1959年紧急法令期间担任霹雳州警察后备团团长,1955年出任副教育部长,同年,代表政府赴仁丹与马共首领陈平数度和平谈判。他也是马来亚琼州会馆联合会主席。
 
上个世纪50年代以前,新马海南人的经济地位还是较低的。根据吴庆瑞在1953年至1954年《新加坡市民及宅屋社会调查》报告指出:新加坡海南人只有极少部分享受高薪金,大部分的月常收入不超过400元,其主要原因是大部分海南人均属工人薪金阶级,每月收入平均不超过200元。
 
60年代以后,海南人的经济地位不断在改善。商业方面,除了传统的咖啡店,不少已朝向洋杂、土产、橡胶商、面包制造厂、建筑业、照相馆、电器公司、汽水制造厂、汽车行、酒店、金融贷款等行业发展。更多的新生代是接受技术训练,成为专业技术人员和学术专业人士。
 
海南人虽对新兴行业有兴趣,但贫乏的经济背景限制了他们从商意愿和企图。实际上,海南人从商者远不如其它籍贯人士,即使是继承“父业”经营传统咖啡店的也不多。如今,由海南人经营的传统咖啡店已大为锐减,反让福州人取代。不继承“家传”,一来是在心理上海南人长期处在社会底层,老一辈海南人本身并不鼓励子女克绍箕裘地去继承他们的粗活业务;另一方面,他们认为,要改变后代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教育”才是唯一的可靠途径。
 
诚如新加坡资深报人韩山元说的,海南人要争气,主要不是在经济领域里杀出重围,而是在教育领域拼出春天来。海南人认为:我在钱财方面输给你,但要在人才方面赢你。
 
在很多海南人父母观念里,自己无论再怎么穷,也要束紧腰带,咬紧牙关,想尽办法供孩子读书,由小学到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甚至考硕士、博士。海南人的家庭,子女多有高学历,这在当代新马海南社会已是相当普遍。一些上进的穷苦海南青年求学经历虽然坎坷,生活所逼,常要面对辍学的困扰,仍然孜孜不倦苦学成功。即使是出国留学的海南青年,很多并不是出自富有家庭,绝大多数是贫苦好学的青年。
 
星洲日报/边缘评论.安焕然.2009.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