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海瑞的悲叹

清官海瑞的悲叹
安焕然
 
“感孚之道薄而民不化,烛奸之智浅而利弊犹存。徒有其心,未行其事;徒有其事,未见其功。”
 
这是一代清官海瑞沉痛的悲叹。明朝海瑞是当之无愧的清官,也因其出身海南,成了海南人精神的象征人物典范。他不仅一生俭仆度日,为官清廉,且爱民如子、疾恶如仇,刚正不阿、打击贪官豪强,诚是老百姓心中的“海青天”、“大好官”。
 
然而,这样的一个清官,学者对海瑞的评价还是有争议的。海瑞毕竟有他的格局和缺失面,是人不是神。他想凭个人道德的力量去树立风范,但明朝的贪腐却愈发败坏;他想要以严刑肃贪,权力却不在他的手上。况且,海瑞也没有提出什么消除贪污的积极方法,反而是向皇帝建议恢复明朝开国之君、大独裁者明太祖时代,对贪藏枉法得80贯钱者处于绞刑,更严重者要施剥皮实草的“酷刑”。这种极度复古的思想,只能加深官僚们对他的怨恨,明朝中晚期的政府也难以有效执行,贪污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明史》说海瑞“意主于利民,而行事不能无偏”,这是颇有道理的。
 
著名学者葛剑雄认为:“我们如果用从政的实绩来评判明朝人物的话,海瑞不过是个一般的清官,对明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并没有很大的影响,而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道德的典范。民间流传的很多海瑞故事,多数是出于百姓的良好愿望而编造的。”
 
清史专家戴逸则说:“(在明朝当时的那种体制之下)清官们所要执行的任务,和他们所拥有的权力是很不相称的。由于权力的不足,他们只得以‘刚直’、‘严厉’,敢于任事和敢于任怨等等个人特点来弥补。海瑞的年代,正当明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海瑞之流的清官,实际上是封建制度在矛盾尖锐化过程中的一种自我调节器。”其个人道德典范的树立,不过是在延续王朝统治的生存寿命,让这个腐败的政权多了几颗让人赞叹的政治明星,却不能改变什么,这个政权仍将腐烂下去。
 
问题出在哪里?那是体制问题,是制度问题。在一个道德败坏、贪腐成风的环境里,唯有通过积极的制度化改革,才能根本解决问题。单靠几个人的道德塑造是无补于事的。
 
葛剑雄指出:“我无意苛求海瑞,但在重读《海瑞》以后更加体会到,道德的榜样和严刑峻法都不是万能的,解决社会矛盾还得有切实可行的办法,尤其是要注意消除产生这些矛盾的根源。海瑞一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是造成他的悲剧结果的真正原因。”
 
本文举引学者对海瑞的不同评价,本意不在于贬损海瑞清官的形象,也不是在非议人们以海瑞为海南精神象征,更不是纵容贪官污吏的合理性。相反,举引海瑞的悲叹,在于强调吾等塑造“海南精神”,秉守刚正不阿的精神同时,更要认识到海瑞个人和其时代的格局。
 
回思大马,当下的政治格局,不论是执政党还是在野党,3月8日的海啸过后,相信人民要看到的是真正的重建工作,而不是继续再斗臭斗烂。我们把精力都耗到哪里去了?在当下,塑造几个“清官”,虽然不是什么坏事,但或许我们更需要的是:一个在技术上、在诚意上,真正有能耐,从制度上决心去改革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好政府”。否则,徒留几个清官牌匾,徒留几声海瑞式的悲叹,何益!
 
星洲日报/边缘评论.安焕然.2008.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