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报2001.12.15
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结束了将近60年,日本人也已从被侵略国中撤走,但是,日本在二战期间的所作所为,不仅在亚州人民心中留下了无法磨灭的伤痕,也留下了许多历史足迹。
日本人协会曾在相关的刊物中撰文,介绍峇株巴辖市区一些在二战期间留下历史足迹的街道。
没有东洋风味建筑物
峇株巴辖市区其中一条街道一一依斯迈街(JALAN ISMAIL),在二战期间是日本人的据点,当时日本人在这条街上开店营业,惟只留下“日本街”的称号,没有在这条街上留下任何文化遗产。
两排位於日本街的店面是战前的旧建筑,日本人在以这条街道为据点时并没有拆除改建,因此,街上并设有任何一间具有东洋风味的建筑物。
尽管如此,这条峇株巴辖市区内最短的街道,还是吸引了不少日本后裔前来参观,即使到了今天,依然有日本后裔会再回到他们祖先住过的地方一一日本街,走一趟“历史之旅”。
日本街虽是峇株巴辖最短的街道,但却是“五脏俱全”的街道。这儿不仅有裁缝店、五金店、金融公司、会馆、药房及律师楼,更有第一间在峇株巴辖开设的眼镜店一一真光眼镜公司。
由於曾居住在这条街道的老街坊大多数都已逝世了,因此《大柔佛》只能够从他们的后人口中去寻访“日本街”的历史事迹。
真光眼镜公司是由已故范治平於1938年创立,范老先生去世后,便由其儿子范宜安(56岁)接掌。
当《大柔佛》记者访问这位在日本街上生土长的老街坊时,即使时光飞近,但日本街的点点滴滴,对他而言,仍旧记忆犹新。
范宜安慨叹的指出,今日的日本街与五、六十年代的日本街有很大的不同,以前的日本街可说是一条“娱乐街”。
“当年,短短的一条日本街,竟有2间酒吧、3间戏院和5间咖啡店,以当时的环境而言,集10间休闲及娱乐场所於一街不可谓不多。”
“除了戏院、酒吧及咖啡店外,还有不少打桌球的场所,每天都有许多人在这些地方消磨时间。但现在,这些娱乐场所都已经关闭了,而日本街也已换了另一副面貌。”
他追述,日本街繁华一时的时候,虽然他只是兰名年约5、6岁的小孩,但他却可以侃侃而谈那些足以让他回昧至今的童年岁月。
放映电影气氛热闹
他透露,50年代的戏院计有“双园戏院”、“国泰戏院”及“天乐园戏院”。平时,日本街是相当的宁静,但一到电影放映的时间,爱看电影的居民、小孩及卖零食的小贩都会向日本街涌来,街道登时一片闹哄哄。
“戏院每天放映3场电影,即下午3时、7时及晚上9时30分,普通票价是6毛半,1号位是1元,而楼上的座位也只不过是1元4毛。”
他说,当时的戏院都是放映港产的爱情片及武打片,因此,王羽、白光、陈厚及李丽华等,都是那个时候人人津津乐道的电影名星。
他续称,其中一间戏院后来被改为“梅花歌厅”歌舞厅,常有不少南来的艺人及歌舞团在那儿演出。
无论如何,范氏指出,这间—再易手的店面,也曾是“永利栈”的栈房。但事过境迁,连“永利栈”也搬迁到丹绒拉务路了,而戏院的旧址现已成为了停车场。
咖啡店有陪座女郎
此外,他也表示,50年代在日本街开设的咖啡店,包括“南美”、“琼发”、“乐闲”、“会昌”及“亚飞”咖啡店。
“在这些设有厢房的咖啡店玺,女招待员被称为‘茶花女’或‘咖啡女郎’,她们的工作类似今日的陪座女郎。”
他说,当时日本街的后巷也是妓女时常出没及聚集之处,因此,常有不少男性前去寻花问柳,但也有男士因怕被人指指点点而不敢在附近出没。
无论如何,他指出,虽然日本街也是娱乐街,但在1940至1960年左右,印度入也曾在这儿成立了2所专教英文的私立学校,即CHESLTON ENGLISH SCHOOL及PRI-MIER ENGLISH SCHOOL。
“这两间学校的指导教师都是由印裔及华裔担任,他们只教导小学一至三年级的学生读英文。”
他说,这南所学校的印裔校长在60年代后即迂回自己的家乡——印度,因此,这两所学校过后也被迫关闭了。
曾是戏院、歌厅、学校及栈房的所在地,现已成为停车场。
坐落于日本街的晋江会馆及马婆金融。
短短的日本街已不再散发当年的娱乐气息。
峇株巴辖最短的街道~日本街
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结束了将近60年,日本人也已从被侵略国中撤走,但是,日本在二战期间的所作所为,不仅在亚州人民心中留下了无法磨灭的伤痕,也留下了许多历史足迹。
日本人协会曾在相关的刊物中撰文,介绍峇株巴辖市区一些在二战期间留下历史足迹的街道。
没有东洋风味建筑物
峇株巴辖市区其中一条街道一一依斯迈街(JALAN ISMAIL),在二战期间是日本人的据点,当时日本人在这条街上开店营业,惟只留下“日本街”的称号,没有在这条街上留下任何文化遗产。
两排位於日本街的店面是战前的旧建筑,日本人在以这条街道为据点时并没有拆除改建,因此,街上并设有任何一间具有东洋风味的建筑物。
尽管如此,这条峇株巴辖市区内最短的街道,还是吸引了不少日本后裔前来参观,即使到了今天,依然有日本后裔会再回到他们祖先住过的地方一一日本街,走一趟“历史之旅”。
日本街虽是峇株巴辖最短的街道,但却是“五脏俱全”的街道。这儿不仅有裁缝店、五金店、金融公司、会馆、药房及律师楼,更有第一间在峇株巴辖开设的眼镜店一一真光眼镜公司。
由於曾居住在这条街道的老街坊大多数都已逝世了,因此《大柔佛》只能够从他们的后人口中去寻访“日本街”的历史事迹。
真光眼镜公司是由已故范治平於1938年创立,范老先生去世后,便由其儿子范宜安(56岁)接掌。
当《大柔佛》记者访问这位在日本街上生土长的老街坊时,即使时光飞近,但日本街的点点滴滴,对他而言,仍旧记忆犹新。
范宜安慨叹的指出,今日的日本街与五、六十年代的日本街有很大的不同,以前的日本街可说是一条“娱乐街”。
“当年,短短的一条日本街,竟有2间酒吧、3间戏院和5间咖啡店,以当时的环境而言,集10间休闲及娱乐场所於一街不可谓不多。”
“除了戏院、酒吧及咖啡店外,还有不少打桌球的场所,每天都有许多人在这些地方消磨时间。但现在,这些娱乐场所都已经关闭了,而日本街也已换了另一副面貌。”
他追述,日本街繁华一时的时候,虽然他只是兰名年约5、6岁的小孩,但他却可以侃侃而谈那些足以让他回昧至今的童年岁月。
放映电影气氛热闹
他透露,50年代的戏院计有“双园戏院”、“国泰戏院”及“天乐园戏院”。平时,日本街是相当的宁静,但一到电影放映的时间,爱看电影的居民、小孩及卖零食的小贩都会向日本街涌来,街道登时一片闹哄哄。
“戏院每天放映3场电影,即下午3时、7时及晚上9时30分,普通票价是6毛半,1号位是1元,而楼上的座位也只不过是1元4毛。”
他说,当时的戏院都是放映港产的爱情片及武打片,因此,王羽、白光、陈厚及李丽华等,都是那个时候人人津津乐道的电影名星。
他续称,其中一间戏院后来被改为“梅花歌厅”歌舞厅,常有不少南来的艺人及歌舞团在那儿演出。
无论如何,范氏指出,这间—再易手的店面,也曾是“永利栈”的栈房。但事过境迁,连“永利栈”也搬迁到丹绒拉务路了,而戏院的旧址现已成为了停车场。
咖啡店有陪座女郎
此外,他也表示,50年代在日本街开设的咖啡店,包括“南美”、“琼发”、“乐闲”、“会昌”及“亚飞”咖啡店。
“在这些设有厢房的咖啡店玺,女招待员被称为‘茶花女’或‘咖啡女郎’,她们的工作类似今日的陪座女郎。”
他说,当时日本街的后巷也是妓女时常出没及聚集之处,因此,常有不少男性前去寻花问柳,但也有男士因怕被人指指点点而不敢在附近出没。
无论如何,他指出,虽然日本街也是娱乐街,但在1940至1960年左右,印度入也曾在这儿成立了2所专教英文的私立学校,即CHESLTON ENGLISH SCHOOL及PRI-MIER ENGLISH SCHOOL。
“这两间学校的指导教师都是由印裔及华裔担任,他们只教导小学一至三年级的学生读英文。”
他说,这南所学校的印裔校长在60年代后即迂回自己的家乡——印度,因此,这两所学校过后也被迫关闭了。
曾是戏院、歌厅、学校及栈房的所在地,现已成为停车场。
坐落于日本街的晋江会馆及马婆金融。
短短的日本街已不再散发当年的娱乐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