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二分册)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二分册)

郑良树著


1996年度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补助计划)

本书部份印刷费由林连玉基金资助

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

1999.11吉隆坡

 

 

内容简介

 

本书以四章的篇幅,概述本区二十及三十年代的华教,是华教发展史的重要阶段。英国殖民地政府二十年代初期提出学校注册条例,可以说是这个时期内华教发展的冲击媒体;在条例成为执行的法令之后,华教淘汰了一些学校及一些落后的办学方针,也鞭策一些学校力争上游,维持基本上的设施及水准,更催使华社以最低底线的条件继续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二分册)

作者:郑良树

出版/发行: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

THE UNITED CHINESE SCHOOL TEACHERS' ASSOCIATION OF MALAYSIA (UCSTAM)

NO.321-,LRG.T.A.R. KANAN SATU,

OFF JALAN TUANKU ABDUL RAHMAN,

50300 KUALA LUMPUR. MALAYSIA.

TEL:03-2985759,2912372,2947648/9

FAX03-2927948

E-mail:usctam@djz.edu.my

Homepage:www.djz.edu.my

承印者 :益新印务有限公司

PERCETAKAN ADVANCO SDN. BHD. (No.45169-K)

19,21,23. JALAN SEGAMBUT SELATAN,

51200 KUALA LUMPUR, MALAYSIA.

TEL:03-6269211

出版日期:199911月第一版

印数:000,1-1,000

定价:RM40.00

 

Perpuatakaan Negara Malaysia Cataloguing_in_Publication Data

[Tay,Lian-soo]

[Malaixiya Huawen jiaoyu fazhan shi]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郑良树著

ISBN 983-9272-09-8

1.Chinese-Education Malaysia

2.Schools. Chinese-Malaysia. 1. Title.

371.8299510595

若有破损、缺页、倒装,请寄回调换。

 

 

 

分序:巩固的时代

郑良树

 

1920年至1943年的二十余年,是华教的巩固时代。

 

教育作为延续性特强的一种文化,华教从开辟时代接手过来的当然是中国意识及中国色彩非常浓厚的传统,在政党及政治文化不断渍染之下,这个传统只有更强化和激化,使华教紧紧地跟在中国内地教育的后头,在这块陌生的土地上作超地域"的运作及茁长。

 

华教超地域运作是不经意的;然而,殖民地政府却开始展开一系列经意的措施。他们强烈地认为,华教已经超越专业的底线,在社会上形成一股不安的动流,不但威胁社会的安宁,也和其他民族的意识、理想及行动南辕北辙。于是,本阶段一开始,华教前个阶段不经意的各种“言行”所种下来的强烈效应——殖民地政府精心策划的学校注册法令,竟像轰天炮般地向华社轰击过来。华社创办华教,华教考验华社。没有人知道注册法令将会有甚么结果,也没有人知道华社应该怎么走;然而,许多人却知道,华社必须团结起来,统一意见,坚持华教的存在。这个存在普罗大会心口中的共识,终于汇为一股主流,波涛汹涌地冲过了许多暗礁和浊浪,冲向殖民地政府办公大楼的门坎上去。

 

学校注册法令推出之后,尽管华教领袖被逮捕、驱逐出境及华教团体被封禁,尽管殖民地政府被迫注册法令一再展期执行,实际上,并不出现谁赢谁输的局面。殖民地政府低估了华社的反应情绪及组织力量,华社高估了各种反对手段的效果,结果,双方都“热热闹闹”地演了一场你攻我守、你守我攻的文化战;最后,华教依然是华教,殖民地政府依然是殖民地政府,只不过棋盘上大家撤掉几粒卒子而已。

 

然而,对华社而言,这场文化战的意义却非常重大。

 

首先,它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让华社学习如何产生一个“由小团结到大团结”的全民运动。在这之前,华社地方上的团结多如牛毛,响应中国内地的运动也多如牛毛,血缘性及地缘性的小团结,地区上的小结社,响应中国反日反帝的小团结,无时无刻不出现,然而,在学校注册法令冲击之下,华社为自己区域内的文化“背水一战”的大团姑,恐怕还是第一遭。在这段风雨如晦的日子里,我们看到报社等文化团体向华教认同,也看到工商农经济界向华教认同,更看到广大的民众百姓向华教认同,在学务维持处及各地教育研究会的呼吁下,短短的一年内,三呈请愿书,最后一次签署者个人人数达二十万名;参与人数之众,可谓空前。

 

似此完全符合民主程序的族群整编,及绝对有次序有组织的意志统合的全民运动,对本区华社而言,意义非常重大。通过这次的学习和实习,华社开始知道如何以民主的方式推动全民的运动,表达一个统一的意志。

 

其次,它制造了一个良好的契机,让华社将华族的文化重心推向教育上去。无可否认的,在草莱的阶段,华社彻头彻尾是个工商农的经济社群,“民以食为天,三餐温饱之外,别无余事;所以,工商农业是华社生存的命脉。然而,学校注册法令无疑的敲醒了华社的头脑,让华社知道三餐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余事,并且駆赶华社各阶层向华教认同,使文化重心逐渐摆向华教那里去。

 

尽管华社往后依然脱离不了工商农社会的本质,但是,駆动华社第一次将文化重心移向教育的,并且迫使华社拥有“教育为文化重心的认识的,却是殖民地政府的学校注册法令;自此以后,教育在文化里的凸显地位,就成为华社不朽的传统了。

 

第三,它创造了一个意外的机会,为华教本身的普遍化作出实际的作用。无疑的,华教是民族的良心,是华社的灵魂,然而,在多元文化的复杂社会里,华校缺乏资源,更缺乏政府的支持,所以,华教永远是华社门内的事,很难直通其他族群及政界,这也就是为甚么会有相当大的比例的华族子弟改念英校的原因了。然而,注册法令使华社产生新的认识——华教是华社存亡的关键,是民族的良心,是华社的灵魂;这些响彻云霄的声音不但敲醒了芸芸众生,也教育了社会上的各阶层人士。顿时之间,反对注册注法令的运动本身就变成一种教育,一种全民的学习运动,使华社更加华教化。

 

因此,学校注册法令不但考验了华社,实际上也教育及磨炼了华社。它让华社知道如何策动社群,如何团结民意,如何在法理之内冲锋陷阵;也让华社接受教育,知道文化重心所在,知道如何通过运动教育群众及新生的一代;当然,也知道如何牺牲小我,在历史中留下雪泥鸿爪,在长曲中挂上星彩。

 

毕竟的,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土地上,以及缺乏实际的支持下,面对一个陌生的政府以及其他陌生的民族,要建立起自己的教育系统,扎下自己的文化根,不但必须作好付出代价的心理准备,而且,在未来的岁月里,无法预知的挫折及打击,肯定必会接三连二,所以,通过学校注册法令,华社第一次考验自己的力度强度,磨炼自己的韧力和斗志。毕竟的,在一个新客、旧客杂居的社群里,面对着英文教育者当道、峇峇华裔流行的复杂环境,华教要如何建立起自己的主流地位,成为全体社群公认的文化先锋,不但考验了华社领导层的智慧,也再三磨炼了华社普罗大众的眼光。

 

因此,学校注册法令尽管牺牲了一些华校;但是,它对华社的意义非常重大。如果战争一定要有输赢之分的话,那么,笔者要说,殖民地政府在战场上赢了这场战争,而华社却在民族信心、文化整编及传统精神上大赢特赢。上述三项“华教效应,就是华社在这场热闹的”文化战中赢得的骰子了。

 

经此整编及磨炼之后,华教进入巩固的阶级。

 

所谓巩固,包含了两个意义:第一、华社的办学工程既受当局的首肯及认同,完全合法化,甚至有些学校经济上有时也略受杯水车薪的支持,而华校就在法令的范围条例内合法运作,遊行专业上及学术上的铺奠工作及扎根工程,并且提高教学效果及学术水准。第二、华社在法令的指引及规范下,在向中国内地大量取经之际,了解必有的抉择和遴选,因而在铺奠及扎根的过程中,更能放手大干特干”一番,不致于误中当局的“地雷阵”。因此,学校注册法令固然使华社“忌讳多多”,却也使华社毫无忌讳”;一刀两刃,就看你如何使用。

 

1928年七州府华校受政府补助统计表

州别

补助间数

所占比率

新加坡

1

千份之一

马六甲

1

千份之一

槟城

8

百份之一

霹雳

43

百份之六

雪兰莪

26

百份之四

芙蓉

3

千份之四

彭亨

1

千份之一

合计

83

百份之十二

(资料来源:1928年提学司报告)

 

就在学校注册法令之下,华教进入全面建设的阶段。在这个时期里,我们不但看到华文小学遮天盖地到处兴盖,而且也看到华校向横、向纵地拓展。在纵方面,许多华校的初中、高中都在这个时期建设完成,成为华教中等教育的先头部队,对战后四、五十年代中等教育第二阶程的兴办有着深刻的影响。在横的方面,除了正规的教育系统之外,我们也看到其他各类的教育设施的出现——夜学、师范班、义务教育及职业补校等等,以全面的及多元的姿态,在这块土地上开荒辟地,阴凉炎阳天。

 

本区各校中等教育创设年代统计表

校名

初中

高中

中化

1924

1940

培风

1925

 

坤成

1925

19401945停办)

尊孔

1924

1935

吉隆坡中华

1939

1939

育才

1924

1940

华联

1937

 

协和

1939

 

钟灵

1923

1931

南洋女中

1931

1930

华侨中学

1919

1938

中正

1939

1939

公教

1937

1940

端蒙

1924(旋停办)

 

 

对华社而言,这个阶段非常重要。

 

正如前一段所说的,这个时期中等教育的兴办可以说只是先头部队而已,一些学校办而复停,一些名校迟迟不敢起步,未在名单内,都一再说明这个事实;一直要到战后的四、五十年代,华社从巩固时期内积累了足够的经验之后,才正式迈开巨步,进行第二阶段的建设。另一方面,多元及全面教育设施的广拓,不但提升了华社的文化水准,也丰富了华社的办学知识及经验,加强了华社的办学能力和才干,条条大路通罗马,教育的方式是多元的、繁枝的,华社善用时机,为其他民族所望尘莫及。

 

华教的巩固,为华社的意义及影响大矣。

 

尽管接受华教的子弟不是最高比数,就算接受华教的子弟降低至百份之十,但是,华教是诉求于原根性的,是导源自血统的最上游,所以,很自然地就开出广阔的江面和滾滾的巨浪。华教巩固之后,我们看到华族的文学、艺术也跟着发展起来,华族的学术也开始进入草莱的阶段,华族文化一支一支地在这里开天辟地,建构起自己的文化系统。没有教育,文学、艺术及学术等等都将枯萎;没有文学、艺术及学术,教育将陆沉;似此寄存的互动关系,在华社将文化重心移向教育之后,不知不觉就显现出来了。只有教育,所有文化才得以奠基和架构;没有教育,社群将支离破碎,群不成群,社不成社。华社在全面及多元地铺奠教育时,经已有此领悟和理解;华社对华教的坚持和执着,道理在此矣。在反对学校注册条例时,华教领导层的口号是:“有这条例实行,直接就是南洋无教育,间接就是南洋无华侨。华教提升至攸关华族、华族文化之存亡关头,宜其坚持、执着矣。

 

1928年本区华校生及英校华族生比较表

地区

校别

人数比较

百分率

海峡殖民地

华校

22,591

59%

英校

16,079

42%

马来联邦

华校

21,370

72%

英校

7,892

28%

合计

华校

43,961

65%

英校

23,971

35%

       

在没有殖民地政府任何支援之下,华族赤手空拳地铺设自己的文学、艺术及学术等上层文化,架构起自己完整的一套文化系统,端赖的就是基础稳固的教育了。我们可以有宗教,可以有社团,可以有风俗习惯,但是,如果没有稳固的教育,这些文化支流将是一些潰不成军的游兵散勇而已;教育,不但是这些支系文化的根基,而且还是上层文化的催化剂。华族文化所以能自成一系统,并且自我创新,与友族文化同步交流,完全是教育的功劳。在一个完全没有“靠山”的社群里,教育的巩固,意义及影响确实非常重大。

 

华夏文化本来就是善于在逆境中奋进的一种文化,所以,尽管本阶段初期学校注册法令掀起大风暴,然而,危机中就有生机,柳暗处就有花明,华社无惧于法令,也无视于各种人为的干扰,在自立奋生之下,终于完成第一阶段的中等教育的创设,巩固了华社的基本教育系统及文化发展方向。当一些专科院校在三十年代末期及二次大战来临之前开校时,华社在巩固中小学教育之余,实际上已朝向高等教育迈步;如果不是日本军阀横腰斩断的话,华社高等教育的创办恐怕会提早十余年。

 

1999年季春序于香港中文大学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二分册)

 

目录

 

分序

表目录

图目录

条例、请愿书目录

 

第五章:教育与民族主义

    第一节:华教全面中国化

    第二节:华校争夺战——1920年学校注册法令

    第三节:争夺与捍卫(上)

    第四节:争夺与捍卫(下)

 

第六章:艰苦的适应过程

    第一节:法令通过后的抗争

    第二节:东马的注册法令

    第三节:适应与调整(上)

    第四节:适应与调整(下)

 

第七章:重新出发

    第一节:法令不断的修订和增补

    第二节:继续增长

    第三节:苦扎根基

 

第八章:多元及全面的发展

    第一节:中学的兴办

    第二节:其他教学设施

    第三节:教育的管理

    第四节:与其他文化的互动发展

 

第九章:日治时代的华教

    第一节:破坏校舍,屠杀生员

    第二节:日本化的教育

 

 

表目录

 

1.1901年海峡殖民地华族人口统计表

2.战前新马华校假期表

3.日本出口统计表(1918—1921)

4.马来联邦四州府国民党支部分布表

5.中华革命党新马各分、支部表

6.学务维持处刊行传单一览表

7.学务维持处会议一览表

8.新加坡琼侨夜学一览表

9.1924年学校注册全年统计表

10.英领马来亚输入日货统计表

11.1932年教科书被禁一览表

12.1933年教科书被禁一览表

13.各校对注册条例反应表

14.二、三十年代槟城华校历年师生増长统计表

15.二、三十年代吉隆坡华校历年师生增长统计表

16.二、三十年代新加坡华校历年统计表

17.新加坡历史悠久学校及学生统计表

18.二、三十年代马六甲华校历年统计表

19.二、三十年代槟城华校历年统计表

20.二、三十年代雪兰莪华校历年统计表

21.二、三十年代唯助华校历年统计表

22.二、三十年代森、彭二州华校历年统计表

23.二、三十年代马来属邦华校历年统计表

24.二十年代马来属邦华校历年统计表

25.二、三十年代麻坡中华及化南活动年表

26.二三十年代砂州各区创校统计表

27.二、三十年代马来亚华校间数逐年统计表

28.二、三十年代马来亚华校生员逐年统计表

29.二、三十年代马来半岛华校级别创办统计表

30.槟城华校接受津贴金统计表

31.三十年代新、马华校接受津贴历年间数统计表

32.1924年新、马华校津贴金表

33.战前政府津贴海峡殖民地及马来联邦华校统计表

34.192829年海峡殖民地各类学校津贴金分配表

35.三十年代新马各州华校接受津贴金历年纪录表

36.1924年四州府华校学童火车票价补助统计表

37.1938年各州华校接受津贴金情况表

38.明德学校捐款与开支关系表(1911—1927)

39.1938年本区华校经济来源项目分析表

40.1926年钟灵中学学科及时间分配表

41.一十、二十年代新加坡琼侨创办夜学统计表

42.三州府夜学统计表

43.雪兰莪、霹雳夜学统计表

44.各州夜学学生平均人数表

45.1924年新加坡夜学经费及师生人数一览表

46.1931年各州华族儿童受学率表

47.1934-5华族移民出国职业调查表

48.二、三十年代新马华校话剧筹款演出活动表

49.二、三十年代发表於《叻报》教育性论文选目表

50.新加坡日治时期华校名表

51.日本军政府归并后华校名表

52.本区沦陷时学校及公共假期一览表

53.日治时代新加坡私立日语学校一览表

54.战前及日治时期新加坡各民族学校统计表

 

 

 

图目录

1.国民政府教育总长1917特奖养正及宽柔横匾

2.《国民党员宝库》宣传广告

3.怡保双十节提灯庆祝晩会

4.金文泰、宋木林

5.林文庆、林义顺

6.庄希泉、余佩皋、陈新政

7.林耀翔

8.华民政务司给学务维持处的传票

9.海峡殖民地华侨请免华校注册请愿人名册

10.陈寿民、余东旋

11.上海各界欢迎余佩皋、陈寿民晩会

12.1932年毕业证书

13.三民主义青年团、华侨登记证

14.侨委会侨校立案证明书

15.三州府二、三十年代学生人数増減图

16.四州府二、三十年代学生人数増减图

17.三十年代马来属邦学生人数增減图

18.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大礼堂

19.陈嘉庚、许生理

20.胡文虎、陈延谦

21.钟灵中学筹办员全体合照

22.东马某地的平民学校

23.林则扬校长及南洋工商补校校车

24.工商补校早期校舍及出版品

25.二十年代培风运动会

26.新加坡1921年国音讲习会合照

27.砂劳越大同学校新白话剧演出图

28.顾祥麟、王植原

29.《工商周刊》

30.《平民教育》

31.加速同化——日军的谎言

32.《良民证》

33.校园变菜园,学校教日本歌曲

34. 华校日本化

 

 

条例、请愿书目录

1.1920年教育条例(首读)

2.1926年学校注册法令(修订

3.新加坡华侨请愿豁免1920年教育条例支配理由书

4.霹屿甲三州府华侨请愿豁免学校注册条例支配理由书

5.雪兰莪各学校上马来联邦四州府议政局请愿书

6.霹雳华侨各界请愿豁免学校注册条例支配理由书

7.槟榔屿平章会馆请免华校注册理由书

8.海峡殖民地及马来联邦华人上英国殖民部请愿书

9.英属砂劳越学校注册条例

10.砂劳越禁止华校教授国语条例