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人史——权威、社群与信仰

马来西亚华人史——权威、社群与信仰

A History of Chinese in Malaysia: Power, Community and Religion

宋燕鹏著



 

马来西亚华人史——权威、社群与信仰

 

这是一部历史学专业训练背景的、关于马来西亚华人史的、历史人类学的专题研究论集。涵盖领域从华人甲必丹到领导权,从方言群到会馆,从法师、寺庙到九皇大帝,从对马来西亚华社个性化的观感到对马来西亚华人史研究的一般性观察和讨论等等。选题专门,并紧扣学界关注热点;行文写意,而不失流畅,值得嘉许。

—北京大学吴小安教授

 

宋博士专攻中国古代史,尤其是宋史和南北朝史,他将志趣转向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后,却可以写出一系列相关课题的论文和文章,这是将宋博士纳入马来西亚华人研究最有意思的发展。显然受训于中国传统史学,宋博士可很好地适应使用新的材科,这反映在他所使用的资料中结合了田调资料和当地的档案。除了中文,他所使用的资料包含了其他语言,如英文。这是非常重要的,确保了他的研究成果内容的充实性,也可与既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对话。

 

——马来亚大学黄子坚教授

 

 

上架建议:历史人文

ISBN 978-7-313-12942-0

定价:46.00

 

宋燕鹏河北永年人,历史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历史与考古出版中心副编审。201211月——20141月任马来亚大学中文系、马来西亚华人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史、马来西亚华人史。学术兼职: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中国唐史学会、中国宋史研究会、中国元史研究会、中国民俗学会、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中国社会史学会、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会员。著有《籍贯与流动:北朝文士的历史地理学研究》(2011)。自2000年以来,在《社会科学战线》、《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南洋问题研究》、《南洋学报》(新加坡)、《华人研究国际学报》(新加坡)、《汉学研究学刊》(马来西亚)、《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学刊》(马来西亚)等国内外刊物发表有关中国史、马来西亚华人史的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面上资助)等各级各类课题10余项。

 

 

宋燕鹏著

马来西亚华人史——权威、社群与信仰

A History of Chinese I nMalaysia: Power, Community and Religion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内容提要

 

本书是作者关于马来西亚华人史研究的学术论集。作者并未对马来西亚华人史进行面面俱到的铺陈,而是选取了华人社会权威、华人社群和华人信仰三个领域来选择角度做专题研究。其中,华人社会权威选取马六甲华人甲必丹和青云亭亭主为研究对象,华人社群选取吉隆坡福建人为研究对象,华人信仰则选取高僧大德、汉传佛教寺院和华人神庙为研究对象,代表了作者研究选题的主要方面,涵盖了马来西亚华人史的三个主要维度。此外,三篇书评也体现出作者对马来西亚华人史研究路径的一些思考。附录为作者在马来西亚报章上所发表的书评,对研究马来西亚华人史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马来西亚华人史:权威、社群与信仰/宋燕鹏著.一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ISBN978-7-313-12942-0

I.①马…n.①宋…m.①华人一历史一马来西亚

IV.D634.333.8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088685

 

马来西亚华人史:权威、社群与信仰

著者:宋燕鹏     

出版发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地址:上海市番禺路951

邮政编码:200030    

电话:021-64071208

出版人:韩建民      

印刷:上海颛辉印刷厂

经销:全国新华书店

开本:787mmx960mm1/16   

印张:15

字数:191千字   

版次:20155月第1 

印次:20155月第1次印刷

书号:ISBN 978-7-313-12942-C/D     

定价:46.00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告读者:如发现本书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印刷厂质量科联系

联系电话:021-57602918

 

本书研究获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六批特别资助(项目编号2013T60136

马来亚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编号NO-RP006b-13HNE)资助

 

序一

吴小安

 

与宋燕鹏博士结识,既是马来西亚华人研究的共同兴趣使然,也是马来西亚拉曼大学讲师陈爱梅博士牵线搭桥的用心。后者是我在马来亚大学历史学系好友黄子坚教授的学生,也是研究马来西亚华人史的巾帼学者。记得最初在吉隆坡,当宋博士第一次被正式介绍给我时说,他是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的博士后、治马来亚华人史,并特别提到我的另一位朋友马来亚大学卢慧玲教授的郑重推荐。坦率地说,当时我是第一次听说其大名的,心里不免暗暗有些吃惊和惭愧:自己怎么啦,竟然如此孤陋寡闻,不知北京隐藏着一位年轻的同道。在随后谈话中,我欣喜地得知,原来宋博士一直是治中国古代史,最近在马来亚大学中文系担任为期一年多的访问学者,转而有志研究马来西亚华人史。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又多了一位志同道合的青年才俊加盟,我当然十分高兴。再后来,在北京与来访的陈爱梅博士一起餐叙时,宋博士很客气地问我,他有一部关于马来西亚华人史的书稿即将付梓出版,想请我作序。坦率地说,当时我是有些犹豫的: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竟然能完成了一部书稿。吃惊之余,也有些好奇:想了解宋博士的大作到底写的是什么,又是如何完成的。所以,我委婉地答复道,先让我拜读书稿,然后再确定吧。然而,当书稿送达快速翻阅后,明显感觉到宋博士是一位勤勉、认真、富有好奇心的青年学者。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一部专业水准与阅读趣味兼具的著作,不能不令人钦佩。这里,我想与读者分享本人两大阅读感受。

 

首先,这是一部历史学专业训练背景的、关于马来西亚华人史的、历史人类学的专题研究论集。顾名思义,书名标题是“马来西亚华人史……当然是一部关于马来西亚华人历史的著作。副标题则是“权威、社群与信仰”,则揭示了本书的主题与学科性质,表明它不是一部传统的、通史范畴的马来西亚华人史著作。换言之,宋燕鹏博士的大作,不是一部基于详细策划论证的项目计划书之上的专题著作,不是企图通过自己对有关“马来西亚华人史”的某些系列专题的详细个案研究,检视有关“权威、社群与信仰”主题的一般范式与理论,而是借此三个相关的主题串联各章、统领全书。简言之,本书是一部论文集,收录了作者近几年陆续发表在中国大陆和新马的专业期刊论文、报刊杂文和评论,如《南洋问题研究》(厦门大学)、《南洋学报》(新加坡南洋学会)、《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学刊》(吉隆坡华社研究中心)、《汉学研究学刊》(马来亚大学),以及《华人研究国际学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论集主要聚焦于马六甲、吉隆坡和槟榔屿三个华人聚居地,然而其整体关怀却覆盖了马来西亚华社、华南与南洋、中国事务与身份认同。论集文献资料丰富全面,包括金石资料、会馆收据、典籍收藏与图书文献等,涉及面也很广阔多元,涵盖领域从华人甲必丹到领导权,从方言群到会馆,从法师、寺庙到九皇大帝,从对马来西亚华社个性化的观感到对马来西亚华人史研究的一般性观察和讨论等。纵览全书各篇,应该说宋博士大作结集出版可谓水到渠成、顺理成章。选题专门,并紧扣学术界关注热点;行文写意,而不失流畅,值得嘉许。

 

其次,这是一部融专攻中国古代史转轨东南亚华人史的所谓“外行”、从中国大陆初访马来西亚的所谓“外国人”和“陌生人”三重身份而一体的青年学人所撰写的专题研究论集。除了历代中国文人皆备的学术游记习惯和中国古代史学者对地方文献的梳理考证、纪传与纪事传统特征,本书深刻地印烙了作者“跨界的”“异文化的""他山之石"的独特视角与文化情怀。曾几何时,对汉语言文化圈和中国汉学界而言,华侨华人史最初一直成为中国史的分支,南洋华侨华人则成为南洋研究的重点特色。汉学作为南洋研究的传统,当初不仅引领了南洋研究风骚,而且南洋研究主力军是极少数从中国南来的传统中国学人,他们给南洋研究注入了中国学术传统与文化特色的深刻烙印。对西方汉学家而言,二战后相当一段时期,由于冷战的缘故不能进入中国大陆,对台、港、澳、海外华人社会,尤其是东南亚华人社会的关注与研究,成为其对中国研究的“替代品”及其主题关怀的方法论工具。华南与东南亚长期的地缘经济与社会文化历史的传统纽带,无疑进一步加强了上述两个不同学术研究领域的融合渗透。不少西方研究中国的学者纷纷进入海外华人研究,特别是东南亚华人研究的领域;东南亚华人研究学者则反其道而行之,转而追溯侨乡华南社会文化的源头。同样地,当下以中文为写作媒介的中国大陆华南学派也开始走向东南亚,固然是追踪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在海外的衍生与发展,更是走向国际、摆脱华南研究危机的一种重要选择。中国开放后,东南亚华人研究跨地域的时代意识形态色彩消失了,西方学者们于是纷纷回归各自的专业领地。不过,少数例外也是有的,例如美国孔飞力教授、日本滨下武志教授和加拿大丁荷生教授(最近刚加盟新加坡国立大学)等。这些杰出学者的跨界例子涌现,令本土东南亚华人学术界为被“额外青睐”而深受鼓舞。应该指出的是,上述几位西方学者从东亚研究(实际上是中国研究)跨入东南亚研究(实际上是东南亚华人研究)是对其核心研究主题的地域拓展性关怀,或者说是同一专业领域主题关怀在不同地域的延伸,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科专业领域的跨界。反观东南亚本土地区,同样研究中国现代历史的学者转而也同时跨界关注东南亚华人问题,例如新加坡国立大学的黄贤强教授和黄坚立教授等。他们跨界则是另辟疆场,主要考量应该是本土主流学术生态、专业市场动力和社会关注度等因素,而且他们都拥有土生土长华人学者的在地背景优势支撑。这同样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学术现象。从东南亚本土视角看,东南亚华人研究的语言、文化与族群的分野,一直界限分明。对该中文为媒介的东南亚华人研究,尤其是新马华人研究而言,处于英文与东南亚本土语言之间,更是一种坚定明确的求生存、谋发展的策略定位:一方面,立足于对华社自身族群与文化的在地化知识;另一方面,依托于港、澳、台、大陆等同宗同源学术文化圈的国际空间。对非华南学派、治中国史的广大中国学者而言,东南亚与东南亚华人的方法论工具与跨域想象,也是如此。随着汉语文化圈人文交流的日益国际化,这可能是一个需要正面看待和具体客观分析的重要现象。将来能否发展成为一种趋势,还值得观察。香港中文大学治清史的梁元生教授利用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任教多年的机会,厦门大学治唐史的陈衍德教授利用到菲律宾交流一年的机会,以及治明清史的曾玲教授利用到新加坡探亲和定居多年的机会,纷纷转而研究在地的东南亚华人,都做出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宋燕鹏博士的跨界应该也属于此种类型,是一种难得的有益尝试,并且已经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开始。

 

毋庸讳言,某些专业学者,尤其是研究东南亚历史和东南亚华人的所谓正统学者,可能难免会苛求本书作者在研究主题关联上的牵强与附会、学术理论与方法论讨论上的朴素与主观、报刊评论文章上的感性与夸张,甚至遣词造句上的些许随意等,不一而足。然而,宋燕鹏博士的学术热忱、探索勇气与勤勉认真等可贵品质,不能不令人激赏。后生可畏,精神可嘉,相信读者会从本书阅读中得到印证。

 

是为序。

 

2015年清明前夕于燕园

 

 

序二

黄子坚

 

在马来西亚华人及东南亚历史研究中,宋燕鹏博士是位新晋学者。在马来亚大学年余的时间里,他结识马来亚大学华人研究中心的成员,并积极参与中心的活动,这使他拥有很多的机会近距离地观察这领域的发展和演变。有趣的是,宋博士专攻中国古代史,尤其是宋史和南北朝史,他将志趣转向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后,却可以写出一系列相关课题的论文和文章,这是将宋博士纳入马来西亚华人研究最有意思的发展。故,我对宋博士能完成出版这样的一本书并不感到惊奇。

 

这本书是宋博士作品的汇编,分为三个主题,即领导权威、社群和信仰。领导权威的主题共有两篇论文:第一篇是以中文碑铭资料谈论马六甲华人甲必丹;第二篇则是论述青云亭亭主领导权威的演变。第二个主题共有两篇论文,第一篇是以吉隆坡福建义山的埋葬收据,探讨福建人在吉隆坡的籍贯分布;第二篇以史料论证当时雪兰莪福建会馆对中国的关注。在宗教和信仰方面则有四篇论文:第一篇书写佛教僧侣的生平;两篇论述汉传佛教寺院的发展;最后一篇则是研究槟城浮罗山背的华人民间信仰。这本书最后的部分,是宋博士在马来西亚的报章所发表的文章。

 

虽然上述论文并不是巨细靡遗的作品,但这具体呈现了宋博士在马来西亚的成果。他在马来西亚居住的时间并不算长,却有如此的表现,实为令人刮目相看。这也证明了宋博士对研究工作的热忱和高度的活力,使他得以在马来西亚各地进行实际的田野考察工作。对于一个只在马来西亚短期居住的人来说,宋博士的研究成果不仅令人钦佩,也准确地描述了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尤其是他们的宗教信仰。更重要的是,他对宗教和信仰方的探讨是多层面的,具有开创性的努力一一记录中国的信仰系统,到了马来亚西呈现新的面貌。这些过程系属本土化的意识。

 

显然受训于中国传统史学,宋博士可很好地适应使用新的材料,这反映在他所使用的资料中结合了田调资料和当地的档案。除了中文,他所使用的资料包含了其他语言,如英文。这是非常重要的,确保了他的研究成果内容的充实性,也可与既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对话。

 

宋博士的《权威、社群与信仰》是一本马来西亚和东南亚华人研究的重要新成果。我们期待他能有更多相关的著作。

 

附:黄子坚先生原文

 

Foreword Two

By Danny Wong Tze Ken

University of Malaya

 

Dr. Song is a late comer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in Malaysia and Southeast Asia. The one year which he spent at the University of Malaya and his involvement with members of the Malaysian Chinese Research Centre, provided him with plenty of opportunities to take a closer look at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is very important field of study. It is also interesting to note that Dr. Song, who is trained as a historian of Song era, was able to make the shift and adjustment to undertake a series of studies on the subject of the Chinese in Malaysia. This is a most interesting development, with Dr. Song as a new inclusion to the circle of colleagues working on the Chinese in Malaysia. Thus it is not surprising that Dr. Song is able to complete a book to be offered as a new work on the subject.

 

The volume is a compilation of Dr. Song's work, centres on three broad themes of leadership, community and religion and belief. There are two papers under the leadership theme, focusing respectively on the epigraphic information on the Capitan China of Melaka, and the leadership authority of the Cheng HoonTeng temple; under the second theme of community, a paper is devoted to the study of the Hokkien demography of Kuala Lumpur based on the burial receipts of the Hokkien cemetery, while a second paper looks into the Hokkien Association of Selangor's concerns on China there are four papers in the last theme of religion and belief, with the first focuses on the life of a Buddhist master, and the following two papers centr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origin Buddhism, whereas the last paper examines the Chinese belief of Balik Pulau in Penang. The last section of the book is a small collections of Dr. Song's short articles which appeared in newspapers.

 

Even though the list of papers are by no means exhaustive, they are reflective of the type of work that Dr. Song did while he was in Malaysia. This is a rather impressive achievement considering the short duration he spent in the country. It is also a testament of the enthusiasm and high energy level that Dr. Song had that enabled him to carry out very meticulous research work in the country. For a man who had spent such short duration in Malaysia, Dr. Song's research findings are not only impressive, they are also very accurate depictions of the Chinese community in Malaysia, especially on their religious belief. More importantly, his works on the religious and belief system are in many ways, groundbreaking efforts - in documenting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ization of belief systems that originated from China, which had taken on new lease of life in Malaysia. Which in the process acquired a certain degree of localization.

 

Even though trained in the steep tradition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Dr. Song was able to adapt well to the use of alternative sources as reflective in his references which also incorporate sources from the field and local archives. He had also incorporated references from other languages, including English. This is a very important step which has ensured his work to be empirically rich, yet constantly maintaining a dialogue with existing works.

 

Dr. Song's volume on Leadership, Community and Religion and Belief, is an important new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Chinese in Malaysia and Southeast Asia. We look forward to more research output by Dr. Song in the future.

 

 

目录Contents

 

由碑铭看1800年前后马六甲华人甲必丹之活动

一、1800年前后马六甲的形势

二、1800年以前马六甲华人甲必丹之活动

三、1800年以后马六甲华人甲必丹之活动

四、19世纪初马六甲华人甲必丹的终结

结语

 

19世纪上半叶马六甲青云亭亭主领导权的式微与再造尝试

一、首任青云亭亭主梁美吉及其时代

二、权力的隐喻:亭主薛佛记(文舟)对甲必丹的奉祀

结语

 

20世纪30年代吉隆坡福建人的籍贯分布

——以吉隆坡福建义山收据为中心的考察

一、20世纪30年代吉隆坡福建人的府(州)籍贯分布

二、20世纪30年代吉隆坡福建人的县级籍贯分布

三、20世纪30年代吉隆坡福建人籍贯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结语

 

20世纪30年代雪兰莪福建会馆对中国事务的关注

一、关注华南政局

二、拥护国民政府

三、欢迎国内政要

四、关注福建事务

五、赞助文体教育

六、20世纪30年代雪兰莪福建会馆中国认同的发生原因

结语

 

融熙法师

——从华南才子到南洋僧侣

一、马来亚大学线装书中的佛教典籍

二、汤雪筠——动荡时局中的华南才子

三、从汤雪筠到融熙法师——香江因缘

四、南洋初定居——新加坡.

五、落地生根——吉隆坡

六、慧命延续——马来西亚佛学社

结语

 

佛寺耶?非佛寺耶?

——大马汉传佛教寺院类型的历史学考察

一、早期民间神祗居主的寺院

二、19世纪末单纯佛寺的出现——极乐寺

三、借助民间神祗来吸引信众——变化中的佛寺

四、由僧人管理的特殊祠庙

结语 模糊的界限

目录003

 

大马汉传佛寺公益活动的历史学考察

——兼与华人神庙公益活动的比较

一、20世纪大马公益体系的变革

二、大马佛教公益的百年变迁.

三、大马佛寺公益的个案考察——八打灵观音亭

四、大马佛寺公益与华人神庙公益的比较

结语 由理论到实践的佛寺公益

 

浮动界限、认同和忠实性

——槟城浮罗山背福灵坛九皇爷神诞巡境之意义

一、槟榔屿之九皇大帝信仰

二、浮罗山背的华人社群与信仰空间

三、浮罗山背之福灵坛与九皇大帝

四、福灵坛九皇诞巡境游神之活动

五、福灵坛九皇诞巡境游神之意义

结语

 

区域社会史:马来西亚华人史研究的基础理论

——读《拓荒•扎根:武吉巴西永德公与地方拓殖史》有感

一、历史学的基本技能:大马区域社会史研究方法之一

二、社会史的研究范式:大马区域社会史研究方法之二

三、区域的视角:大马区域社会史研究方法之三

结语

 

开辟早期马六甲华人史研究的新局面

——《马六甲三宝山墓碑集录(16141820)》读后

一、墓碑:马来西亚华人史研究不可或缺的史料

二、中国史:马来西亚华人史研究不可或缺的历史背景

三、籍贯:马来西亚华人史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

四、《集录》籍贯商榷

结语

 

开辟大马半岛华人区域史研究的新领域

——《东海岸潮州人移殖及会馆史略》审查报告

一、区域:大马华人社会发展的舞台

二、方言群与会馆:大马华人社会发展的主角

三、文化互动:大马华人社群发展的必要面相

结语

 

附录(报章书评)

走一段记忆里的槟城之旅

谁的槟榔屿,谁的城

当历史远去,我们能做的是什么

槟榔屿日常生活史的文学书写

体会前辈高山仰止的学术

大马华人社群史研究新页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