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加亭林庆祥口述历史


四加亭林庆祥口述历史

摘要:在四加亭,该村前任村长林庆祥进行访问,了解四加亭的经济、教育、社会等的发展。

口述者基本资料:
口述者姓名:林庆祥
年龄:75
祖籍:福建东山
移入大马:第二代
学历:小学毕业
家庭背景及家庭成员:育有4男三女
社会地位及社团职衔:1956年地方议会主席兼秘书、1981年四加亭村长、1991年退休

采访者:安焕然讲师、林惠芳、林佩珏、关月芬
采访日期:200189
采访时间:下午1时正
口述整理:林佩珏

口述内容:

一、四加亭概况:

    1920年左右的四加亭还不甚开发。位置处於海边(即大港),大港的河(Sg Simpang Kanun)直通到峇株巴辖、永平,早期在大河边是一片森林,Sullan Ibruhim常来这里打猎,後来因看到回教堂放有两只象牙(gading),苏丹觉得在这个地方竟有如此美丽的东西,便将之取名为“Kampung gading”,而象牙较後则由苏丹取走。另外,苏丹看到四加亭没有什么人前来发展,便在四加亭的下段路建了十多间的亚答屋,居民经营土产生意、开杂货店等。大多为潮州人(约有十多家),杂货店有四家。这4家杂货店为:顺奇成(潮州与福建人合开)、业句(潮人所开)、李兴发(李春妹所开)、芝合(杨德同所开,做杂货,收槟榔)

    其他尚有:林大肥(开杂货店,潮人)、彭亚尾(开发地产,潮人)、纪亚胜(1917年左右来四加亭,做园丘)、杜木胜(顺奇成号的理事兼管事)

二、四加亭教育:

    1919年左右,开始有私塾(在一间小屋子里),以潮语授课,教导三字经,大约有56位学生。1920年左右,人数才逐渐增加。而当时的中华学校是以店屋当作课室,约有3040位学生、1930年左右,学生人数增多,才买了校地(原是住家)1934年又扩建了两间校舍。有个时期组织了“三校联合”:1.中华学校(四加亭)2.光南学校(Pnrit Raja)3.华侨学校(Air Htam,即今的马华学校),有个时期成立董事会,但之後又解散,直至1941年,日治时期学校停办,1946年时才又复办。原校址常遇潮水涨,董事会请高德根(园坵主人)拨地给学校,董事会亦亲自出马筹款建校,至今已增至百多位学生。1958年才迁至四加亭今地,之後兴建礼堂。

三、四加亭的发展:

    1920年左右是无政府管辖,地名是音译自马来文“Seri Gading”1932年市政局才将其划入市区的范围内,从此由市政局管辖,称为”Town Board”。以前这里的华人最多,潮州人有10家,客家人有56家,福建人有45家。日治时期结束後因产生排华事件,也有从新加兰、麻坡等地迁移过来的,四加亭下一段有店屋,曾属於日资“三五公司”,Tanjong SembrongSungai Rakyat皆是三五公司管辖,该公司规模庞大。Tanjong Sembrong这条路是政府向日本公司买的,即今的Jalan Seri Gading1946年四加亭因无人管辖,就由这里的居民“侵占”,自己建屋。後来高德根把敌人旧资的产业标回来,加以种树胶发展。

四、日据时期:

    日军是於1941年间来到四加亭,但并没有发生什么屠杀事件。当时有位居民逃跑出去,被误认为间谍而遭杀害。当时的抗日筹赈会是基於七七卢沟桥事件而成立的。

    抗日筹赈会领导:
    1.彭添发(潮州人,做运输,日军来时已逃至新加坡)
    2.丘再光(开药材店,被日军杀害)
    当时曾以卖花及卖橄榄来筹款。

五、交通:

    当时的陆路交通并不发达,而由水路运往峇株巴辖,运送的船只有SampanTongkang(载土产、粮食、盐),从大河直接运送出去,日本公司是先用铁路载到港边,再用小火船(永平船)载去峇株巴辖。

六、三五公司:

    1920年开发,种植工人多数为华、巫、印族。此外,四加亭亦有条水沟称为日本沟,是由三五公司所开凿的,称Parit Jepun1932年间这里还是红泥路。

七、宗庙:

    早期的四加亭无庙宇,居民多在家里供奉神明。1950年左右,当时有个盂兰盛会,每个人都争著标炉而成为炉主(即将炉搬回家),後来因嫌此项活动过於麻烦,因而建庙。

八、地方议会:

    1953年政府在每个地方成立地方议会,刚开始时办事处是租来的.1956年,高德根申请组建办事处。早期是地方议会向县属委任一个代表当县议员。1976年,地方议会解散,归纳为县议会,林先生负责地方的行政。

    第一任地方议会县主席:杜木胜
    委员:张文道,纪甲寅,以及两位马来人,一位印度人
    林庆祥是於1956年加入地方议会,担任主席兼秘书。




口述者林庆祥(左二)


资料来源:《潮人拓殖柔佛原始资料汇编》,页256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